从《在城崎》中三只小动物之死看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及其变迁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x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志贺直哉死日本现代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中心人物,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尤其擅长创作第一人称为视角、注重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小事的“心境小说”。他的《在城崎》作为日本心境小说的代表作,长期以来备受日本文坛重视。本文将从《在城崎》中三只小动物的死出发,探究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及其变迁。
  关键词:志贺直哉;《在城崎》;生死观;白桦派;心境小说
  《在城崎》是1917年5月发表于日本文学杂志《白桦》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作者志贺直哉以自己1913年8月15日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受重伤后,前往兵库县城崎温泉疗养的过程中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的一篇“心境小说”。小说主人公在城崎温泉疗伤期间,目睹了蜜蜂、老鼠、蝾螈三只小动物的死,对生死也逐渐获得了深刻的领悟。本文将从这三只小动物的死出发,探究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及其变迁。
  一、故事简介及创作背景
  被山手线电车撞伤的“我”,在医生的建议下只身来到了城崎温泉疗养。一天清晨,“我”目睹一只静静躺在玄关屋顶上的蜜蜂尸骸,对蜜蜂宁静的死亡产生了亲近之感。此后的一天上午,“我”又见证了一只被鱼叉刺穿颈部,却还在河中挣扎企图逃生的老鼠的惨死。老鼠的死不禁使“我”联想起自己受伤之后奮力自救的情景,“我”心中也泛起了对死亡的恐惧之情。不久后的一天傍晚,“我”独自出门散步,途中偶遇一只蝾螈,“我”拾起一块小石砸向蝾螈,虽然没有想要砸中它的念头,却偏巧击中了它,蝾螈死了。蝾螈之死,使“我”倍感作为世间蜉蝣的寂寥与脆弱,“我”对于生死,也有了最终的感悟。
  从1910年《白桦》杂志创刊开始,志贺直哉便一直在其发表文章。1912年,与父亲长期不和的志贺直哉从家中搬出,开启了游历般的生活。从1913年的电车事故开始,到《在城崎》公开发表的四年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志贺直哉作为文人,在当时政府严峻的思想压迫和动荡的社会情势下,经历了结婚、游历、长女出世却夭折等一系列人生百态,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死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些改变的驱使下,志贺直哉创作了《在城崎》,并在其发表后不久与父亲和解。可以说,《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心境小说。
  二、蜜蜂之死——对死后宁静的亲切之感
  在蜜蜂之死部分,最常出现的一个词便是“静”,甚至还有“我对蜜蜂死后的宁静怀抱亲切之情”这样略显怪异的句子。“我”想“只要稍有一点差错,现在的我应当已经托身于青山,仰面朝天安睡在黄土之下。铁青的面孔,冰冷而僵硬,脸上和背上带着彼时的伤口。祖父和母亲的尸身就在我的身边,然而,彼此之间却没有任何交流——脑中浮想起这些,让我觉得孤寂,却并不觉恐惧。”驱使志贺直哉写出这样的文字的,是他的成长环境。如前所述,志贺直哉与父亲长年不和,这也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与父亲和解之前,他一直在与父亲做对抗,追求宁静、自我的生活。偏巧死亡是世间最宁静、最寂寞的事物。他还在文中写道“其余的蜂群对它的死异常冷漠。来往的蜂群,从死蜂的尸骸经过,毫无介怀不安的姿态。”对当时的志贺直哉来说,死去的人就如同这死去的蜜蜂一般,很快会被活着的人们说忘却,这种死亡的寂寥,却使自己感到亲切。
  可以说这一想法代表了志贺直哉年少时期的生死观。彼时的他,对死亡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的状态。对于死亡,年少时的他并没有太多感悟,至于死后的悲凉,更是无法理解的。在这种尚不成熟生死观下,志贺直哉将对死亡的恐惧抽离出来,对死后的宁静感到亲切。
  三、老鼠之死——对死前苦难的恐惧
  在这一部分,志贺直哉写道“老鼠大概怀抱着只要竭力挣扎,总会获救的希望吧。人虽看不动它的面部表情,但它的动作和表情却在表达着绝望却竭力的抗争。只要逃,就一定有出路。于是,老鼠就那样带着插在身上的长长的鱼叉,游向河心正中。小孩和车夫愈加得趣地掷以石块取乐。”面对被人们折磨的濒死的老鼠,“我”不忍直面它的死亡。这也使“我”联想到自己受伤后如同这只老鼠一般竭力自救的情景。“我”本以为自己能够平静的接受死亡,但当目睹了老鼠的垂死挣扎,“我”意识到,在迎接死亡的宁静之前,需要经历的却是走向死亡时的痛苦和绝望。想到这里,平时对死亡怀抱亲切之情的“我”,也开始恐惧了。老鼠之死使“我”再度对自己受伤后的自救展开思考,“我”开始认识到,即使认为自己面对死亡能够听天由命,平静地接受死亡的命运,但在本性的驱使下,“我”果然还是会和这只濒死的老鼠一般为了活下去而垂死抗争。
  这样的生死观,代表了志贺直哉超越了年少时的天真,经历了一定的苦难后的心境。面对死亡,志贺直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恐惧死亡、垂死求生是生物的本性,在真正的死亡来临之前,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四、蝾螈之死——对生死的偶然性以及生命之寂寥的顿悟
  “我”失手打死了蝾螈。我虽全无此意,然而这样一个偶然,却确实夺走了蝾螈的生命。“我”悲悯于蝾螈的遭遇,痛感同为生灵的那种孤寂与脆弱。志贺直哉写道“出于偶然,我没有死去。也是出于偶然,蝾螈死去了。我的心情变得落寞难言。”自己受伤后幸运得救是偶然,而蝾螈惨遭飞来横祸丧命于此也是偶然。生与死本就不是截然相反的两极,生命是寂寥又脆弱的,我们的生死很大程度上无法由自己操纵,这是志贺直哉从蝾螈之死中得到的感悟。
  这是一种顿悟生死,需要怀揣勇气才能到达境界。这也代表了志贺直哉最终的生死观。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尤其是长女夭折之后,他对生死有了透彻的领悟。他借蝾螈之死,传达出生死原为偶然的启示,意图告诫世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全力以赴,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一前提下,真正迎来死亡的命运时,也就无谓恐惧了。生命本就包括生与死两个方面,只有经历这两个方面,生命的意义才是完整的。
  五、结语
  志贺直哉借《在城崎》中三只小动物之死,向读者们传达了自身三个不同阶段的生死观。从最初对生死的模糊认识,到最终的透彻领悟,《在城崎》中的生死观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彰显了志贺直哉作为白桦派中心人物的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成洁.从《在城崎》中的三个小动物之死来看生命存在的意义[J].科教导刊,2016,(5):143-144.
