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差异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不同特征的语言,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文化。语言不是一种脱离文化的存在,因此,必须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出发来了解语言差异。中西语言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中西语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习俗
  1、引言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语言是从悠久的历史生活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还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义,还应该能够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意义,能理解他们的谚语,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等等[1]。也就是说,要掌握语言,首先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汉语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量大语种,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不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要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必须要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行为及风俗习惯等。狭义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狭义文化的角度上出发,基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词汇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2、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在改善各国的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带来了外来文化,冲击着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引入,一定程度促进了本土人民生活方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是,中西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质上的迥异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注意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西方社会则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自我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比较开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内向特征,探索的是人们内心心灵世界的平衡,注重性格和道德的修养,而西方生活方式中的价值取向则是明显的外向特征,倾向于探索自然界规律,注重实用性[2]。
  西方人的生活,用于冒险,乐于冒险,在冒险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文化具有一种冒险的品格;而中国文化千年传统积累下来,更倾向于珍视生命,重视后代,生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物质上的实现以及家庭和谐等方面。
  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差异上,首先语言结构具有差异,如在表述时间时,中国人习惯先描述整体,然后再描述部分,而英语中则习惯先描述部分,在描述整体。生活方式中价值取向不同,语言表述方式所体现出来的语境也是不同的。中国语言表达更注重温和,委婉的表述,对语言的修辞处理上,十分注意所用词汇的对称性,是否对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说辞,需要注意所用的语句具抑扬起伏的声调。也就是说,汉语是一种含蓄,优美动听而简练的语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擅长比喻,隐喻等修辞。由于西方生活上注重探索自然规律,看重逻辑上严谨性,因此,西方语言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严谨逻辑的,针对对象的认识性和描述性的词汇。
  3、习惯风俗上的差异
  习惯风俗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是文化的固有特色,也是最难以融入理解的部分[3]。了解习惯风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问候的习俗
  建立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手段是相互间的问候,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必然产生不同的问候习俗。例如,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的问候语为“你吃了吗?”这种问候习俗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因为如果将这句问候语置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下,则相当于是向谈话的对方发出约会的邀请。西方人的问候语更多的是谈论天气,如他们说 “Fine day, isn't it?”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在问候对方,并不是真正的要讨论天气情况到底如何。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的问候习俗。
  2)拜访的习俗
  身在社会,不可避免的人们之间需要互相拜访,进行事务上和生活上的交流。在西方,如果人们要拜访,首先应该打电话到主人家,与主人预约时间,充分给予主人私人空间。而在中国,人们通常是直接上门拜访,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这种预约方式显得人情世故比较冷淡,不够真诚。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这种直接串门方式无法有效利用时间。
  拜访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我来看你啊”,我们会认为这样的表述是很正常的,而如果在拜访西方人时,如果直接说“I am coming to see you.”则会给西方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说法是在下命令,它向主人表述的是一种You must stay at home的命令。由于西方人提倡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充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因此,如果要拜访他们,一定要详细说清楚,方便他们安排时间。因此,学习语言的时候,要仔细了解这些习俗,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犯“文化错误”。
  3)称赞的习俗
  不管文化的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都是喜欢被称赞的。因此,称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的称赞习俗也是十分不同的。在中国,中国人提倡待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因此,凡是有人对说出恭维夸奖的话,当事人应该马上推辞,表示出自己的谦虚美德,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而在西方,他们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他们从来都不会做出过分谦虚的举动,因此,对于一般性的恭维的话语,他们会表示出自己的谢意,言语中透露的往往是一种自信的态度。例如,在中国,有人夸奖说“你真漂亮!”,一般合理的回答应该是“哪里哪里”。而在西方,他们会直接大方接受,并很干脆直接的回答“Thank you”。可见,称赞习俗的差异对语言表述具有很大的影响,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同,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称赞习俗上的差异。   4)考虑问题的主体
  在中国,谈话的主体更倾向于对方,人们认为,充分考虑对方的情感,以对方为中心才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比如,在购物时,服务员应该说“您想买什么?”,这种表述是礼貌易于接受的。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个人作用,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进行交谈,因此,购物时,服务员一般会说“Can I help you?”。这种差异在平时交际中可经常体会到。
  4、词汇文化的差异
  语言承载这文化,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折射出民族的文化特征。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一般还表现在词汇的差异上。由于世界观、宗教信仰等文化上差异,即使词汇表面上表述的是同一个概念,它实际表达的意义也是会迥然不同的。
  首先,从动物类词汇上来看,有些表述,虽然字面上指的是同一种动物,但是,其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文中“龙”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赞美,甚至是权威的象征。而在英语中,dragon虽然也是指龙,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种危害社会,残忍的生物[4]。这种寓意上的差异直接会影响语言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有对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白许多的谚语,如英文中,“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就是称赞一个人很勤劳。
