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写作教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生写作信心、写作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写作信心是前提,写作意识是基础,写作能力是目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远一点,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地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地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地写作。
2.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些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在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
3.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以精美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现在好多人反对下水作文,认为老师的作文还是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让学生产生共鸣。但还是有许多专家主张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同写一篇作文,因为教师等于处在学生的现实境地、思想位置上,可从学生方面推测此作文训练的可行性如何,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位置互换”,它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我喜欢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从书上、网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手底下发痒就顺手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情,课前或作文课上卖弄一下,很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们写的《狼》、《红柳花》,给大家读一下:
对于一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沙漠并不稀奇,而对于一个刚刚踏上这块陌生土地的人来说,那就大不一样了。
以前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过,从我国的大西北到昔日的波斯,绵延几千公里的土地上看不见一棵树、一棵草,放眼望去,这里只有沙的山、沙的海洋、沙的馒头。这里是生命的禁区,这里是死亡的陷阱。白天这里温度高达40℃以上,强烈的日光把一望无际的沙子晒得都能把鸡蛋煎熟;晚上气温骤然下降,听说能冻死一条活生生的狗。那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传说,在外地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因此,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让我既敬之又畏之。初来乍到,望着一个连绵起伏的沙漠一个高过一个,不禁浮想联翩。如果爬上远处那一座最高的沙包头,风景一定美丽无限:那里将会有炊烟袅袅的村庄,有马鸣风萧萧的天籁;有粗壮遒劲、古朴风淳的榆树,有婀娜多姿、风姿绰约的柳树;有健跑如飞的黄羊,有狡猾机变的狐狸;有馥郁芳香的野花,有宁折不屈的白杨。然而,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眼前只是高低起伏的沙丘,沙漠里的热浪一层漫过一层,零星的野草在热浪里翻滚跳跃,游荡的马蛇蜍行色匆匆,不敢多做停留,犀利的猛禽,也不敢飞临深处,只有低洼处成片成片的不成才的红柳,头顶着火红的花朵,身披着铮亮的红衣盛装,还能让人兴奋一时。我跑下坡去,刚才从高处所见的红柳,乃不是零星的碎片,而是可以徜徉其中的红树林。红柳花开,一团团,一簇簇,清香扑鼻,置身其中,仿佛淹没于火一样的海洋中。我俯身一簇红柳,红柳花似钢花飞溅,一串串,一条条,开满枝条,煞是好看。拂过一支红柳放在鼻尖,我轻轻地亲吻,那清香如醍醐灌顶,通体馨香四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我想也只有在北京的香山才能看到,没想到竟在这沙漠深处、生命的禁区也会有这人间奇景,真是难得。
三、以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在这学期指导了十多篇作文,发现只要材料选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们前面刚上过的作文课《寓言新解》,一则“癞蛤蟆给天鹅的一封信”就引得学生激情满怀,题目一给出,群情激奋,学生奋笔疾书,一蹴而就,而且多数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当然,写出的作品也像范文一样,引用诗词、俗语、方言等,出彩的地方,便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还有一些散文、仿古诗、现代诗、小说等等,对于学生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只有亲其师方能学其师,乃至超其师。当然,我们不能误认为教师的作文就是样板,如果理解成样板,以后写作文就会生搬硬套,那就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要鼓励学生的斗志,敢于与老师较量、比试,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总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把握住学生的心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写作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地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地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地写作。
2.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些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在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
3.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以精美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现在好多人反对下水作文,认为老师的作文还是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让学生产生共鸣。但还是有许多专家主张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同写一篇作文,因为教师等于处在学生的现实境地、思想位置上,可从学生方面推测此作文训练的可行性如何,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位置互换”,它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我喜欢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从书上、网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手底下发痒就顺手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情,课前或作文课上卖弄一下,很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们写的《狼》、《红柳花》,给大家读一下:
对于一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沙漠并不稀奇,而对于一个刚刚踏上这块陌生土地的人来说,那就大不一样了。
以前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过,从我国的大西北到昔日的波斯,绵延几千公里的土地上看不见一棵树、一棵草,放眼望去,这里只有沙的山、沙的海洋、沙的馒头。这里是生命的禁区,这里是死亡的陷阱。白天这里温度高达40℃以上,强烈的日光把一望无际的沙子晒得都能把鸡蛋煎熟;晚上气温骤然下降,听说能冻死一条活生生的狗。那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传说,在外地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因此,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让我既敬之又畏之。初来乍到,望着一个连绵起伏的沙漠一个高过一个,不禁浮想联翩。如果爬上远处那一座最高的沙包头,风景一定美丽无限:那里将会有炊烟袅袅的村庄,有马鸣风萧萧的天籁;有粗壮遒劲、古朴风淳的榆树,有婀娜多姿、风姿绰约的柳树;有健跑如飞的黄羊,有狡猾机变的狐狸;有馥郁芳香的野花,有宁折不屈的白杨。然而,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眼前只是高低起伏的沙丘,沙漠里的热浪一层漫过一层,零星的野草在热浪里翻滚跳跃,游荡的马蛇蜍行色匆匆,不敢多做停留,犀利的猛禽,也不敢飞临深处,只有低洼处成片成片的不成才的红柳,头顶着火红的花朵,身披着铮亮的红衣盛装,还能让人兴奋一时。我跑下坡去,刚才从高处所见的红柳,乃不是零星的碎片,而是可以徜徉其中的红树林。红柳花开,一团团,一簇簇,清香扑鼻,置身其中,仿佛淹没于火一样的海洋中。我俯身一簇红柳,红柳花似钢花飞溅,一串串,一条条,开满枝条,煞是好看。拂过一支红柳放在鼻尖,我轻轻地亲吻,那清香如醍醐灌顶,通体馨香四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我想也只有在北京的香山才能看到,没想到竟在这沙漠深处、生命的禁区也会有这人间奇景,真是难得。
三、以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在这学期指导了十多篇作文,发现只要材料选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们前面刚上过的作文课《寓言新解》,一则“癞蛤蟆给天鹅的一封信”就引得学生激情满怀,题目一给出,群情激奋,学生奋笔疾书,一蹴而就,而且多数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当然,写出的作品也像范文一样,引用诗词、俗语、方言等,出彩的地方,便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还有一些散文、仿古诗、现代诗、小说等等,对于学生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只有亲其师方能学其师,乃至超其师。当然,我们不能误认为教师的作文就是样板,如果理解成样板,以后写作文就会生搬硬套,那就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要鼓励学生的斗志,敢于与老师较量、比试,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总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把握住学生的心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写作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