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软化改革,新闻脱口秀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软化的主要形式,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以说新闻和新闻的故事化为主要方式。文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电视新闻软化现象的形成原因,阐述了电视新闻软化的三大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电视新闻软化现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闻脱口秀;新闻软化;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3—0168—04
《新闻学大词典》中将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则归之为“软新闻”。美国的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这样描述电视新闻软化:“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相互结合。”其主要的表现是把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将新闻信息在故事化情节中表现出来,渗透进名人效应和流行文化等元素使受众更易接受。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将电视新闻软化的定义表述为:电视新闻媒体以吸引受众眼球为根本目的,在报道严肃性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新闻时,摒弃其深刻与严肃,以轻松、搞笑或者刺激的方式代之,将严肃的新闻情节故事化、激情化、生活化,使之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一定程度的猎奇性,给受众强烈的感官刺激。此现象即为电视新闻软化。
一、电视新闻软化的成因
近年来,电视新闻软化成为一种趋势,这其中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主要的客观原因。从经济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一方面要坚持“社会瞭望者”的角色,承担舆论监督的责任;另一方面,不得不考虑作为商品的媒介产品的运营问题,以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甚至为了生存,牺牲部分新闻内容来争夺广告等收入。在制作成本上,硬新闻有着报道、资金、技术等方面不易跨越的难度,有时因为敏感性也容易踩到相关利益集团的“雷区”,在这方面软新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话题取材广泛,制作技术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低。从文化层面来看,受商业文化侵蚀的大众文化由于其受到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民众的追捧,世俗的情怀能够释放普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成为暂时逃避的最佳选择。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在出现一开始就更符合普通受众的文化接受水平,其独特的传播效果将大众文化不断宣传和扩散,接受的人群不断壮大,反过来会不断促进电视节目通俗化、平民化,这种趋势蔓延到新闻节目中也就使新闻软化明显。
其次,从主观上说,受众角色的变化是驱使新闻软化的主要原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多元化的时代发展催生了多元化的受众,社会能够容纳拥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受众,受众同样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信息。当现有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时,受众便开始掌握主动权,不再是“魔弹论”中的“靶子”,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兴趣索取信息,此时的媒体则必须改进节目的质量和内容才能得到受众“宠幸”,新闻节目的软化势不可挡。
二、电视新闻软化的表现形式
如今,电视新闻软化现象无论在央视、省级卫视还是省级非卫视都形成了一股竞相追捧的潮流趋势,总结各新闻媒体的软化尝试,可以看出有以下的固定化模式:
(一)内容上增加软新闻比重,提升社会新闻地位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第三次电视革命,新闻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新闻越来越受到电视媒体的关注。电视以其视听合一的传播效果再现事件现场的真实感,给受众极大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这正满足了大众文化着眼于享受感官刺激的要求。此外,电视通过声画统一的双重作用,降低了印刷媒介时代受众了解信息的门槛,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多样信息需求和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期待。在新闻节目中增加社会新闻的比例,不再把焦点只放在国家和社会上的严肃性、重大性事件,而选择更贴近大众生活、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并能吸引大众目光的新闻内容。
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早八点”“新闻30分”“晚间新闻报道”等都加大了社会新闻的比重,就连央视的绝对王牌节目《新闻联播》也渗透进了软化的因素。2003年3月,中央政治局研究改进新闻报道的会议召开后,对“新闻联播”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栏目更加关注百姓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是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自2003年以来,“新闻联播”还加大了服务性题材的报道比例。
(二)报道方式灵活多变,新闻变故事,硬新闻软着陆