  其次,植物类词汇,有一些词汇如玫瑰,在中英文中,都是代表这美好的事务,象征着浪漫的爱情,但是,也有一些词汇,分析其文化背景,则代表的意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荷花”在中文中,从古时候传承下来,就一直是纯洁和清白的象征,而英文中,“lotus(荷花)”的文化意义来源于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它代表的是忘忧果,完全不同于中文中纯洁的寓意。
  再者,在颜色、数字等词汇上,某些词汇的文化意蕴也具有迥异的差别。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它是一个十分积极的形容词,描述的对象通常都是热烈而奔放的。而在西方,“红色(red)”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它代表这流血,因此,常被他们认为是危险和恐怖的象征色。再比如,在中国,“四”这个数字,大部分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死”,因为他们有谐音,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很多人是避讳这个数字的。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避讳的是“十三”,这个忌讳来自于《圣经》。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理解不同语言词汇上的差异,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熟悉词汇,从而提高交流能力[5]。
  5、总结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离开了文化谈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离开了语言,文化也是难以支撑的。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代,要减小交流沟通的障碍,人们必须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语言的差异深深的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具体体现到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问候、交际、赞美等社会交流方式以及词汇的联想意义等,因此,应该要从文化差异角度考虑来研究语言差异,充分掌握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对中西语言差异的研究,还应该在充分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注重汲取其中的营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8卷).2002(6).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第22卷).2001(4).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47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从上世纪70世代形开始,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我国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本文拟从爱情的概念、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测量、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大力提倡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这些理念已扎根于我国教育领域,而惩戒教育相对弱化,因缺乏教育惩戒而出现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学习借鉴新加坡教育惩戒制度中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我国教育惩戒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关键词:教育;新加坡;惩戒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孔夫子式”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羽毛球后场正手击高远球的教学说课为内容,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详细说明,最后进行教学反思,目的是与大家分享交流羽毛球教学经验。  关键词:羽毛球;教学;说课  前言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系统地说出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具体地说,说课是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轮滑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结合在轮滑普修课中的教学实践经验及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三、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轮滑课;教学;师生关系  前言:  轮滑运动又称滚轴溜冰、滑旱冰,轮滑运动具有历史悠久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大学英语四级成绩为依据,在500名样本中选取高低分组各10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样本,通过量性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来探讨大学生的人格因素和学习焦虑之间的关系,以了解两者关系对英语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性格维度和负评价恐惧的关系、情绪性维度和负评价恐惧的关系会对英语成绩造成显著性影响。针对调查所发现的两组学生的差异,笔者对其进行了分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习者充分考虑人格因素,更好地进
期刊
摘 要:有关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思维现象的影响作用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此文着重回顾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内和国外针对此现象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及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母语思维在二语或外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母语思维的随意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所得结论的局限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因而这一问题也依然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和证实。  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思维;回顾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由社会、文化、文字使用者心理等诸多因素产生的字母词的语言特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字母词渗透到现代标准汉语的现象出发,说明字母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社会身份认同的符号,旨在揭示字母词的产生是应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生。  关键词:字母词;社会语言学;社会身份认同;批评性话语分析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加速,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以及现
期刊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以其本身的便捷性和互动性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一点在城市中尤为显著。但是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发展却遇到了重重阻碍,由于农村地域和人员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享受到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便利。本文即针对如何解决这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按照电子商务项目规划步骤,围绕 “村委会国企”这一新型模式,首先从农村市场背景及需求出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成都东软学院数字媒体教育教学团队通过TOPCARES-CDIO教育教学的改革,应用第三方测评的实际项目,使学生专业知识延伸,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一体化建设、课程建设一体化和专业团队建设的一体化。  关键词:一体化; 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建设  1、CDIO 概念  CDIO四个英文
期刊
摘 要: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一粒麦种》通过倒叙插叙,把自“茅茅运动”以来的十年历史演绎成一个延伸的文本,而这一文本也成为了肯尼亚独立历史的压缩写照。文本是肯尼亚独立历史的文本,也是历时与共时统一的文本。本文以新历史主义为视角,将《一粒麦种》从单一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非洲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关系之中,对小说展开“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双向阐释,考察肯尼亚独立这段历史对《一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