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ov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旨在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分别从语音、修辞、句法、文化、意境等各个层面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就是分析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以及怎样恰如其分的再现原文之美。本文从散文翻译研究的较新视角——美学视角上进行更广阔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没有秋虫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45-03
  0 引言
  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重要语言。如何准确、美观地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是翻译工作的重点。散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和国内的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是针对散文翻译的。无论翻译理论家还是翻译实践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4]。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研究》一书中说,20世纪后半叶,虽然中国每个人都主张翻译要改革,但是没有进步。一些教授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受历史局限,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知之甚少。因此,从那时起,朱光潜等学者提出,翻译美学需要发展成独立的学科,翻译离不开美学[1]。
  1 理论基础
  关于文学翻译美学,西方学者提出得比中国学者早。2001年,美国学者Bassnett和Lefevere撰写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代表了翻译美学理论的诞生。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也认为翻译与文化是一样的,而翻译学者兰伯特和罗宾斯则认为翻译不是一种跨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中国是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散文的国家,有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学者也对美学和散文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中国,从20世纪下半叶到现在,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学者对散文翻译和美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995年刘宓庆的《翻译与美学导论》建构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2005年,毛荣桂以美学为核心分析翻译美学[2],创作了翻译美学[4]。
  1995年,劉宓庆出版了《翻译与美学概论》,构建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刘宓庆论述了这两种体系的内在建构,提出了翻译思维的双重科学性,即“翻译分析必须注重概念、判断和推理;科学翻译思维的第二部分:语言表达必须灵活而有意义”。刘宓庆认为,戏剧和诗歌的翻译确实是艺术。法律文书、科技资料和宗教经典的翻译也是艺术,因为翻译离不开文字选择、句子结构调整等艺术处理。文化对翻译美学的意义是《翻译美学概论》的亮点之一。此外,刘宓庆把原语和目标语作为审美对象,把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下构建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这是《翻译美学导论》的另一个亮点。因此,本文主要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
  2 散文翻译与翻译美学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注重“形散神不散”。“自由”的含义不仅包括作者心灵的自由、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无限的想象,还包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技巧多样[5]。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才将其命名为美学。美学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西方。作者选择其中之一作为研究的基础。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美学的定义是明确的:“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界和艺术界美的一般规律和人的感受和创造美的学科。”更详细地说,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主体与客体、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客体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审美关系。美学研究审美经验。
  翻译是在两个语言文本之间寻求对等的过程,即把信息从一种语言文本完全、无误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是创造性的,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具有美的特征和内涵。同时,语言信息的转换不仅是口语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质”的转换。翻译的本质是追求和再现两种文化间“质”的无缝联系。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也需要译者把握美的真谛,使译文更加准确,使两种文化的融合更加完美自然。早在公元前,西方西塞罗就提出了研究翻译中词语美的必要性。翻译理论家罗新章直言不讳地说:“美需要创造,而翻译的美需要译者进行艺术创造[6]”。
  散文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原作)的审美要素进行综合、变换,直至完成为止,其结果是译文,是一种审美再现活动。它反映了译者的审美素质和审美体验。体验是跨文化和跨空间的。它不仅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审美要素,而且超越了文化、时间、空间差异所形成的审美障碍。在审美再现的过程中,美的信息损失被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最接近的审美感受。
  3 张培基和他的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散文翻译忠实而简洁。他力求正确选择词语,使句子自然流畅,同时不坚持计算词的得失,而是把语篇精神放在首位,既追求原文信息的完美表达,又追求原文的功能。同时对原文的翻译风格和魅力,充分体现了他毕生对“忠实流畅”翻译理念的追求[9]。《没有秋虫的地方》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张培基先生对这篇散文的翻译恰到好处[3],因此本文对此译文进行分析学习。
  4 《没有秋虫的地方》译文中的美学再现
  翻译的审美再现是指译者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对原文的理解。审美再现是翻译活动的最后一步。根据刘宓庆,翻译的美学主体就是译者[8]。因此,译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审美价值转化为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翻译审美对象的审美构成可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就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而言,它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声音、词汇和句法。
  本文主要从声音(包括尾韵、头韵、感叹)、修辞(包括明喻、比喻、拟人)、词语、句法(包括平行和修辞问题)等角度分析《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形式美学价值的审美表现。   具体如下:
  原文1:“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
  张译1:“Therefore, being sentimental is better than apathetic, having a warm dream is better than becoming a living corpse.”