  [2]李会珍. 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生死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5):67+92
  作者简介:倪杨懿(1999-),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实行招投标,是控制建设工期、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招投标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举措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  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是指项目法人单位依据特定的程序,邀请潜在的投标人依据招标文件参与竞争,
期刊
摘要:芭蕾舞音乐以其鲜明的特征和众多成功剧目在舞蹈音乐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芭蕾舞音乐的国际传播不但有着对芭蕾舞剧经典剧目为主的原样学习与演出等,也有对芭蕾舞剧经验、元素的吸收,并形成了具有本国、本民族风采的舞剧及其音乐。  关键词:芭蕾;音乐;传承;创新  资本主义社会的舞蹈音乐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芭蕾舞剧音乐成就辉煌。以芭蕾舞剧音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舞蹈音乐创作与舞蹈音乐表现等达到了空前的艺术
期刊
摘要:本文客家提线木偶戏为文化载体。对其提炼与概况以减法的形式,减去繁复的非本质部分,保留具有经典特色特征的核心部分内容加以完善。再运用重组与分解等现代设计手法加强视觉效果,凸显其文化精神本质。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相互结合,突出客家木偶戏文化的特点,使文化创意产品识别度高。  关键词:客家文化;提线木偶戏;文化创意  一、文化的来源  粤东·客家木偶戏也称提线木偶戏,在古代称“傀儡戏”,明朝
期刊
摘要:目前,随着世界各国老龄化的加重,养老问题越发突出。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人口基数比较大,老龄化情况更加严重。且相对城市而言,我国农村人口庞大,老龄化速度更快,养老问题也更加突出。尽管我国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也建立了一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建立一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十分艰难的。因此可以说,解决了农村的养老问题,也就解决了我国的养老问题一大短板
期刊
摘要:“画屏:传统与未来”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从开展到闭展为期三个月,仅展品支持单位就涉及海内外17家博物馆、一家省级文物研究所以及朵云轩艺术公司。仅凭可查到的相关资料以及对此次展览报道的媒介,便能窥见这次展览的规模以及所动用的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是多么的庞大。  关键词:“画屏”;空间;布局  此次展览是对“画屏”这一艺术形式的国内首次大型展示,展览以屏风为主体,内容涵盖古代书画、器物、墓室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扶贫的重视,众多高校开展了义务支教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义无反顾参与到支教活动当中。大学生支教促进了我国贫困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但在支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了解调查大学生义务支教状况、完善支教体系、建立支教长期机制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历年趋势;数据分析  一、引言  (一)问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水
期刊
摘要:在戏剧表演中,道具是戏剧创作与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道具运用能够使舞台效果更加丰富和完整。本文将以《朱莉小姐》为例来探讨道具在烘托气氛、展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方面的隐喻功能。  关键词:戏剧表演;道具;隱喻  谭霈生先生在《论戏剧性》中说:“戏剧是选择的艺术。包括人物性格的选择、事件的选择、动作的选择、场面的选择等等。”[1]当然这些选择中也包括对道具的选择,而选择的重中之重是在于对剧
期刊
摘要:近年来,底层书写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刘震云是一位长期坚持书写底层的作家,他以平视的视角关照底层,对底层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给予关注,并且上升到对整个乡土中国的关照。本文通过描述社会动荡不安、物资极其匮乏、权力被肆意滥用來展开讨论底层人的生活之难,反映底层人的生存危机,分析底层人精神的孤独与异化。从多重视角的表现方法、“拧巴”式的叙事手法和他平民化的语言风格三方面探讨刘震云的写作手法,展开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使得“互动”成为初中科学教学的新方向,科学教学一般逻辑严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可以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互动生成”的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科学教学中“互动生成”的教学原则及其应用实践,希望能够促进初中科学教学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互动生成  一、初中科学“互动生成”教学设计初探  (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满族女子的面妆、眉妆、唇妆几个方面浅析清朝满族女子妆容造型特点,以及在现代清装影视剧人物造型的运用依据。  关键词:满族女子;面妆;眉妆;唇妆  清朝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旧称满洲族,有着属于自己典型的满族服饰装束,其中妆容、发式是一个民族重要的造型特征,丰富了满族女子在妆饰上的民族特色文化,有着极强的代表性和意义。  清代面妆。清朝女子面部化妆趋向简约、秀美,繁复的面饰,如花钿、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