这里所说的硬新闻“软着陆”,不是指内容上尽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中挖掘软性内容,而是指通过报道形式的改进,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硬新闻“软着陆”的关键不是讲究辞藻如何华丽、语言如何生动,而是要改变板着面孔说话的方式,采用平民视角,用具体、平实的话语,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硬新闻“软着陆”就是硬新闻软化播,除了减少严肃性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新闻的深度挖掘也同样重要,展现新闻的趣味性和娱乐价值。
报道方式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杂志类新闻节目,如安徽卫视的大型杂志化早间新闻栏目“超级新闻场”及江西卫视开办近十年的资讯类新闻脱口秀节目“杂志天下”,都以新奇形式获得观众点赞;二是谈话类新闻节目,由凤凰卫视金牌主持人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专门针对热门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节目中众人畅所欲言,主持人与两位嘉宾似好友相聚闲聊,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用个性化的语言交流对时事资讯的自由观点,极具价值;三是评论类新闻节目,如辽宁卫视“老梁说天下”“老梁观世界”,以犀利独特的视角剖析当下新鲜热点话题,给观众提供探究问题的思路,颇受观众的喜爱;凤凰卫视“倾倾百老汇”更是包罗万象,囊括全球各地各类新闻信息,让观众大饱眼福。 (三)播报方式生动活泼,说新闻蔚然成风
“说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形式最早出现在1998年凤凰卫视的“新闻早班车”,随后内地各大媒体争相模仿。在传统的新闻联播节目中,主持人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字正腔圆,语调也基本无起伏变化,久而久之,受众会产生审美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大多数时候只把新闻作为“背景音乐”。在“说新闻”这股新奇清丽之风吹向内地后,新闻播报采用口语化表达,主持人或高谈阔论,或幽默风趣,以平民化的视角贴近受众生活,让其在愉悦欢快的心情中接受新闻信息,既给节目增加了吸引力,也提升了栏目的整体竞争力。“说新闻”表现出媒体电视观念的转变,受众本位的思想逐渐提上媒体日程,媒体人意识到,受众已经不愿意受到过去宣传思想的桎梏,更愿意在真实的生活情景或现场事件里自己去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意义。如央视曾推出的“马斌读报”,以说新闻、评论新闻见长,报纸上枯燥乏味的文字经过主持人通俗的解读后,过滤了晦涩难懂的词句,让普通观众也能读懂报纸、读通报纸、读透报纸。
三、我国电视新闻软化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软化是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从央视、省级卫视及各地方电视台都应顺应趋势,积极打造不可复制、与众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与国际接轨,丰富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但遗憾的是,高质量节目的制作并没有形成一股风气,大部分电视新闻节目仍然停留在模仿和借鉴层面,更多的是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的版权,“换汤不换药”地变成国内本土节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软化过程中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传播主体资源稀缺,复合型媒介人才有限
在传播过程的五要素中,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也是传播过程的起始端,在传播效果的“强效果论”时代,作为传播活动主导者的传播者地位非常重要。新闻脱口秀节目必然少不了起关键作用的主持人,主持人能否“挑大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成败。
我国的脱口秀节目总体上发展繁荣、态势良好,有一批固定的名人脱口秀主持人,但是娱乐型脱口秀占据“半壁江山”,专注于评论明星八卦、挖掘社会趣闻等。这样的结果就是观众在不同电视台看到相同的主持人对相同的话题高谈阔论,“熟脸撞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受众会出现抵触、厌烦等不良情绪,影响收视效果。主持人“老梁”梁宏达在山西卫视、辽宁卫视都有自己的节目,分别为“老梁观世界”、“老梁说天下”和“老梁故事汇”,作为“名嘴”,他评论新闻事件犀利又通俗,“纸扇+黄袍马褂”的打扮似说书人,但是频繁出现在不同电视台,难免令人厌倦。新闻脱口秀由于需要主持人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既有新闻素养,也要有娱乐精神,因此,这种复合型主持人资源的稀缺是我国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传播内容同质化,新闻价值被娱乐化现象遮蔽
新闻脱口秀节目似“春风吹野草”,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生机,不断有电视台选择搭乘这班快车获利。“量多质忧”,模仿内容、抄袭形式、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的节目拉低了电视台整体品位,电视新闻的公信力正在逐渐减弱,观众不断流失。同样的新闻被不同的电视台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解读,导致新闻变得“闻”而不“新”,既造成电视资源的浪费,也耗费了观众时间,影响了新闻脱口秀节目的良性发展。比如读报类新闻,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起头,央视“马斌读报”、江苏卫视“孟非读报”等纷纷崛起,电视台似乎尝到了此种低成本、高收益节目的甜头,但是有影响力的报纸被“炒来炒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剩不多,而且不同的节目对文字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带着主持人主观因素和电视台利益,观众会觉得无所适从。
信息从传播者最终到达受传者手里,要经过层层把关和筛选。依据新闻价值、编辑方针等对新闻进行“筛选”,这是新闻从业者扮演责任承担者和特权拥有者双重身份的体现。在市场化经济的带动下,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盛行。媒介工作者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一方面节目选题不断地迎合受众,越来越偏向软新闻;另一方面,将硬新闻进行故事化、戏剧化和悬念化处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冲击了主流文化该有的主导地位。“壹周立波秀”里也会针对热门新闻事件进行评析,但娱乐性质过于浓厚,还会传达一些如“我们的目标:向钱看,向厚赚”的价值观,受众容易陷入主持人持有的观点中,因此,它不能称为新闻脱口秀类节目。
