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曼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开创了钢琴套曲的新体裁,为浪漫主义音乐道路的发展和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童年情景》就是其中一部极有代表性的钢琴套曲,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往事用十三首分曲生动描绘了十三个故事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强烈的憧憬之情。本文详细分析了这部作品中使用的变奏发展手法、简约而不简单的和声调性、创作特点,可以以这部作品为基础,更深入的了解舒曼、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关键词】舒曼;《童年情景》;浪漫主义;特点;情感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因为感受了古典主义交响乐大师们带来的压力,所以在创作交响乐时及其严谨,所以在他们自己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就选择了钢琴小品这样的形式,因此这个时期钢琴小品的抒情性是古典时期无法比拟的。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更是这种体裁大师,对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最重要的就是他创作的标题钢琴套曲,舒曼是第一次将多首独立钢琴小曲组成在一起成为一个不能分割、大型的有主题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就是这种创作体裁的重要代表作品,由十三首小曲组成,在1838年初创作于维也纳,是舒曼创作晚期较为成熟的一部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表达的是舒曼对怀念童年的情感,也是写给他的妻子克拉拉的一封别样的情书。作者为这部作品填加的标题指引着倾听者的思考方向,《异国和异国人民》《奇异的故事》就像是在童年时代听到的一个个故事,而《捉迷藏》《孩子的请求》《重要事件》《火炉旁》《木马游戏》《入睡》就好像在孩童时期每天的琐碎,《无比的幸福》《梦幻曲》《过分认真》好像又是一种别样心情的表达,最后一首《诗人的话》好像是告诉我们故事结束了,又好像是作者以现在的身份对童年的渴望和憧憬,整部作品充斥着作曲家对于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却又不能回到童年的怀念。这部钢琴套曲是一部不可分割的作品,不像是一些其他的钢琴小品集都可以拿来单独演奏,舒曼自己也认为《童年情景》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各段乐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作品。
一、乐曲的变奏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手法很丰富,比如这种套曲体裁就是一个新的天地,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很独特,个性化很强,不像是古典主义时期那样模范、统一的。在这十三段小乐曲中,旋律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虽然每段描写的主题形象、人物形象各不相同,但是舒曼很巧妙的采用了一些将主题变奏发展的手法让乐曲更连贯的发展至结束,这样变奏的手法也是他及其喜欢一种方式。舒曼这样将主体材料中的一部分取出进行变奏的方法,是和古典时期音乐发展截然不同的。在古典音乐时期,作曲家们一般都以主题的动机为基础,从动机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发展,完成一部部完整的作品。舒曼在这种古典主义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一首首短小的曲子使用同样一种素材,使整首乐曲聚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这首乐曲除了变奏的手法也一样遵循着这个让乐曲“聚合”的原则。
这首乐曲的主题简单明了,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第一小节上行的六度跳进,二是第二小节两个二度的下行急进,三是第一乐句结束时四度上行后的三度下行发展。(见谱例1)整首乐曲都由这三个主题特征贯穿链接,每首小乐曲即保持着本身特征,也同样用倒影、逆行等方式重现着三个主题特征,所有的主题特征一直充斥着整部作品,使作品表达的情感高度统一。
二、简约而不简单的和声调性
舒曼在《童年情景》中同样承袭了他以往特殊的风格。最初,舒曼主要运用的和声手法都来源于贝多芬和舒伯特,而在他独特的个性和思想的影响下,他努力追求一种新的和声理念,创造一些新的和声效果。传统的和声理念里,对T、S、D的连接十分重视,一般不允许有意外的和声进行,有些中间和弦的规定也很严格。
舒曼在《童年情景》中遵循一些传统的和声基础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梦幻曲》中他把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改变了原本三和弦的和谐性,使用了六级功能让调性感觉一下变弱,让人意想不到,音响感觉很奇妙。(见谱例2)
