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实验环节建构提高实验教学效益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n9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实现初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物理实验教学若仅仅按教师既定的方案进行操作来完成实验,虽然能较快速、准确地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但远远没有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功能.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创新能力,促使实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根据笔者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个实验教学环节的建构来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益.
  1重视实验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决定着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选择.学生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清楚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才能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出示一个未知阻值的待测电阻,问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测出它的阻值?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容易得出实验原理R=U/I,由实验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需要选择实验的主要测量仪器是什么?(电压表和电流表);(2)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测量仪器?(让学生对比、归纳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的异同点);(3)如何才能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减小实验误差?(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进行多次实验来减小实验误差,在电路中添加滑动变阻器);(4)根据实验原理及以上的思考过程设计并逐步完善实验电路图.
  通过实验设计环节的建构,学生不仅清楚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还将实验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并逐步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完成实验操作提供保证.
  2重视实验操作环节,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进行物理实验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操作规程,更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弄清实验操作的机理,领悟实验操作的科学依据,增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完成实验电路的设计、 实验器材的选择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作以下分析:(1)连接电路时,开关为什么要断开?(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为什么要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要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达到最大,应如何移动滑片?(3)实验中为什么要多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进行多次实验?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让学生逐步理解实验操作的理论依据,加深对实验操作的理解,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化、细致化.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验,在实验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都得以提高.
  3重视实验数据分析环节,提高学生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
  初中生的实验数据分析的习惯和能力还没形成,往往只重视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记录,而忽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测出实验数据后即认为已经完成实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数据搜集、分析处理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测出电压和电流值、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后,还可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做如下引导:(1)做出电流和电压关系图像即I-U关系图像,通过分析图像,得出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2)分析I-U关系图像,导体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的电流值改变时,其电阻阻值如何变化,说明什么?
  通过上述的有效引导,学生不难得出: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的电流值改变时,其电阻值保持不变.这样学生加深了对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的理解,又容易得出导体电阻值的大小与其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的电流值大小无关,即R=U/I是电阻的计算公式而非决定因素.而对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的误差较大的实验数据或错误数据,应协助学生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防止学生根据结论来修改实验数据.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掌握实验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函数图象和函数关系式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视实验拓展环节,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将拓展实验引入实验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机会,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有部分实验小组已较快完成实验,可以让这些学生进行拓展实验:探究“灯丝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会发现灯丝在不同的亮度下电阻值发生变化,且灯越亮,灯丝的电阻值越大.将此实验结果与此前电压、电流改变而待测电阻值不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灯丝电阻值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验拓展环节的建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并且将原来测定型实验升级为探究型实验,对学生实验探索发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学习,把要学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并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5重视实验的课外延伸环节,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实验教学的内容创设新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方案来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通过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在实验中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他仪器自选,如何通过实验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疑难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物理教师应重视对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建构,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习惯和热爱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素养,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适合度和拓展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activate the classroom
江苏物理高考考试说明把自感现象列为一级要求,但作为电磁感应的应用,实际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自感现象的相关分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而人教版教科书对这部分知识只作了定性的介绍,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模拟卷甚至高考考题中频频出现,例如2010北京理综第19题、2010江苏物理第4题、2010高考海南物理第7题、2011北京理综第19题.自感知识的考查越来越深,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根据物理教
教学目标:1、从曲调和情感两方面感受《阳关三叠》,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2、能尝试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体会古代歌曲的行腔韵味。3、欣赏绛州鼓乐《秦王点兵
本文结合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探讨了开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的要点:一是以师为本,尊重并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二是充分关注教研活动的过程;三是
课时:1课时课题:雪域风情——走进藏族音乐课型:综合课授课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演唱、舞蹈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感受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领略雪域高
物理课本,作为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范本,在课程内容选取、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尤其是在物理习题教学方面,对教师教学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研究课本例题与典型习题,解剖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思维特征,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电子感应加速器的例题,本文通过对例题的进一步剖析,将其中的物理原理、物理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从不同教学环节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素材,通过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自然,培养探索兴趣,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鉴于此,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不断尝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走近物理”.  1在新课引入过程中体现课程理念  
本文从故事教学前的准备活动(即学生兴趣准备、背景知识准备和语言准备)、故事中的教学阶段(即谈论故事、理解故事、初步朗读故事)和故事后的学习活动(即综合、运用、发展)三
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L是自感系数较大的线圈,其直流电阻忽略不计.当开关S闭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比B先亮,然后A熄灭  B.B比A先亮,然后B逐渐变暗,A逐渐变亮  C.A、B一齐亮,然后A熄灭  D.A、B一齐亮,然后A逐渐变亮,B的亮度不变  解析 开关闭合的瞬间,线圈由于自感产生自感电动势,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电源.这样,对整个回路而言,相当于两个电源共同作用在同一
本文从教学模式的界定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课程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并介绍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课例研究的方法。 This articl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