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数学,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这对他们学习数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学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生动诱人的方式巧妙地导入新课。根据相应的教学情境和学习内容,我们可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一、“温故而知新”——铺路搭桥法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往往前面的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是前面的知识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利用知识的系统性,根据新知识内容的特点,设计出阶梯形的问题,组织学生从“低阶”起步,逐渐向“高阶”攀登,在学习中发挥知识的迁移功能,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知识的殿堂。如教学“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1403 280400-400÷8”,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板演。
师:你能说一说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生:……
师:我们学过的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题,应该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生: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应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抓住重点与关键,一经提问之后就能顺利步入“正轨”。2.教师所提问题要准确鲜明,富有启发性,一经提问,就会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积极思考,真正起到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的作用。3.教师所提问题要少而精,且所用时间不宜过长。
二、刨根究底——巧设悬念法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究底的急迫心情,引发主动探究的心理动机。上课伊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将问题化为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比例尺”时,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知道孙悟空很厉害,它有七十二变,但那只不过是传说。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掌握的“变”的本领远比孙悟空的本领大。你们看,我校的教学楼,我能将它变小装进我的口袋里(从口袋里摸出校教学楼平面图)。我能将960万平方千米的大中国变小放在教室里(出示中国地图)。那么,这样的变法是怎样变来的呢?这样导课,用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拉开帷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感悟体验——动手操作法
心理学家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植树问题”时,课始,教师便带领学生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做一节手指操。接着教师问:刚才在做手指操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你们五指并拢着举起你们的左手,慢慢地将五指张开、并拢,再张开,数一数,五指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想象:假设将小手换成小树,那五棵小树之间有几个空格?(4个)教师利用学生最熟悉的器官“手指和两手指之间空格的关系”,很快地将:植树棵数=间隔数 1,间隔数=植树棵数-1,这样一个数学模型,清晰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整节课中,学生都能牢牢抓住这个要点,学得轻松而有效,课后学生说:“这样的课才有味道。”
四、一针见血——开门见山法
我们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点出课题。这样,使学生的情绪能很快安静下来,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留下了充裕的时间。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正好王小明获得章丘市七巧板比赛一等奖。师:同学们,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的王小明同学获得章丘市七巧板比赛一等奖。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王小明同学的祝贺!(学生鼓掌)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怎么样了?(相遇)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相遇应用题”。导入自然,干脆精炼,一针见血,极具针对性。
总之,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灵活选用,切忌喧宾夺主,追求形式。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好课,让我们从导课开始。
(责编陈剑平)
一、“温故而知新”——铺路搭桥法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往往前面的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是前面的知识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利用知识的系统性,根据新知识内容的特点,设计出阶梯形的问题,组织学生从“低阶”起步,逐渐向“高阶”攀登,在学习中发挥知识的迁移功能,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知识的殿堂。如教学“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1403 280400-400÷8”,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板演。
师:你能说一说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生:……
师:我们学过的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题,应该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生: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应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抓住重点与关键,一经提问之后就能顺利步入“正轨”。2.教师所提问题要准确鲜明,富有启发性,一经提问,就会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积极思考,真正起到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的作用。3.教师所提问题要少而精,且所用时间不宜过长。
二、刨根究底——巧设悬念法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究底的急迫心情,引发主动探究的心理动机。上课伊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将问题化为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比例尺”时,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知道孙悟空很厉害,它有七十二变,但那只不过是传说。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掌握的“变”的本领远比孙悟空的本领大。你们看,我校的教学楼,我能将它变小装进我的口袋里(从口袋里摸出校教学楼平面图)。我能将960万平方千米的大中国变小放在教室里(出示中国地图)。那么,这样的变法是怎样变来的呢?这样导课,用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拉开帷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感悟体验——动手操作法
心理学家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植树问题”时,课始,教师便带领学生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做一节手指操。接着教师问:刚才在做手指操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你们五指并拢着举起你们的左手,慢慢地将五指张开、并拢,再张开,数一数,五指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想象:假设将小手换成小树,那五棵小树之间有几个空格?(4个)教师利用学生最熟悉的器官“手指和两手指之间空格的关系”,很快地将:植树棵数=间隔数 1,间隔数=植树棵数-1,这样一个数学模型,清晰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整节课中,学生都能牢牢抓住这个要点,学得轻松而有效,课后学生说:“这样的课才有味道。”
四、一针见血——开门见山法
我们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点出课题。这样,使学生的情绪能很快安静下来,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留下了充裕的时间。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正好王小明获得章丘市七巧板比赛一等奖。师:同学们,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的王小明同学获得章丘市七巧板比赛一等奖。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王小明同学的祝贺!(学生鼓掌)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怎么样了?(相遇)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相遇应用题”。导入自然,干脆精炼,一针见血,极具针对性。
总之,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灵活选用,切忌喧宾夺主,追求形式。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好课,让我们从导课开始。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