同样,在乐曲中,不协和的和弦明显变多,与和谐和弦之间的对比强烈,成功的增加了音乐想表现的紧张感;曲中运用了很多持续低音,比如《木马游戏》中的低音声部,形成了和声的混淆,让音乐产生一种及其丰富的色彩;《童年情景》中还大量使用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比如《梦幻曲》中使用重属和弦进行的调性变换,形象的体现了梦中的流光溢彩,还有《异国和异国人民》中的第一小节(见谱例3),都成功的扩展了调性;同时《童年情景》中舒曼也频繁的使用和弦外音,并且很少的使用原位的主和弦,都让主和弦隐形的出现,调性感觉消失了一般,更明显的的体现了舒曼使用和声的个性。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套曲的调性都是统一的,舒曼在这部作品中除了继承古组曲调性统一的这个特点,也积极地进行了一些突破创新。整首作品中,各首小曲一般都使用了二段体或者三段体的结构,虽然常常转调,但是调性布局很有规律,大多都在属功能和下属功能上进行。前面的六首小曲都是向上属方向转调,第七首和第八首是下属方向的F大调,而从第十一首到第十三首,调性又回到了主调,紧扣主题。其中第一、第十、第十三首小曲中都使用了主调G大调,比如第十二首《入睡》中有从G大调转向了E大调,这个调性的变换一下让乐曲变得梦幻,像是月光下的孩子已经缓缓入睡了。这样开始中间结束都出现主调,很有效的稳固了整部作品的调性布局。从而可以看出舒曼既不放弃追求一些新的东西,却也没有放弃古典的东西,在继承古组曲用单一的调性统一整部作品这个原则的同时,独具匠心的突破着组曲内部和各个小乐曲之间的调性对比,成功的为整部作品创造出和谐、温暖的氛围。
三、冲破古典的复杂节奏和力度
舒曼音乐中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很大一部分也在他极具个性的节奏中体现。变幻多端的节奏是他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法之一,他十分喜欢用连续的切分音、交叉节奏、附点节奏这些复杂的节奏形式,还经常将拍子或者节奏中的重音部分改变,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型,更形象生动的表达他想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童年情景》中第二首《奇异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节奏型“X X·X X X”,这样突然变化的类似于附点节奏的节奏型,让乐曲的进行充分的显示出了活泼又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好像是在描写那个奇异的故事又好像在描绘孩子们的活泼和她们心中的精灵古怪。第九首《竹马游戏》中,作者一直使用切分的节奏在旋律位置的持续音上演奏,还改变了切分节奏重音的位置,把重音放在了第三拍子上,一直让节奏保持着丰富的层次,这种特殊的节奏虽然简洁,但不失生动,能很容易的让听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好像竹马在摇摇晃晃的摆动,小孩子们骑在上面哒哒哒的玩耍着。而第十首《过分认真》中,整首乐曲都由跨小节的切分音构成,就像是小孩子在思考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认真的不断地思考的感觉。第十二首《入睡》中的节奏也很具有代表性,这首小曲用了卡农写作的方法,使用左右手交叉,让右手的重音正好出现在左手重音的后半拍子上,而这样左手的的中因为只就出现在了右手八分音符的后半拍子上,这样一交一叠,就像是小孩子要睡着时安静均匀的呼吸声一样,描写的生动且有趣。这些在乐曲中舒曼所采用的节奏让人感叹不已,即使用语言也不能将画面描绘的如此生动形象。
《童年情景》整部作品在力度的变化上也十分突出。在最早的巴洛克音乐时代,因为古钢琴条件的制约和作品形式的原因,极少有作品出现突强突弱的力度变化,一般都是在整部作品中缓缓的力度变化,像阶梯一样的进行;而到了古典音乐时期,虽然作品中的力度比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力度已经夸张很多,但是还是有节制的被束缚,还是不够自由。而到了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因为音乐家们所想表达的情感十分强烈,所以他们冲破了以前种种对力度的制约,把他们想表达的情感完全迸发出来,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童年情景中》第十一首《惊吓》所表现的那样,前面20个小节的力度都保持在pp-p的范围内,极致的体现了一种安静的场景,而到第21小节的时候,力度一下变到了f-sf,并没有任何铺垫,充分的让人感受到一种惊吓的感觉,像写文章一样乐曲的表达的感情也紧扣着主题;而只经过了4小节,乐曲又突然回到p,就像一座山峰一样,起伏连绵,真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再如第九首《竹马游戏》中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的高音声部,都由强拍构成,中音声部都使用弱拍,而低音声部却保持在第二拍的力度不发生变化,深深的表现了他的音乐创作的敏感和细腻;而在第十二首《入睡》中,第一和第二小节,每个声部的力度都不断的变化着,舒曼这种在创作音乐方面细腻明暗的特点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每个声部强弱力度变化的时间都是不同的,而在整部作品中更是有许多位置左右手的力度变化各不相同,他赋予了每段旋律自己的生命力,把强弱力度在乐曲中发挥的作用使用到极致。
四、如歌的旋律