受众过度沉溺于大众文化带来的感官刺激和营造的表象中,渐渐丧失对现实的批判能力,满足于现状的维持,也就是说,媒介在其中产生了“麻醉作用”,这点正是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论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经常会在片尾播放一些图片集锦,博得观众一笑,而不少笑料是从新闻图片中挖掘出来,给新闻图片加特效或者进行歪曲解读,的确能让观众印象深刻,但是却忽视了新闻图片陈述事实的目的,有引导受众娱乐新闻的嫌疑。电视新闻中的“泛娱乐化”现象正弥漫开来,这不但会削减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影响电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防止电视新闻过度软化的对策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既是“社会的瞭望者”,也是信息的“守门员”,承担着宣传教育、传播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监督等重要任务。媒介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社会的发展史,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提升媒介素养,大力培养专业媒体工作者
1.要提高我国电视文化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不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要树立正确、高尚的价值观。一个优秀的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而这些正是目前大部分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所欠缺的。主持人是新闻节目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因此,必须重视主持人的培养工作,加强对主持人语言和文字处理能力、逻辑和推理能力以及采访编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媒体从业人员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大众,起到良好的“寓教于乐”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素养的建设,博闻强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并重,时刻怀揣责任感与使命感。“说天下”主持人杨悦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他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是专家级人物,出过《杨悦英语》系列书籍,他还是举办过书法展的书法界人士,在辽宁卫视、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做过主持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广泛开展爱好,才能成就“新闻杂家”。
(二)把握新闻软化的度,软硬兼顾,走“小众化”“精品化”道路
真理与谬误往往只差一步,新闻软化与娱乐化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闻软化必须以尊重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前提,适当地对新闻进行处理,使其耐人寻味;而新闻娱乐化则是“愚乐”,是新闻过度软化产生的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它似乎已经背离新闻的本质要求。
软化的“度”在哪里,在于整个节目的定位、编排、策划、主题等宏观层面,这些必须靠新闻从业人员根据条件变化去把握。首先,从内容的选择方面,对于精英的、高雅的、传统的、主流的东西,应当以正面宣传为主,不能将其视为娱乐的文化资源。在硬新闻软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尊重新闻原则,端正娱乐态度。其次,从形式方面看,在硬新闻软化或者软新闻戏剧化处理时,也要注意分寸,既要突出硬新闻的严肃认真,加深受众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时政新闻的认知,又要利用平民化的视角和具体的事例反映受众心声、为受众提供服务。
在整体上需树立精品意识,创造出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高品位优秀节目,使受众在观看时既能得到艺术性美的享受,又能领悟到其中的思想内蕴。
在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报道中,从灾难发生到事故调查报告公布,央视和各省级以及地方媒体全程跟踪,无论是事故的问责还是遇难者家属的慰问,媒体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严肃客观地将信息呈现给观众,受众对媒体的依赖度更深。从这点上看,硬新闻的报道虽然难以把握,但由于其是观众需要得到的,所以必须还原最真实的现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五、结语
电视新闻软化现象是电视新闻行业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一种表现,适当的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让传授双方在娱乐化的背景下实现信息的交换,因此,适度的新闻软化是值得提倡的。由于我国在电视新闻软化方面所做的尝试大多引进西方国家,中西方无论在政策国情还是经济发展状况,抑或是在受众心理上都存在差异,这一引入过程导致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降低受众文化品位的现象显现,媒体从业者自身素质的缺陷也暴露出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既要保持软化方针不变,又要软硬兼施、确保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在娱乐与信息之间找到平衡点,把握好软化的“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媒介从业人员还是整个媒介行业,必须加强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建设,打造品牌栏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责任编辑 孙葳]
