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到石灰,像我这样的“90 后”或“00后”,也许会知道明代于谦的那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但几乎没人知道,石灰究竟是怎么烧出来的。听了爷爷奶奶的讲述,才知道我们诸葛庙村居然曾是本市一个重要的石灰产地。
对于农民而言,石灰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消杀虫菌和改良土质,二是用来当作建筑材料。爷爷说,农田土壤多数含酸性,而石灰属碱性,水稻插秧前将石灰撒到田里,能起到消杀虫菌以及改良土壤作用,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插秧时候洒石灰,水稻分蘖后也洒石灰。另外,村民种花生、芋头、豆角、青菜,也习惯在播种或培土时撒点石灰。至于建房子,更离不开石灰。在钢筋水泥没有进入农村之前,大多数农村的新建房子都是砖瓦房,而砌墙时石灰是必需品。当年在生产队时,一个队一年至少要用几千斤乃至上万斤石灰,生产队的牛栏跟禾场里,都有一间房子存放石灰。通常是上一年的石灰用完了,马上储备下一年的。由于生产队和大队都有石灰窑,有时候还会组织村民去石灰窑挑石灰,后来改为用拖拉机运输。
烧石灰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要有石灰窑;其次要有石头,而且必须是青石,鹅卵石和泥性太浓的牛刚石是不能烧石灰的;第三要有烧石灰的原料——煤或煤渣;第四是要交通便利,适合运输。那时候,大队有七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口石灰窑。石灰窑构造比较简单,用耐火砖叠砌成一个偌大的圆桶,直径三至五米,预留一个窑门,然后再砌一个外框,厚度五六米,中间用泥土填塞好,不能漏气出来。窑高六到八米,个别的是八到十米。窑底用钢管斜插好,架在窑门上,开始生火烧窑时底层铺一层容易引火的细小干柴,再往上面是大块的木柴,木柴之后是一层青石,青石至少是可以二次燃烧的煤渣,煤渣之上是青石,青石之上是煤渣,如此一层层地叠加直至把窑装满。装窑很讲究,数十吨的煤渣和青石必须铺设均匀,做到没有人工掏取,一直到石头烧熟,石灰块都不会自动掉下来。如果装窑不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石头烧不透,变成夹生乃至原石漏下来,二是石头在焚烧过程中发生坍塌,就很难处理了。
村里最早的石灰窑在河边一个名叫小犁头的地方,建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那里隔着几块菜地就是石山。烧出来的石灰用船运送,煤渣也是用船运回来。后来,由于东风大桥的建设,把群玉山的石头开采不少,大队就在那些采石点建了几口石灰窑,烧了近二十年。县政府在那里建了一家水泥厂,也运营了二十多年才迁走。
奶奶说,烧石灰主要是男人的事情,有时候,女人也去替工。如果遇到替工,一般是干一些出窑、捡石灰之类的轻活,而打石头、装窑之类的重活必须要男人们去干。在包产到户之前,烧石灰是计算工分的,由于脏累,比干其他农活的工分高很多。由于群玉山离村将近两公里,所以烧石灰的人都会带着一口小铝锅,里面装着米和菜,一般中餐都是在窑里解决的。要知道,在石灰窑上煮出来的饭比家里的饭更香更好吃。
烧石灰的工作大致分两类:一是在家出窑装窑,二是进城挑煤渣。出窑装窑各一人,一个在窑下,一个在窑上。比较而言,装窑容易一点,也干净一些,而出窑累一些,脏一些。但两人可以合作,特别是女人替工时。进城挑煤渣一般有五到六人,大家放船下去,带着箩筐、铁铲、网筛等工具,到城里的机关单位、大中小学和宾馆酒家等单位的食堂,把锅炉里烧过的煤铲出来,用水浇灭火焰,然后挑至河边,用网筛过滤,然后再运回石灰窑挑至窑上,供第二天装窑的人使用。如果遇上涨洪水,就比较麻烦,要拉纤,就容易感冒。
爷爷烧石灰将近三十年,从十七八岁到四十七八岁,一直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就在包产到户后,他也曾与四五个人合伙重新建了一口窑,而且效益不错,烧出来的石灰有的卖给造纸厂,有的卖给建筑商。我们自己家后来建的那栋房子,也是爷爷自己烧的石灰。