织体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旋律服务的,而不同的旋律和织体的结合就构成了音乐,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舒曼的作品并不依赖于动机,而是以旋律为基础的,他擅于用旋律描写自己的情感,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个性化。根据他自己崇尚的作曲理念和思想,我们看到他的作品中织体大多短小精致,但却不失风采。舒曼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一种个人风格“浪漫主义”,使用各种各样的织体来表达他内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感情,这也是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以主调音乐为主、复调为辅的典型作品之一。在这部《童年情景》中,旋律就像语言一样充满诗意,例如第五首《无比幸福》中的旋律直率朴实,在内声部常现主题,作者想表达的心理通过这种旋律和织体的完美融合充分的体现出来。这部作品中旋律大多由复调性的织体出现,这种类型的织体中丰富的对位化和声很好的增强了音乐的层次,营造出一种立体的音响效果,更具有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乐曲的发展手法,曲中的和声、调性、节奏、力度和旋律织体这些方面详细的分析了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同时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部作品简单的介绍了舒曼的音乐思想以及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童年情景》这部钢琴套曲是舒曼一部较为成熟、具有历史价值和深远影响的作品,这部作品能够体现出舒曼的创作特点和他独特的作曲风格,而通过了解这样一部作品也能深刻的感受到舒曼的一种创作精神,感受到他的音乐创作深深的影响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J·勃罗契.罗伯特·舒曼的钢琴套曲[C].音乐译文,1957(3):59.
[4]瓦·科年.舒曼的音乐创作[C].音乐译文,1960(3):66.
[5]丰子恺.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6] Joan Chissell.舒曼 钢琴音乐[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7]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9]许凤.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分析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刘琪(1992—),女,吉林长春人,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在读,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关键词】舒曼;《童年情景》;浪漫主义;特点;情感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因为感受了古典主义交响乐大师们带来的压力,所以在创作交响乐时及其严谨,所以在他们自己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就选择了钢琴小品这样的形式,因此这个时期钢琴小品的抒情性是古典时期无法比拟的。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更是这种体裁大师,对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最重要的就是他创作的标题钢琴套曲,舒曼是第一次将多首独立钢琴小曲组成在一起成为一个不能分割、大型的有主题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就是这种创作体裁的重要代表作品,由十三首小曲组成,在1838年初创作于维也纳,是舒曼创作晚期较为成熟的一部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表达的是舒曼对怀念童年的情感,也是写给他的妻子克拉拉的一封别样的情书。作者为这部作品填加的标题指引着倾听者的思考方向,《异国和异国人民》《奇异的故事》就像是在童年时代听到的一个个故事,而《捉迷藏》《孩子的请求》《重要事件》《火炉旁》《木马游戏》《入睡》就好像在孩童时期每天的琐碎,《无比的幸福》《梦幻曲》《过分认真》好像又是一种别样心情的表达,最后一首《诗人的话》好像是告诉我们故事结束了,又好像是作者以现在的身份对童年的渴望和憧憬,整部作品充斥着作曲家对于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却又不能回到童年的怀念。这部钢琴套曲是一部不可分割的作品,不像是一些其他的钢琴小品集都可以拿来单独演奏,舒曼自己也认为《童年情景》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各段乐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作品。