[关键词]新闻脱口秀;新闻软化;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3—0168—04
《新闻学大词典》中将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则归之为“软新闻”。美国的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这样描述电视新闻软化:“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相互结合。”其主要的表现是把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将新闻信息在故事化情节中表现出来,渗透进名人效应和流行文化等元素使受众更易接受。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将电视新闻软化的定义表述为:电视新闻媒体以吸引受众眼球为根本目的,在报道严肃性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新闻时,摒弃其深刻与严肃,以轻松、搞笑或者刺激的方式代之,将严肃的新闻情节故事化、激情化、生活化,使之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一定程度的猎奇性,给受众强烈的感官刺激。此现象即为电视新闻软化。
一、电视新闻软化的成因
近年来,电视新闻软化成为一种趋势,这其中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主要的客观原因。从经济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一方面要坚持“社会瞭望者”的角色,承担舆论监督的责任;另一方面,不得不考虑作为商品的媒介产品的运营问题,以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甚至为了生存,牺牲部分新闻内容来争夺广告等收入。在制作成本上,硬新闻有着报道、资金、技术等方面不易跨越的难度,有时因为敏感性也容易踩到相关利益集团的“雷区”,在这方面软新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话题取材广泛,制作技术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低。从文化层面来看,受商业文化侵蚀的大众文化由于其受到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民众的追捧,世俗的情怀能够释放普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成为暂时逃避的最佳选择。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在出现一开始就更符合普通受众的文化接受水平,其独特的传播效果将大众文化不断宣传和扩散,接受的人群不断壮大,反过来会不断促进电视节目通俗化、平民化,这种趋势蔓延到新闻节目中也就使新闻软化明显。
其次,从主观上说,受众角色的变化是驱使新闻软化的主要原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多元化的时代发展催生了多元化的受众,社会能够容纳拥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受众,受众同样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信息。当现有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时,受众便开始掌握主动权,不再是“魔弹论”中的“靶子”,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兴趣索取信息,此时的媒体则必须改进节目的质量和内容才能得到受众“宠幸”,新闻节目的软化势不可挡。
二、电视新闻软化的表现形式
如今,电视新闻软化现象无论在央视、省级卫视还是省级非卫视都形成了一股竞相追捧的潮流趋势,总结各新闻媒体的软化尝试,可以看出有以下的固定化模式:
(一)内容上增加软新闻比重,提升社会新闻地位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第三次电视革命,新闻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新闻越来越受到电视媒体的关注。电视以其视听合一的传播效果再现事件现场的真实感,给受众极大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这正满足了大众文化着眼于享受感官刺激的要求。此外,电视通过声画统一的双重作用,降低了印刷媒介时代受众了解信息的门槛,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多样信息需求和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期待。在新闻节目中增加社会新闻的比例,不再把焦点只放在国家和社会上的严肃性、重大性事件,而选择更贴近大众生活、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并能吸引大众目光的新闻内容。
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早八点”“新闻30分”“晚间新闻报道”等都加大了社会新闻的比重,就连央视的绝对王牌节目《新闻联播》也渗透进了软化的因素。2003年3月,中央政治局研究改进新闻报道的会议召开后,对“新闻联播”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栏目更加关注百姓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是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自2003年以来,“新闻联播”还加大了服务性题材的报道比例。
(二)报道方式灵活多变,新闻变故事,硬新闻软着陆
这里所说的硬新闻“软着陆”,不是指内容上尽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中挖掘软性内容,而是指通过报道形式的改进,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硬新闻“软着陆”的关键不是讲究辞藻如何华丽、语言如何生动,而是要改变板着面孔说话的方式,采用平民视角,用具体、平实的话语,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硬新闻“软着陆”就是硬新闻软化播,除了减少严肃性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新闻的深度挖掘也同样重要,展现新闻的趣味性和娱乐价值。
