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现阶段教育主要矛盾的剖析,提出过分强调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是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悖于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应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
[关键词] 教育主要资源; 优质教育; 教育公平; 多样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24-02
什么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见诸文本和领导讲话的一般表述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
笔者推测,这个判断的基础是:数量稀少的“名校”、“好校”与希望就读的千军万马冲突明显。由此推论,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缓解教育矛盾。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接受优质高中普通教育的愿望,成了解决教育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何为优质教育资源?怎样扩展优质教育的途径?当前较为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是:
优质教育应该是高质量教育。但在很多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就是重点高中的代名词,主要标志就是高考升学率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就成了多建重点高中,更多更好地升学,特别是增加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前不久,南方某省会城市政府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布:到2008年所有高中生将全部在重点中学学习。
扩展优质教育的途径,从学校建设的角度,主要有三种: 一是利用现有“重点学校”或“名校”的资源,加以辐射和扩散,最普遍的就是“名校”办民校。同一所学校收费差别巨大,又不违背政策;二是“重点学校”扩大招生,一个年级招生从几百人猛增到几千人,但校舍还是原来的校舍;三是新建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校。有的地方,中小学存在危房、教师工资尚不能足额按时发放,却斥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建设一所示范高中。但往往是政府不出资,而是用贷款和高收费来解决建设费用。
如此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后果是:你要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你就得多花钱!收费生越来越多,班容量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优质资源不断向少数学校集中,“马太效应”在教育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同处一个地方的中学,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已有的差距。这有悖于教育公平,也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不符。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发展困难,中等教育结构再度失调;择校热和乱收费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反应强烈。
最令人忧虑的是,在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口号的强力推动下,选拔式精英教育几乎成了教育的惟一的趋向,青少年不堪重负。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调查显示,中学生17.4%想过自杀,20.2%情绪抑郁(《法制晚报》2005年6月8日);还有人所共知的,中学生超过70%睡眠不足,近视率超过60%……新生一代的身心健康以及创造力和公民意识的状况成为中华民族未来最大的隐患!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应试教育这个教育的顽症,不仅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而且有的地方政府还为此推波助澜!
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但优质和重点都是相对的,任何阶段都将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基本矛盾和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一回事。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因为,找好工作就得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就得上优质高中,上优质高中就得上重点初中,上重点初中就得上示范小学。但是,升学教育不是高质量教育的全部,也代表不了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意愿。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民意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依次是应试教育严重、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费用居高不下。此外还有教育政策不合理及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28日)。这些问题都不是多办重点高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所有学生上重点高中的消息让人振奋也让人不解。都是重点高中了,还有什么“重点”可言?
过分强调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实质上是关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现代教育的本质是面向包括精英在内的所有人群,为各种群体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大多数地区能到重点学校上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还要到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就读,将来做普通劳动者。这些年,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听的最多的就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了,高中毕业都能上大学了。其实不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4年全球教育要览》,2001-2002年,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包括我们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不高:德国48%,法国54%,英国59%,加拿大59%,澳大利亚63%。美国该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了,毛入学率达到了81%。还有一点不能不说的就是,美国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中有相当的比例是成年人,25岁以上的占了约40%,非全日制学习的约占到一半。算算美国18—22岁的青年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比率并没有我们宣传的那么高。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数据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几乎成定律的一个现实是: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只有30%左右或更少,70%的学生要回乡务农或进城打工。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中途辍学。农村初中辍学,历来是个严肃而敏感的话题。对多数农民家庭来说,尽管家里穷,但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再难也要想方设法供孩子上学。他们知道,读书是改变后代命运的惟一出路。问题是,学校和老师只围着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的少数“好学生”转,无暇顾及那些多数学得不够好的学生,与其花钱受罪,升学无望,不如早点放弃,同时也使学校甩掉了影响班级考试成绩的包袱。依我看,教育的主要矛盾是30%和70%的矛盾。这个问题关乎教育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实践表明,单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也解决不了教育的难题。因为,发展教育,不仅在于供给,而且还在于有效需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力争达到60%左右,2010年力争达到70%以上。到2004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369.6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77万人,增长8.03%。在校生达到3607.63万人,比上年增加364.23万人,增长11.2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2.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7.55%,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但离“十五”规划目标60%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有不少人将此归结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然而,即使有了充足的容量,还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来不来的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因此,按全国平均算账,即使初中升学率达到了80%,毛入学率也只是6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迟缓的要害不在高中,而在初中,在于初中阶段辍学问题没有解决好。若是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不能大幅度提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各个阶段流失,高中阶段教育的生源从何而来?