  在英语中,有许多尾韵使诗歌或散文读起来更加流畅和美丽。张培基教授想起了英语的语音美和韵律,把原文中的“热烈的梦”翻译成“warm dream(尾韵都为/m/)”,而不是“fervent or passionate dream”等等。将汉语的美适当地转移到英语韵尾,使翻译达到视觉美和听觉美的统一。
  原文2:“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
  张译2:“In addition to the above-mentioned toilers, old forgotten scholars, lonely travelers and solitary women, innumerable other people are equally susceptible.”
  张培基教授还把这个句子翻译成尾韵,把“劳人秋士独客”翻译成“above-mentioned toilers, old forgotten scholars, lonely travelers”。将汉语的美适当地转移到英语韵尾,使翻译达到视觉美和听觉美的统一。
  原文3:“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
  张译3:“Not because, drowned by the over-whelming din of merry-making or suffering.”
  张培基教授把“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翻译成“merry-making”。这里的选词新颖、得体,但不是通常的“happy”等词,“merry”和“making”是用来通过声音美和头韵美的形式美来翻译汉语的美。
  原文4:“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张译4:“The only thing capable of affecting our mood then and there is the chorus by insects.”
  在此,张培基教授将“在这境界这时间里”翻译成“then and there,而不是使用“in this place and this time.”这样的长句,它更简明易懂,还具有头韵美(/t/)和声音美和形式美。因此,这种翻译具有双重的优势。
  原文5:“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
  张译5:“Their performance, with a voice high
  or low, sonorous or piping, quick or slow, sustained or suspended.”
  “作歇”在这里的意思是昆虫长时间发出声音,然后休息。但是张培基教授把它翻译成两个词“sustained”和“suspended”,表达精确,还有头韵。它完美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不失美感。它使读者不仅能够欣赏译者的翻译技巧和词语运用,而且能感受到头韵美。
  原文6:“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
  张译6:“In fact,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m is a consummate music master all by itself.”
  人们通常把“乐师”翻译成“musician”,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是“music master”。与张培基教授的翻译相比,“musician”的翻译有些僵硬,缺乏灵活性,但张培基的翻译更精确,更富有灵活性,充分表达了原意,让读者感受到昆虫的声音确实很悦耳,还具有头韵美(/m/)。
  原文7:“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张译7:“O,a place leaving no room for autumn insects!”
  在這里,张培基教授把这个“啊”翻译成“O”,它充分表达了原本的意义,即作者对这个秋天没有秋虫的痛苦,不满足和绝望。
  原文8:“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张译8:“The courtyard is as still as the bottom of a well, the cement ground is leaden. Insects have long been keeping clear of a place like this.”
  张培基教授准确翻译“井底似的庭院”并充分表达了原意,但特别之处在于,他没有把“似”翻译成“as”或“like”,而是使用了“as still as”,这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同时体现了张培基的忠实而富有表现力的翻译理念。
  原文9:“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
  张译9:“In fact,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m is a consummate music master all by itself.”
  在这里,张培基教授把 “神妙的乐师” 翻译成“a consummate music master”, 生动表达了秋虫声音之美,同时,“consummate” 一词完全的传达出了“神妙”的含义。
  原文10:“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张译10:“the season’s insects once again chi-rping plaintively.”
  在这里,作者把昆虫描绘成一个悲伤到哭泣的人。因此,张培基教授将“凄凄切切” 翻译成 “plaintively”, 非常的生动和恰当。
  原文11:“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
  张译11:“ While during the night, the moon and stars hanging bright in the sky with soft breezes cooling the air.”