报道方式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杂志类新闻节目,如安徽卫视的大型杂志化早间新闻栏目“超级新闻场”及江西卫视开办近十年的资讯类新闻脱口秀节目“杂志天下”,都以新奇形式获得观众点赞;二是谈话类新闻节目,由凤凰卫视金牌主持人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专门针对热门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节目中众人畅所欲言,主持人与两位嘉宾似好友相聚闲聊,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用个性化的语言交流对时事资讯的自由观点,极具价值;三是评论类新闻节目,如辽宁卫视“老梁说天下”“老梁观世界”,以犀利独特的视角剖析当下新鲜热点话题,给观众提供探究问题的思路,颇受观众的喜爱;凤凰卫视“倾倾百老汇”更是包罗万象,囊括全球各地各类新闻信息,让观众大饱眼福。 (三)播报方式生动活泼,说新闻蔚然成风
“说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形式最早出现在1998年凤凰卫视的“新闻早班车”,随后内地各大媒体争相模仿。在传统的新闻联播节目中,主持人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字正腔圆,语调也基本无起伏变化,久而久之,受众会产生审美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大多数时候只把新闻作为“背景音乐”。在“说新闻”这股新奇清丽之风吹向内地后,新闻播报采用口语化表达,主持人或高谈阔论,或幽默风趣,以平民化的视角贴近受众生活,让其在愉悦欢快的心情中接受新闻信息,既给节目增加了吸引力,也提升了栏目的整体竞争力。“说新闻”表现出媒体电视观念的转变,受众本位的思想逐渐提上媒体日程,媒体人意识到,受众已经不愿意受到过去宣传思想的桎梏,更愿意在真实的生活情景或现场事件里自己去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意义。如央视曾推出的“马斌读报”,以说新闻、评论新闻见长,报纸上枯燥乏味的文字经过主持人通俗的解读后,过滤了晦涩难懂的词句,让普通观众也能读懂报纸、读通报纸、读透报纸。
三、我国电视新闻软化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软化是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从央视、省级卫视及各地方电视台都应顺应趋势,积极打造不可复制、与众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与国际接轨,丰富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但遗憾的是,高质量节目的制作并没有形成一股风气,大部分电视新闻节目仍然停留在模仿和借鉴层面,更多的是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的版权,“换汤不换药”地变成国内本土节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软化过程中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传播主体资源稀缺,复合型媒介人才有限
在传播过程的五要素中,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也是传播过程的起始端,在传播效果的“强效果论”时代,作为传播活动主导者的传播者地位非常重要。新闻脱口秀节目必然少不了起关键作用的主持人,主持人能否“挑大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成败。
我国的脱口秀节目总体上发展繁荣、态势良好,有一批固定的名人脱口秀主持人,但是娱乐型脱口秀占据“半壁江山”,专注于评论明星八卦、挖掘社会趣闻等。这样的结果就是观众在不同电视台看到相同的主持人对相同的话题高谈阔论,“熟脸撞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受众会出现抵触、厌烦等不良情绪,影响收视效果。主持人“老梁”梁宏达在山西卫视、辽宁卫视都有自己的节目,分别为“老梁观世界”、“老梁说天下”和“老梁故事汇”,作为“名嘴”,他评论新闻事件犀利又通俗,“纸扇+黄袍马褂”的打扮似说书人,但是频繁出现在不同电视台,难免令人厌倦。新闻脱口秀由于需要主持人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既有新闻素养,也要有娱乐精神,因此,这种复合型主持人资源的稀缺是我国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传播内容同质化,新闻价值被娱乐化现象遮蔽
新闻脱口秀节目似“春风吹野草”,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生机,不断有电视台选择搭乘这班快车获利。“量多质忧”,模仿内容、抄袭形式、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的节目拉低了电视台整体品位,电视新闻的公信力正在逐渐减弱,观众不断流失。同样的新闻被不同的电视台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解读,导致新闻变得“闻”而不“新”,既造成电视资源的浪费,也耗费了观众时间,影响了新闻脱口秀节目的良性发展。比如读报类新闻,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起头,央视“马斌读报”、江苏卫视“孟非读报”等纷纷崛起,电视台似乎尝到了此种低成本、高收益节目的甜头,但是有影响力的报纸被“炒来炒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剩不多,而且不同的节目对文字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带着主持人主观因素和电视台利益,观众会觉得无所适从。
信息从传播者最终到达受传者手里,要经过层层把关和筛选。依据新闻价值、编辑方针等对新闻进行“筛选”,这是新闻从业者扮演责任承担者和特权拥有者双重身份的体现。在市场化经济的带动下,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盛行。媒介工作者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一方面节目选题不断地迎合受众,越来越偏向软新闻;另一方面,将硬新闻进行故事化、戏剧化和悬念化处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冲击了主流文化该有的主导地位。“壹周立波秀”里也会针对热门新闻事件进行评析,但娱乐性质过于浓厚,还会传达一些如“我们的目标:向钱看,向厚赚”的价值观,受众容易陷入主持人持有的观点中,因此,它不能称为新闻脱口秀类节目。