我认为,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而非基本矛盾)不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要,特别是多数人的就业和终生学习需要。当前,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步伐已经放缓,而许多地方扩建普通高中的热情仍然不减。面对高考升学率下降以及未来持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我们该给社会一些理智的引导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百姓对教育迫切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然后到高中阶段学习,将来要么考上大学,要么学得一技之长,以便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们的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据2005年5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就业状况调查,目前我国60%的青年平均月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仅有超过10%的人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超过半数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85%的青年认为培训对就业和创业都有较大帮助。遗憾的是,超过半数的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
人人上大学,既无可能,更无需要。放大现阶段教育中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和社会去追求高学历,进而做白领和官员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对国家、青少年没有多少好处。面对现实,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既要满足部分有升学愿望和条件家庭的需要,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大多数希望直接就业人群的愿望,为他们寻找一条教育途径。应当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义务教育阶段上来,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阶段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扎实“普九”、真正“控辍”,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满足那些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的要求,解决被忽视的大多数所谓学业失败者的就业和再教育问题。校舍条件即便比城市差一些,也比失学要好得多,也比超越农民承受力的优质教育要好得多。说到底,只有解决好办什么样的教育和着眼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才算抓住了教育难题的“牛鼻子”,才能真正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关键词] 教育主要资源; 优质教育; 教育公平; 多样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24-02
什么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见诸文本和领导讲话的一般表述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
笔者推测,这个判断的基础是:数量稀少的“名校”、“好校”与希望就读的千军万马冲突明显。由此推论,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缓解教育矛盾。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接受优质高中普通教育的愿望,成了解决教育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何为优质教育资源?怎样扩展优质教育的途径?当前较为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是:
优质教育应该是高质量教育。但在很多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就是重点高中的代名词,主要标志就是高考升学率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就成了多建重点高中,更多更好地升学,特别是增加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前不久,南方某省会城市政府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布:到2008年所有高中生将全部在重点中学学习。
扩展优质教育的途径,从学校建设的角度,主要有三种: 一是利用现有“重点学校”或“名校”的资源,加以辐射和扩散,最普遍的就是“名校”办民校。同一所学校收费差别巨大,又不违背政策;二是“重点学校”扩大招生,一个年级招生从几百人猛增到几千人,但校舍还是原来的校舍;三是新建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校。有的地方,中小学存在危房、教师工资尚不能足额按时发放,却斥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建设一所示范高中。但往往是政府不出资,而是用贷款和高收费来解决建设费用。
如此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后果是:你要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你就得多花钱!收费生越来越多,班容量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优质资源不断向少数学校集中,“马太效应”在教育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同处一个地方的中学,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已有的差距。这有悖于教育公平,也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不符。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发展困难,中等教育结构再度失调;择校热和乱收费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反应强烈。
最令人忧虑的是,在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口号的强力推动下,选拔式精英教育几乎成了教育的惟一的趋向,青少年不堪重负。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调查显示,中学生17.4%想过自杀,20.2%情绪抑郁(《法制晚报》2005年6月8日);还有人所共知的,中学生超过70%睡眠不足,近视率超过60%……新生一代的身心健康以及创造力和公民意识的状况成为中华民族未来最大的隐患!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应试教育这个教育的顽症,不仅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而且有的地方政府还为此推波助澜!
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但优质和重点都是相对的,任何阶段都将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基本矛盾和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一回事。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因为,找好工作就得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就得上优质高中,上优质高中就得上重点初中,上重点初中就得上示范小学。但是,升学教育不是高质量教育的全部,也代表不了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意愿。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民意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依次是应试教育严重、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费用居高不下。此外还有教育政策不合理及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28日)。这些问题都不是多办重点高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所有学生上重点高中的消息让人振奋也让人不解。都是重点高中了,还有什么“重点”可言?
过分强调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实质上是关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现代教育的本质是面向包括精英在内的所有人群,为各种群体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大多数地区能到重点学校上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还要到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就读,将来做普通劳动者。这些年,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听的最多的就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了,高中毕业都能上大学了。其实不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4年全球教育要览》,2001-2002年,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包括我们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不高:德国48%,法国54%,英国59%,加拿大59%,澳大利亚63%。美国该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了,毛入学率达到了81%。还有一点不能不说的就是,美国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中有相当的比例是成年人,25岁以上的占了约40%,非全日制学习的约占到一半。算算美国18—22岁的青年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比率并没有我们宣传的那么高。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数据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几乎成定律的一个现实是: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只有30%左右或更少,70%的学生要回乡务农或进城打工。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中途辍学。农村初中辍学,历来是个严肃而敏感的话题。对多数农民家庭来说,尽管家里穷,但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再难也要想方设法供孩子上学。他们知道,读书是改变后代命运的惟一出路。问题是,学校和老师只围着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的少数“好学生”转,无暇顾及那些多数学得不够好的学生,与其花钱受罪,升学无望,不如早点放弃,同时也使学校甩掉了影响班级考试成绩的包袱。依我看,教育的主要矛盾是30%和70%的矛盾。这个问题关乎教育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实践表明,单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也解决不了教育的难题。因为,发展教育,不仅在于供给,而且还在于有效需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力争达到60%左右,2010年力争达到70%以上。到2004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369.6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77万人,增长8.03%。在校生达到3607.63万人,比上年增加364.23万人,增长11.2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2.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7.55%,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但离“十五”规划目标60%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有不少人将此归结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然而,即使有了充足的容量,还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来不来的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因此,按全国平均算账,即使初中升学率达到了80%,毛入学率也只是6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迟缓的要害不在高中,而在初中,在于初中阶段辍学问题没有解决好。若是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不能大幅度提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各个阶段流失,高中阶段教育的生源从何而来?
我认为,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而非基本矛盾)不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要,特别是多数人的就业和终生学习需要。当前,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步伐已经放缓,而许多地方扩建普通高中的热情仍然不减。面对高考升学率下降以及未来持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我们该给社会一些理智的引导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百姓对教育迫切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然后到高中阶段学习,将来要么考上大学,要么学得一技之长,以便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们的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据2005年5月23日《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就业状况调查,目前我国60%的青年平均月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仅有超过10%的人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超过半数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85%的青年认为培训对就业和创业都有较大帮助。遗憾的是,超过半数的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
人人上大学,既无可能,更无需要。放大现阶段教育中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和社会去追求高学历,进而做白领和官员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对国家、青少年没有多少好处。面对现实,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既要满足部分有升学愿望和条件家庭的需要,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大多数希望直接就业人群的愿望,为他们寻找一条教育途径。应当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义务教育阶段上来,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阶段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扎实“普九”、真正“控辍”,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满足那些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的要求,解决被忽视的大多数所谓学业失败者的就业和再教育问题。校舍条件即便比城市差一些,也比失学要好得多,也比超越农民承受力的优质教育要好得多。说到底,只有解决好办什么样的教育和着眼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才算抓住了教育难题的“牛鼻子”,才能真正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