一、乐曲的变奏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手法很丰富,比如这种套曲体裁就是一个新的天地,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很独特,个性化很强,不像是古典主义时期那样模范、统一的。在这十三段小乐曲中,旋律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虽然每段描写的主题形象、人物形象各不相同,但是舒曼很巧妙的采用了一些将主题变奏发展的手法让乐曲更连贯的发展至结束,这样变奏的手法也是他及其喜欢一种方式。舒曼这样将主体材料中的一部分取出进行变奏的方法,是和古典时期音乐发展截然不同的。在古典音乐时期,作曲家们一般都以主题的动机为基础,从动机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发展,完成一部部完整的作品。舒曼在这种古典主义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一首首短小的曲子使用同样一种素材,使整首乐曲聚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这首乐曲除了变奏的手法也一样遵循着这个让乐曲“聚合”的原则。
这首乐曲的主题简单明了,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第一小节上行的六度跳进,二是第二小节两个二度的下行急进,三是第一乐句结束时四度上行后的三度下行发展。(见谱例1)整首乐曲都由这三个主题特征贯穿链接,每首小乐曲即保持着本身特征,也同样用倒影、逆行等方式重现着三个主题特征,所有的主题特征一直充斥着整部作品,使作品表达的情感高度统一。
二、简约而不简单的和声调性
舒曼在《童年情景》中同样承袭了他以往特殊的风格。最初,舒曼主要运用的和声手法都来源于贝多芬和舒伯特,而在他独特的个性和思想的影响下,他努力追求一种新的和声理念,创造一些新的和声效果。传统的和声理念里,对T、S、D的连接十分重视,一般不允许有意外的和声进行,有些中间和弦的规定也很严格。
舒曼在《童年情景》中遵循一些传统的和声基础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梦幻曲》中他把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改变了原本三和弦的和谐性,使用了六级功能让调性感觉一下变弱,让人意想不到,音响感觉很奇妙。(见谱例2)
同样,在乐曲中,不协和的和弦明显变多,与和谐和弦之间的对比强烈,成功的增加了音乐想表现的紧张感;曲中运用了很多持续低音,比如《木马游戏》中的低音声部,形成了和声的混淆,让音乐产生一种及其丰富的色彩;《童年情景》中还大量使用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比如《梦幻曲》中使用重属和弦进行的调性变换,形象的体现了梦中的流光溢彩,还有《异国和异国人民》中的第一小节(见谱例3),都成功的扩展了调性;同时《童年情景》中舒曼也频繁的使用和弦外音,并且很少的使用原位的主和弦,都让主和弦隐形的出现,调性感觉消失了一般,更明显的的体现了舒曼使用和声的个性。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套曲的调性都是统一的,舒曼在这部作品中除了继承古组曲调性统一的这个特点,也积极地进行了一些突破创新。整首作品中,各首小曲一般都使用了二段体或者三段体的结构,虽然常常转调,但是调性布局很有规律,大多都在属功能和下属功能上进行。前面的六首小曲都是向上属方向转调,第七首和第八首是下属方向的F大调,而从第十一首到第十三首,调性又回到了主调,紧扣主题。其中第一、第十、第十三首小曲中都使用了主调G大调,比如第十二首《入睡》中有从G大调转向了E大调,这个调性的变换一下让乐曲变得梦幻,像是月光下的孩子已经缓缓入睡了。这样开始中间结束都出现主调,很有效的稳固了整部作品的调性布局。从而可以看出舒曼既不放弃追求一些新的东西,却也没有放弃古典的东西,在继承古组曲用单一的调性统一整部作品这个原则的同时,独具匠心的突破着组曲内部和各个小乐曲之间的调性对比,成功的为整部作品创造出和谐、温暖的氛围。
三、冲破古典的复杂节奏和力度
舒曼音乐中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很大一部分也在他极具个性的节奏中体现。变幻多端的节奏是他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法之一,他十分喜欢用连续的切分音、交叉节奏、附点节奏这些复杂的节奏形式,还经常将拍子或者节奏中的重音部分改变,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型,更形象生动的表达他想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童年情景》中第二首《奇异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节奏型“X X·X X X”,这样突然变化的类似于附点节奏的节奏型,让乐曲的进行充分的显示出了活泼又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好像是在描写那个奇异的故事又好像在描绘孩子们的活泼和她们心中的精灵古怪。第九首《竹马游戏》中,作者一直使用切分的节奏在旋律位置的持续音上演奏,还改变了切分节奏重音的位置,把重音放在了第三拍子上,一直让节奏保持着丰富的层次,这种特殊的节奏虽然简洁,但不失生动,能很容易的让听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好像竹马在摇摇晃晃的摆动,小孩子们骑在上面哒哒哒的玩耍着。而第十首《过分认真》中,整首乐曲都由跨小节的切分音构成,就像是小孩子在思考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认真的不断地思考的感觉。第十二首《入睡》中的节奏也很具有代表性,这首小曲用了卡农写作的方法,使用左右手交叉,让右手的重音正好出现在左手重音的后半拍子上,而这样左手的的中因为只就出现在了右手八分音符的后半拍子上,这样一交一叠,就像是小孩子要睡着时安静均匀的呼吸声一样,描写的生动且有趣。这些在乐曲中舒曼所采用的节奏让人感叹不已,即使用语言也不能将画面描绘的如此生动形象。
