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强调:“数学对社会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在未来社会中,人们在数学方面应具备更高素养。”这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大家共同学习。
一、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倡导: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使其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学校的“献爱心”捐助活动开始了,小明想把自己攒的一角的硬币都拿出来,捐助受灾贫困的学生。数了数,一共有50个,因为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找妈妈想办法。妈妈帮小明换成纸币,用小明的50个一角硬币,换给了小明5张一元的纸币,小明觉得用了那么多硬币才换了5张一元的钱,感觉有点吃亏,大家说小明拿50个一角硬币换5张一元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的数,每10个一角放在一起,然后告诉大家这10个一角就是一元,50个一角就是五元,所以,50个一角和一个五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经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与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一元和十角是相等的”,“10个1角就是1元”,“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中的知识很多是我们生活中实际中已经学会的。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如在学习了“分类”后,教师布置学生说说收拾家中柜子的方案。一学生说:“我先把玩具和书分开,然后,再细分归类,把书中的画报、科技类书和故事书分开,再把玩具里的毛绒玩具、塑料玩具、电动玩具分开,摆整体的放在柜子里”。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教师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大约多么宽?有的学生说大约是8分米宽,也有的同学表示认同,也有的同学则发出哄笑声,明显表露出不同的意见。对此,教师不需要着急表态,先让同桌相互量一量,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修正刚才错误的判断。然后再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课本,文具盒等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十分清晰的长度单位概念。这样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二、借助小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会逐步提高。利用“成捆电线的长度”这一数学小课题,我发动五年级学生开展了研究活动。经过几天的小组合作、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我欣喜的看到,形式各异的方法被他们一一探索出来,并急切地向我汇报:
学生甲说:“我们组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看刻度。如果刻度不全,可以又能够末端的刻度减去起始的刻度。”
学生乙提出疑问:“可是有的一些电线是没有刻度的,怎么看?”
学生甲说:“是的,非正规厂家出产的电线一般不会有刻度,我们也想出了解决的方法,称重量方法。先称出一米距离的电线的重量,再称出整捆电线的重量,再用总的重量除以一米电线的重量,就是得出的长度了。”
接着学生乙和其他同学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方法:
方法一:直接测量。将电线扯直,用米尺测量出长度。
方法二:对折法。先将电线对折,量出每折的长度,再用对折的层数乘每折的长度。
这两种方法,虽然简便,但是,只能适用于测量比较短的电线。
方法三:用体积的方法测量。根据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将成捆电线放入水中测出体积,量出电线的横截面直径,利用圆面积公式算出横截面积,最后用电线的体积除以横截面积得出长度。
这种方法学生只是想到了,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当他们发现电线横截面是圆形产生疑惑,觉得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打算放弃。我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他们通过了了解圆的有关知识和圆柱体积公式,客服解决了问题。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动手操作、调查研究,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便于比较充分的感知,也便于存储知识和提取信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倡导: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使其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学校的“献爱心”捐助活动开始了,小明想把自己攒的一角的硬币都拿出来,捐助受灾贫困的学生。数了数,一共有50个,因为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找妈妈想办法。妈妈帮小明换成纸币,用小明的50个一角硬币,换给了小明5张一元的纸币,小明觉得用了那么多硬币才换了5张一元的钱,感觉有点吃亏,大家说小明拿50个一角硬币换5张一元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的数,每10个一角放在一起,然后告诉大家这10个一角就是一元,50个一角就是五元,所以,50个一角和一个五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经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与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一元和十角是相等的”,“10个1角就是1元”,“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中的知识很多是我们生活中实际中已经学会的。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如在学习了“分类”后,教师布置学生说说收拾家中柜子的方案。一学生说:“我先把玩具和书分开,然后,再细分归类,把书中的画报、科技类书和故事书分开,再把玩具里的毛绒玩具、塑料玩具、电动玩具分开,摆整体的放在柜子里”。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教师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大约多么宽?有的学生说大约是8分米宽,也有的同学表示认同,也有的同学则发出哄笑声,明显表露出不同的意见。对此,教师不需要着急表态,先让同桌相互量一量,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修正刚才错误的判断。然后再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课本,文具盒等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十分清晰的长度单位概念。这样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二、借助小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会逐步提高。利用“成捆电线的长度”这一数学小课题,我发动五年级学生开展了研究活动。经过几天的小组合作、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我欣喜的看到,形式各异的方法被他们一一探索出来,并急切地向我汇报:
学生甲说:“我们组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看刻度。如果刻度不全,可以又能够末端的刻度减去起始的刻度。”
学生乙提出疑问:“可是有的一些电线是没有刻度的,怎么看?”
学生甲说:“是的,非正规厂家出产的电线一般不会有刻度,我们也想出了解决的方法,称重量方法。先称出一米距离的电线的重量,再称出整捆电线的重量,再用总的重量除以一米电线的重量,就是得出的长度了。”
接着学生乙和其他同学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方法:
方法一:直接测量。将电线扯直,用米尺测量出长度。
方法二:对折法。先将电线对折,量出每折的长度,再用对折的层数乘每折的长度。
这两种方法,虽然简便,但是,只能适用于测量比较短的电线。
方法三:用体积的方法测量。根据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将成捆电线放入水中测出体积,量出电线的横截面直径,利用圆面积公式算出横截面积,最后用电线的体积除以横截面积得出长度。
这种方法学生只是想到了,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当他们发现电线横截面是圆形产生疑惑,觉得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打算放弃。我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他们通过了了解圆的有关知识和圆柱体积公式,客服解决了问题。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动手操作、调查研究,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便于比较充分的感知,也便于存储知识和提取信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