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它是五脉合一、五水相连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它具有政治国脉、经济动脉、历史文脉、社会命脉、生态水脉等功能,与长城一起成为中国独具魅力的文化符號,是人类宝贵且仍在发挥功能的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通州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大运河。”
1.大运河研学的教学依据与实践需求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定义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它通过源于学校教学,补充学校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根植课堂的研学课程才是具有生命力和生长点的课程。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正是在梳理学科教学基础上开展的,它立足学科教学,运用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打破学校分科教学的局限性,弥补学校教学动态性不足的缺陷。
大运河具有故事性、体验性、探究性。我们尝试研发大运河研学课程:小学主要内容是延伸到大运河的故事;初中延伸到运河历史探究、漕运科技探寻;高中延伸到政治国脉、运河主题探究生成。
2.目前大运河研学课程的开发情况
检索中国知网“关于大运河文化的成果”统计中我们发现:关于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有关大运河的专著有20多部,但关于大运河文化的课程、研学旅行几乎为空白。大运河文脉的传承,需要从中小学阶段开始。研学旅行与文献引用次数的检索发现:截至2018年2月,发表机构前十位的高校论文仅22篇,被引用次数仅为16次。这些数据说明:研学旅行的历史在我国虽然很悠久,但是研学旅行的理论引领还很匮乏。这表明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很大空间。
3.博物馆中开展大运河研学旅行的现实必要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良渚文化博物馆时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要通过博物馆守住历史、守住文脉、守住民族的根和魂。”随着历史的变迁,大运河遗留下的部分遗迹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觅得踪迹。但大运河沿线的运河博物馆却建起了运河遗迹模型,还原了运河人家生活场景。保存完好的运河文物,都诉说着大运河的历史,传承着大运河的文脉,彰显着运河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开展研学活动,跟着课本到运河博物馆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会让课本活起来、知识用起来、文化传下来。
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资源分析
1.历史资源
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记录着当地大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通州博物馆记录了漕运通济、通州故城、漕粮仓储的历史;首都博物馆记录着通惠河开凿的历史,大辽汉化的演进历史;沧州博物馆的“大运河文化展厅”呈现了大运河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聊城运河博物馆记载了漕运钞关的历史;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史料记载着隋朝开凿运河的社会背景;扬州博物馆的文献可以追溯春秋开邗沟;杭州博物馆作为大运河的终点,蕴藏着运河百年的建桥史。这些史料与文物,为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进行文献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文物资源
作为历史事件的见证,运河文物是有力的证明。通州博物馆的密符扇,见证大运河漕粮质检的严苛与漕运官阶设置;城砖见证“漂来的北京城”。沿线博物馆中打捞上的运河文物,从古邗沟标识到唐代的云纹双耳罐、金代的铁权、宋朝的瓷片,再到元朝的沉船,都折射出大运河成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作用。首都博物馆珍藏的中原工艺与游牧民族生活二者合一的鸡冠壶,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大辽文化的融合。运河文物见证了漕运发展与国家统一。运河地理图鉴,是漕运开凿历史与工程建设的见证,更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例证。
3.场景模型资源
漕运科技与漕运工程是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州博物馆的“仓厫”模型展现了农耕文明漕粮仓储的科技发达;“梯行设计”模型展示出了世界上最早运用海拔原理,破解水往高处走的难题;聊城博物馆的元代漕船,见证漕运规模之大,货物之多,漕运之盛;淮北博物馆的瓷器发掘遗址,是探究考古的重要资源;杭州博物馆的桥梁模型和“运河的不挽桅”模型,揭秘帆船过桥的秘密。
运河文化研学课程体系
1.构建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体系
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方法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以“知行合一”“体用合一”为教育原则,以主题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五脉探究为内容,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如图1。
2.构建大运河博物馆研学目标体系
(1)研学主题安排
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宗旨,以“感乡情,知社会人脉”“悟市情,体漕运命脉”“明国情,研运河与政治国脉”分别为小学至高中三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如图2。