《童年情景》整部作品在力度的变化上也十分突出。在最早的巴洛克音乐时代,因为古钢琴条件的制约和作品形式的原因,极少有作品出现突强突弱的力度变化,一般都是在整部作品中缓缓的力度变化,像阶梯一样的进行;而到了古典音乐时期,虽然作品中的力度比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力度已经夸张很多,但是还是有节制的被束缚,还是不够自由。而到了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因为音乐家们所想表达的情感十分强烈,所以他们冲破了以前种种对力度的制约,把他们想表达的情感完全迸发出来,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童年情景中》第十一首《惊吓》所表现的那样,前面20个小节的力度都保持在pp-p的范围内,极致的体现了一种安静的场景,而到第21小节的时候,力度一下变到了f-sf,并没有任何铺垫,充分的让人感受到一种惊吓的感觉,像写文章一样乐曲的表达的感情也紧扣着主题;而只经过了4小节,乐曲又突然回到p,就像一座山峰一样,起伏连绵,真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再如第九首《竹马游戏》中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的高音声部,都由强拍构成,中音声部都使用弱拍,而低音声部却保持在第二拍的力度不发生变化,深深的表现了他的音乐创作的敏感和细腻;而在第十二首《入睡》中,第一和第二小节,每个声部的力度都不断的变化着,舒曼这种在创作音乐方面细腻明暗的特点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每个声部强弱力度变化的时间都是不同的,而在整部作品中更是有许多位置左右手的力度变化各不相同,他赋予了每段旋律自己的生命力,把强弱力度在乐曲中发挥的作用使用到极致。
四、如歌的旋律
织体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旋律服务的,而不同的旋律和织体的结合就构成了音乐,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舒曼的作品并不依赖于动机,而是以旋律为基础的,他擅于用旋律描写自己的情感,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个性化。根据他自己崇尚的作曲理念和思想,我们看到他的作品中织体大多短小精致,但却不失风采。舒曼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一种个人风格“浪漫主义”,使用各种各样的织体来表达他内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感情,这也是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以主调音乐为主、复调为辅的典型作品之一。在这部《童年情景》中,旋律就像语言一样充满诗意,例如第五首《无比幸福》中的旋律直率朴实,在内声部常现主题,作者想表达的心理通过这种旋律和织体的完美融合充分的体现出来。这部作品中旋律大多由复调性的织体出现,这种类型的织体中丰富的对位化和声很好的增强了音乐的层次,营造出一种立体的音响效果,更具有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乐曲的发展手法,曲中的和声、调性、节奏、力度和旋律织体这些方面详细的分析了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同时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部作品简单的介绍了舒曼的音乐思想以及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童年情景》这部钢琴套曲是舒曼一部较为成熟、具有历史价值和深远影响的作品,这部作品能够体现出舒曼的创作特点和他独特的作曲风格,而通过了解这样一部作品也能深刻的感受到舒曼的一种创作精神,感受到他的音乐创作深深的影响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J·勃罗契.罗伯特·舒曼的钢琴套曲[C].音乐译文,1957(3):59.
[4]瓦·科年.舒曼的音乐创作[C].音乐译文,1960(3):66.
[5]丰子恺.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6] Joan Chissell.舒曼 钢琴音乐[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7]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9]许凤.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分析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刘琪(1992—),女,吉林长春人,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在读,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