  在原作中,作者把月亮和星星拟人化,非常生动。因此,在翻译文本中,张培基教授也使用拟人的修辞将“看守” 翻译成“hanging”, 中英文本都达到了美学的效果。
  原文12:“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
  张译12:“Drinking a bitter cup is better than a cup of insipid water.”
  在原文中,“白汤”是指没有任何味道切不好喝的汤,因此在张培基教授的翻译中,他没有将“白汤” 翻译成“white soup”而是译成了“insipid”,恰当地表达了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原文13:“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张译13:“The courtyard is as still as the bottom of a well, the cement ground is leaden. Insects have long been keeping clear of a place like this. Without their wings and legs, we cannot fly or leap as they do. We have to stick to this place. How pregnant with meaning are the two expressions——‘the bottom of a well’ and ‘leaden’!”
  在原文中,作者用“铅色” 这个颜色来形容水门汀地的颜色,这个颜色同样让人感到了失落与消极。张培基教授将这个颜色译成了“leaden”, 这个单词的意思表示 “铅灰色的;沉闷的;沉重的;郁郁不乐的”, 这不仅准确地表达出了这个颜色原本的意思,也同样表达邪乎了作者当时的感情与感受。
  综上所述,张培基的翻译具有表现力、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也传达了原文的艺术气息。
  5 结论
  张培基教授的英译《没有秋虫的地方》自然保留了原文的风格。本文以此为例,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散文的英译问题,并从翻译美学和审美再现两个方面分析张培基教授如何处理原文,从而再现原文之美。在翻译过程中,要成功地再现原文的美,首先要深入理解原文,分析原文的情感,然后运用另一种语言,学习刘宓庆等学者的翻译美学理论来进行翻译,再现原文的美。翻译美学可以为散文翻译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导,因此,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散文翻译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2011.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2010,31(3):96-100.
  [5]杨亚敏.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风格再现——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113.
  [6]孙腊枝.论翻译的美学原则[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2):65-68.
  [7]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54-57.
  [8]刘宓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J].中国翻译,1986(4):19-24.
  [9]刘银燕.张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1):46-49.
  (责编:赵露)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社区医师 药物滥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亦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sup】[1,2]【/sup】。  糖皮质激素的正性作用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在药理劑量时能抑制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从而达到抗炎作用。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如组织黏连、瘢痕
本文总结了利用紫外光接技改性聚合物表面的研究进展。对接枝方法、接枝证明、接枝结构、实验条件对接枝的影响以及其广泛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静脉加管滴注催产素20U对术中出血及第三产程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随机选取100例,在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加管滴注催产素20U,对照组在胎儿娩出断脐后及时宫体
关键词 口服避孕药 使用率低 原因对策  口服避孕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广受妇女青睐,成为控制生育的最普遍的方式,与此形成强烈反差,我国大多数的育龄妇女都使用避孕套和宫内节育环,使用口服避孕药的较少。口服避孕药使用率低导致非意愿妊娠、人流、堕胎急剧增加,对生殖健康和婚姻家庭构成负面影响。  本文透过国内外使用口服避孕药现状,分析口服避孕药使用率低的深层原因,探讨推广使口服避孕药的应对措施,为医疗保健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有效的护理对策,指导临床。方法:制定护理方案,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对68例脑外伤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等进行总结。结果:68例患者中61例痊愈
目的:总结皮肤缺损伴撕脱性离断手术的手术护理。方法:在臂丛阻滞麻醉下,于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视下对离断指体彻底清创。离断手指用克氏针固定后,在显微镜下吻合血管神经。再按
数字时代,全科师范生群体存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现象。该文作者从其阅读的态度、频率、时长、工具、环境、方式、习惯等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存在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自身健康、生命质量的关注进一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重要。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我国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发病率高,病程长,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是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高危因素,对居民生活影响大,疾病负担重,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疾病。对高血压的防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27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技术科室之一,手术室工作的目标: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提供高品质的、平等的、舒适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痛苦,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那么,手术室护士应该具备那些的素质,才能做好手术室工作。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要热爱护理事业,把解除病痛促进健康看成自己的天职,增强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