图2 三个学段研学目标价值递进图
(2)三个学段研学目标体系
小学阶段以“感乡情”为教育目标,以“博物馆中话漕运人脉”为主题,以“运河文物背后的故事”“运河人家的生活”为重点,激发学生对运河文化的兴趣,感受运河民俗文化,了解大运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初中阶段以“悟市情”为研学目标,以“博物馆中寻漕运命脉”为主题,以北京市地区大运河开凿的历史、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的运用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动脉、历史科技文脉,体悟文化融合与交流。
高中阶段以“明国情”为研学目标,以“博物馆中探政治国脉”为主题,探究大运河与政治统一的关系。三个学段的研学目标依次递进,研学内容呈现螺旋式跃进。
3.构建大运河博物馆研学内容体系
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大运河与经济发展”“大运河与文化科技发展”“大运河与国家统一”等研学主题的学习探究。课程内容体系见表1。
4.大运河博物馆研学实施方法体系
(1)课程实施方法
本实践按照“确立主题→学科研讨实地考察→制定研学方案→进行活动实施→活动成果展示与反思”的思维路径指导研学活动。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则按照“行前阅→行中探→行后思”的思维模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多学科参与的探究性课题
融合历史、地理开展的“大运河开凿的历史与政治国脉”探究;融合历史与文化开展的“大运河文物中看文化融合”探究;融合物理、化学、数学与历史学科共同开展的“大运河漕运中的科技探秘”探究;融合语文、历史与音乐学科共同开展的“博物馆文献资料中历史文化名人”探究;融合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共同开展的“运河遗址考古与经济发展”等探究主题。
(3)研学活动设计举例
活动一:“从大运河文物看文化融合”活动设计。
第一,行前阅读博物馆简介,阅读教科书中相关文物介绍,并进行文物分类。第二,“文化融合主题研究”小组任务:文物中的文化融合、典籍中文化融合、生活方式中的融合、服饰文化中看融合。第三,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第四,研究成果报告设计。第五,我是博物馆解说员职业体验。
活动二:研究性学习——隋朝灭亡真的源于开凿大运河吗?
第一,文献中找观点:肯定说、否定说与两面说。第二,根据学案史料,分析隋朝农民、唐宋商人、唐宋文人等的有关资料,研究这些人怎么看待大运河的开凿。第三,在博物馆中找运河促进社会发展的证据。第四,以事实证据评说大运河。第五,隋亡与三征高丽的原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是研学课程的宗旨。学着达尔文去旅行,做博物君子。博识万物,人在中央;博洽多闻,人在课堂;博古洞今,人在思想;博物君子,人在成长。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大运河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CADA1808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它是五脉合一、五水相连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它具有政治国脉、经济动脉、历史文脉、社会命脉、生态水脉等功能,与长城一起成为中国独具魅力的文化符號,是人类宝贵且仍在发挥功能的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通州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大运河。”
1.大运河研学的教学依据与实践需求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定义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它通过源于学校教学,补充学校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根植课堂的研学课程才是具有生命力和生长点的课程。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正是在梳理学科教学基础上开展的,它立足学科教学,运用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打破学校分科教学的局限性,弥补学校教学动态性不足的缺陷。
大运河具有故事性、体验性、探究性。我们尝试研发大运河研学课程:小学主要内容是延伸到大运河的故事;初中延伸到运河历史探究、漕运科技探寻;高中延伸到政治国脉、运河主题探究生成。
2.目前大运河研学课程的开发情况
检索中国知网“关于大运河文化的成果”统计中我们发现:关于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有关大运河的专著有20多部,但关于大运河文化的课程、研学旅行几乎为空白。大运河文脉的传承,需要从中小学阶段开始。研学旅行与文献引用次数的检索发现:截至2018年2月,发表机构前十位的高校论文仅22篇,被引用次数仅为16次。这些数据说明:研学旅行的历史在我国虽然很悠久,但是研学旅行的理论引领还很匮乏。这表明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很大空间。
3.博物馆中开展大运河研学旅行的现实必要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良渚文化博物馆时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要通过博物馆守住历史、守住文脉、守住民族的根和魂。”随着历史的变迁,大运河遗留下的部分遗迹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觅得踪迹。但大运河沿线的运河博物馆却建起了运河遗迹模型,还原了运河人家生活场景。保存完好的运河文物,都诉说着大运河的历史,传承着大运河的文脉,彰显着运河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开展研学活动,跟着课本到运河博物馆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会让课本活起来、知识用起来、文化传下来。
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资源分析
1.历史资源