受众过度沉溺于大众文化带来的感官刺激和营造的表象中,渐渐丧失对现实的批判能力,满足于现状的维持,也就是说,媒介在其中产生了“麻醉作用”,这点正是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论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经常会在片尾播放一些图片集锦,博得观众一笑,而不少笑料是从新闻图片中挖掘出来,给新闻图片加特效或者进行歪曲解读,的确能让观众印象深刻,但是却忽视了新闻图片陈述事实的目的,有引导受众娱乐新闻的嫌疑。电视新闻中的“泛娱乐化”现象正弥漫开来,这不但会削减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影响电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防止电视新闻过度软化的对策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既是“社会的瞭望者”,也是信息的“守门员”,承担着宣传教育、传播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监督等重要任务。媒介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社会的发展史,针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提升媒介素养,大力培养专业媒体工作者
1.要提高我国电视文化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不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要树立正确、高尚的价值观。一个优秀的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而这些正是目前大部分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所欠缺的。主持人是新闻节目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因此,必须重视主持人的培养工作,加强对主持人语言和文字处理能力、逻辑和推理能力以及采访编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媒体从业人员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大众,起到良好的“寓教于乐”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素养的建设,博闻强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并重,时刻怀揣责任感与使命感。“说天下”主持人杨悦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他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是专家级人物,出过《杨悦英语》系列书籍,他还是举办过书法展的书法界人士,在辽宁卫视、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做过主持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广泛开展爱好,才能成就“新闻杂家”。
(二)把握新闻软化的度,软硬兼顾,走“小众化”“精品化”道路
真理与谬误往往只差一步,新闻软化与娱乐化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闻软化必须以尊重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前提,适当地对新闻进行处理,使其耐人寻味;而新闻娱乐化则是“愚乐”,是新闻过度软化产生的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它似乎已经背离新闻的本质要求。
软化的“度”在哪里,在于整个节目的定位、编排、策划、主题等宏观层面,这些必须靠新闻从业人员根据条件变化去把握。首先,从内容的选择方面,对于精英的、高雅的、传统的、主流的东西,应当以正面宣传为主,不能将其视为娱乐的文化资源。在硬新闻软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尊重新闻原则,端正娱乐态度。其次,从形式方面看,在硬新闻软化或者软新闻戏剧化处理时,也要注意分寸,既要突出硬新闻的严肃认真,加深受众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时政新闻的认知,又要利用平民化的视角和具体的事例反映受众心声、为受众提供服务。
在整体上需树立精品意识,创造出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高品位优秀节目,使受众在观看时既能得到艺术性美的享受,又能领悟到其中的思想内蕴。
在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报道中,从灾难发生到事故调查报告公布,央视和各省级以及地方媒体全程跟踪,无论是事故的问责还是遇难者家属的慰问,媒体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严肃客观地将信息呈现给观众,受众对媒体的依赖度更深。从这点上看,硬新闻的报道虽然难以把握,但由于其是观众需要得到的,所以必须还原最真实的现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五、结语
电视新闻软化现象是电视新闻行业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一种表现,适当的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让传授双方在娱乐化的背景下实现信息的交换,因此,适度的新闻软化是值得提倡的。由于我国在电视新闻软化方面所做的尝试大多引进西方国家,中西方无论在政策国情还是经济发展状况,抑或是在受众心理上都存在差异,这一引入过程导致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降低受众文化品位的现象显现,媒体从业者自身素质的缺陷也暴露出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既要保持软化方针不变,又要软硬兼施、确保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在娱乐与信息之间找到平衡点,把握好软化的“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媒介从业人员还是整个媒介行业,必须加强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建设,打造品牌栏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责任编辑 孙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