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一个数学思维进行交互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教学的引导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完善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直接灌输的.然而现在很多的数学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情境创设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的重要性,他们仍然认为学生想要拿高分、掌握知识还是只能练习、再练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多样,但是在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住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一、利用悬念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对所授内容平铺直叙,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学习数学时感到索然无味.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置身在有悬念所构筑的情境中,会让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从而产生非知不可之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设置悬念,那么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现有一个破损的自行车轮胎,要换一个与原来大小一样的轮胎,有什么办法呢?”自行车,很多学生都有,因此这个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够让数学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针对这个悬念,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索,同时他们还能够思考如果在其他地方遇到类似的问题,相同的方法是否也能够适用等.此时教师在为学生指出只要学习过这节课后,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到底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从而生出非学不可之感,进而在上课的时候更加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通过教材知识背景创设情境
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现实性.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原来的知识与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因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其次,尽量使用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创设情境.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例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放到以下情境中可以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有多大?”
教材中的很多背景材料都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好好地挖掘其中的素材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
三、注重利用生活情境,还原现实模型
如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数学的概念、命题等它们本身就是对现实模型的抽象,因此它们必然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正是因为它们的抽象性隐藏了它们的应用性.所以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发掘现实情境背后的数学.
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会有数学的影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这种给抽象的数学问题赋予实际意义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缩小了抽象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充分理解、数学原理的充分运用、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等都离不开情境创设这样的有效手段.同时,情境中所能够反映出的的生活与知识背景的联系也是数学生长的土壤,将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放到这个土壤中,数学知识的小苗才能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进而构成一片数学森林.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那么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能够成为那些沙漠中的零散、稀疏的枯枝.
参考文献
[1]付玉勤.对初中数学生活化的一些尝试[J].知识经济.2010(08).
[2]刘志娟.浅探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9).
(责任编辑 金 铃)
一、利用悬念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对所授内容平铺直叙,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学习数学时感到索然无味.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置身在有悬念所构筑的情境中,会让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从而产生非知不可之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设置悬念,那么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现有一个破损的自行车轮胎,要换一个与原来大小一样的轮胎,有什么办法呢?”自行车,很多学生都有,因此这个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够让数学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针对这个悬念,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索,同时他们还能够思考如果在其他地方遇到类似的问题,相同的方法是否也能够适用等.此时教师在为学生指出只要学习过这节课后,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到底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从而生出非学不可之感,进而在上课的时候更加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通过教材知识背景创设情境
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现实性.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原来的知识与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因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其次,尽量使用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创设情境.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例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放到以下情境中可以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有多大?”
教材中的很多背景材料都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好好地挖掘其中的素材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
三、注重利用生活情境,还原现实模型
如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数学的概念、命题等它们本身就是对现实模型的抽象,因此它们必然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正是因为它们的抽象性隐藏了它们的应用性.所以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发掘现实情境背后的数学.
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会有数学的影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这种给抽象的数学问题赋予实际意义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缩小了抽象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充分理解、数学原理的充分运用、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等都离不开情境创设这样的有效手段.同时,情境中所能够反映出的的生活与知识背景的联系也是数学生长的土壤,将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放到这个土壤中,数学知识的小苗才能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进而构成一片数学森林.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那么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能够成为那些沙漠中的零散、稀疏的枯枝.
参考文献
[1]付玉勤.对初中数学生活化的一些尝试[J].知识经济.2010(08).
[2]刘志娟.浅探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9).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