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记录着当地大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通州博物馆记录了漕运通济、通州故城、漕粮仓储的历史;首都博物馆记录着通惠河开凿的历史,大辽汉化的演进历史;沧州博物馆的“大运河文化展厅”呈现了大运河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聊城运河博物馆记载了漕运钞关的历史;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史料记载着隋朝开凿运河的社会背景;扬州博物馆的文献可以追溯春秋开邗沟;杭州博物馆作为大运河的终点,蕴藏着运河百年的建桥史。这些史料与文物,为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进行文献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文物资源
作为历史事件的见证,运河文物是有力的证明。通州博物馆的密符扇,见证大运河漕粮质检的严苛与漕运官阶设置;城砖见证“漂来的北京城”。沿线博物馆中打捞上的运河文物,从古邗沟标识到唐代的云纹双耳罐、金代的铁权、宋朝的瓷片,再到元朝的沉船,都折射出大运河成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作用。首都博物馆珍藏的中原工艺与游牧民族生活二者合一的鸡冠壶,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大辽文化的融合。运河文物见证了漕运发展与国家统一。运河地理图鉴,是漕运开凿历史与工程建设的见证,更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例证。
3.场景模型资源
漕运科技与漕运工程是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州博物馆的“仓厫”模型展现了农耕文明漕粮仓储的科技发达;“梯行设计”模型展示出了世界上最早运用海拔原理,破解水往高处走的难题;聊城博物馆的元代漕船,见证漕运规模之大,货物之多,漕运之盛;淮北博物馆的瓷器发掘遗址,是探究考古的重要资源;杭州博物馆的桥梁模型和“运河的不挽桅”模型,揭秘帆船过桥的秘密。
运河文化研学课程体系
1.构建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体系
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方法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以“知行合一”“体用合一”为教育原则,以主题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五脉探究为内容,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如图1。
2.构建大运河博物馆研学目标体系
(1)研学主题安排
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宗旨,以“感乡情,知社会人脉”“悟市情,体漕运命脉”“明国情,研运河与政治国脉”分别为小学至高中三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如图2。
图2 三个学段研学目标价值递进图
(2)三个学段研学目标体系
小学阶段以“感乡情”为教育目标,以“博物馆中话漕运人脉”为主题,以“运河文物背后的故事”“运河人家的生活”为重点,激发学生对运河文化的兴趣,感受运河民俗文化,了解大运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初中阶段以“悟市情”为研学目标,以“博物馆中寻漕运命脉”为主题,以北京市地区大运河开凿的历史、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的运用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动脉、历史科技文脉,体悟文化融合与交流。
高中阶段以“明国情”为研学目标,以“博物馆中探政治国脉”为主题,探究大运河与政治统一的关系。三个学段的研学目标依次递进,研学内容呈现螺旋式跃进。
3.构建大运河博物馆研学内容体系
大运河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大运河与经济发展”“大运河与文化科技发展”“大运河与国家统一”等研学主题的学习探究。课程内容体系见表1。
4.大运河博物馆研学实施方法体系
(1)课程实施方法
本实践按照“确立主题→学科研讨实地考察→制定研学方案→进行活动实施→活动成果展示与反思”的思维路径指导研学活动。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则按照“行前阅→行中探→行后思”的思维模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多学科参与的探究性课题
融合历史、地理开展的“大运河开凿的历史与政治国脉”探究;融合历史与文化开展的“大运河文物中看文化融合”探究;融合物理、化学、数学与历史学科共同开展的“大运河漕运中的科技探秘”探究;融合语文、历史与音乐学科共同开展的“博物馆文献资料中历史文化名人”探究;融合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共同开展的“运河遗址考古与经济发展”等探究主题。
(3)研学活动设计举例
活动一:“从大运河文物看文化融合”活动设计。
第一,行前阅读博物馆简介,阅读教科书中相关文物介绍,并进行文物分类。第二,“文化融合主题研究”小组任务:文物中的文化融合、典籍中文化融合、生活方式中的融合、服饰文化中看融合。第三,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第四,研究成果报告设计。第五,我是博物馆解说员职业体验。
活动二:研究性学习——隋朝灭亡真的源于开凿大运河吗?
第一,文献中找观点:肯定说、否定说与两面说。第二,根据学案史料,分析隋朝农民、唐宋商人、唐宋文人等的有关资料,研究这些人怎么看待大运河的开凿。第三,在博物馆中找运河促进社会发展的证据。第四,以事实证据评说大运河。第五,隋亡与三征高丽的原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是研学课程的宗旨。学着达尔文去旅行,做博物君子。博识万物,人在中央;博洽多闻,人在课堂;博古洞今,人在思想;博物君子,人在成长。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大运河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CADA1808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