对于农民而言,石灰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消杀虫菌和改良土质,二是用来当作建筑材料。爷爷说,农田土壤多数含酸性,而石灰属碱性,水稻插秧前将石灰撒到田里,能起到消杀虫菌以及改良土壤作用,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插秧时候洒石灰,水稻分蘖后也洒石灰。另外,村民种花生、芋头、豆角、青菜,也习惯在播种或培土时撒点石灰。至于建房子,更离不开石灰。在钢筋水泥没有进入农村之前,大多数农村的新建房子都是砖瓦房,而砌墙时石灰是必需品。当年在生产队时,一个队一年至少要用几千斤乃至上万斤石灰,生产队的牛栏跟禾场里,都有一间房子存放石灰。通常是上一年的石灰用完了,马上储备下一年的。由于生产队和大队都有石灰窑,有时候还会组织村民去石灰窑挑石灰,后来改为用拖拉机运输。
烧石灰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要有石灰窑;其次要有石头,而且必须是青石,鹅卵石和泥性太浓的牛刚石是不能烧石灰的;第三要有烧石灰的原料——煤或煤渣;第四是要交通便利,适合运输。那时候,大队有七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口石灰窑。石灰窑构造比较简单,用耐火砖叠砌成一个偌大的圆桶,直径三至五米,预留一个窑门,然后再砌一个外框,厚度五六米,中间用泥土填塞好,不能漏气出来。窑高六到八米,个别的是八到十米。窑底用钢管斜插好,架在窑门上,开始生火烧窑时底层铺一层容易引火的细小干柴,再往上面是大块的木柴,木柴之后是一层青石,青石至少是可以二次燃烧的煤渣,煤渣之上是青石,青石之上是煤渣,如此一层层地叠加直至把窑装满。装窑很讲究,数十吨的煤渣和青石必须铺设均匀,做到没有人工掏取,一直到石头烧熟,石灰块都不会自动掉下来。如果装窑不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石头烧不透,变成夹生乃至原石漏下来,二是石头在焚烧过程中发生坍塌,就很难处理了。
村里最早的石灰窑在河边一个名叫小犁头的地方,建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那里隔着几块菜地就是石山。烧出来的石灰用船运送,煤渣也是用船运回来。后来,由于东风大桥的建设,把群玉山的石头开采不少,大队就在那些采石点建了几口石灰窑,烧了近二十年。县政府在那里建了一家水泥厂,也运营了二十多年才迁走。
奶奶说,烧石灰主要是男人的事情,有时候,女人也去替工。如果遇到替工,一般是干一些出窑、捡石灰之类的轻活,而打石头、装窑之类的重活必须要男人们去干。在包产到户之前,烧石灰是计算工分的,由于脏累,比干其他农活的工分高很多。由于群玉山离村将近两公里,所以烧石灰的人都会带着一口小铝锅,里面装着米和菜,一般中餐都是在窑里解决的。要知道,在石灰窑上煮出来的饭比家里的饭更香更好吃。
烧石灰的工作大致分两类:一是在家出窑装窑,二是进城挑煤渣。出窑装窑各一人,一个在窑下,一个在窑上。比较而言,装窑容易一点,也干净一些,而出窑累一些,脏一些。但两人可以合作,特别是女人替工时。进城挑煤渣一般有五到六人,大家放船下去,带着箩筐、铁铲、网筛等工具,到城里的机关单位、大中小学和宾馆酒家等单位的食堂,把锅炉里烧过的煤铲出来,用水浇灭火焰,然后挑至河边,用网筛过滤,然后再运回石灰窑挑至窑上,供第二天装窑的人使用。如果遇上涨洪水,就比较麻烦,要拉纤,就容易感冒。
爷爷烧石灰将近三十年,从十七八岁到四十七八岁,一直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就在包产到户后,他也曾与四五个人合伙重新建了一口窑,而且效益不错,烧出来的石灰有的卖给造纸厂,有的卖给建筑商。我们自己家后来建的那栋房子,也是爷爷自己烧的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