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发现问题的学生是少数的.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周围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想被压抑了,学习变为被动、机械地听课;课堂上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模式,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问题解决和探究思路的学生非常少,而大部分学生则是习惯了教师报答案,自己对答案,课堂缺乏活力,教师上课也没有激情,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需要对症下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一、拉近师生距离,鼓励质疑
有些教师坚持着“严师出高徒”的教学信念,平时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不苟言笑,各项作业严格要求,犯了错误就严厉处罚,导致学生表面上对老师很尊敬,上课却战战兢兢,不敢回答问题、不敢犯错,下课不敢请教问题,基本不存在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观念,改变刻板的面貌,尽量与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将你当成班级的一份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展示真实的想法,课上才能不怕犯错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究;下课经常跑办公室,请教不懂之处.如此,才是恰当、成功的师生互动.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是一门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确的计算为基本的学科,条条框框非常严格,而数学题型又非常多,有时候上课只是重复地讲题与纠错,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这时教师施展魅力、调节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不一定要每一分钟都走在正题上,不浪费一时一刻,教师有时简单地开个玩笑,则可以拉回一些正在梦游或神游的学生,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而人心情好时往往做事效率更高.教师永远不要吝啬给学生笑脸和表扬,学生上课时主动提出问题都是需要勇气的,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很低级,也要用耐心解答并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三、立足实践,体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谓“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探索能力必须让学生多多参与到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知从现实生活或数学模型中发现问题,并且学会和他人一起合作,在交流讨论中感受智慧的碰撞,合理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理论,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究.比如,从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中体验一下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探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培养一下多角度思考,对多种情况讨论分析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的事情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培养发现问题中隐含条件的能力和必须的运算或估算能力;在学习探索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时,培养基本的测量、估算、作图及空间思维能力;在学习数据统计时,从搜集、查找数据中,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丰富对概率和频率的认知.
四、创设情境与发散性题型相结合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但是把知识融入到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解方程”时,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坐公交车、超市买东西、学校比赛这些学生熟悉的背景做情境,学生很快能进入到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发散性、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在讲课时,对于同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题型来考核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此类题目可以不慌不乱,随机应变,完美应答.
五、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探索意识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每个学生的性格不一样,上课的态度也不同,对于不爱参与问题解决和探索的学生,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细心观察,也可以采取课下谈话,找出问题所在.有些学生性格天生内向,在提问时说话可能断断续续,表达不清,此时教师切不可着急或催促,最好能引导着他慢慢说出来,给予鼓励和赞扬,平时适当多提问他,让他多锻炼;有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有趣来吸引他,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问题解决和探索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备的.学生只有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才能逐渐领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拉近师生距离,鼓励质疑
有些教师坚持着“严师出高徒”的教学信念,平时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不苟言笑,各项作业严格要求,犯了错误就严厉处罚,导致学生表面上对老师很尊敬,上课却战战兢兢,不敢回答问题、不敢犯错,下课不敢请教问题,基本不存在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观念,改变刻板的面貌,尽量与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将你当成班级的一份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展示真实的想法,课上才能不怕犯错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究;下课经常跑办公室,请教不懂之处.如此,才是恰当、成功的师生互动.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是一门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确的计算为基本的学科,条条框框非常严格,而数学题型又非常多,有时候上课只是重复地讲题与纠错,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这时教师施展魅力、调节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不一定要每一分钟都走在正题上,不浪费一时一刻,教师有时简单地开个玩笑,则可以拉回一些正在梦游或神游的学生,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而人心情好时往往做事效率更高.教师永远不要吝啬给学生笑脸和表扬,学生上课时主动提出问题都是需要勇气的,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很低级,也要用耐心解答并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三、立足实践,体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谓“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探索能力必须让学生多多参与到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知从现实生活或数学模型中发现问题,并且学会和他人一起合作,在交流讨论中感受智慧的碰撞,合理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理论,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究.比如,从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中体验一下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探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培养一下多角度思考,对多种情况讨论分析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的事情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培养发现问题中隐含条件的能力和必须的运算或估算能力;在学习探索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时,培养基本的测量、估算、作图及空间思维能力;在学习数据统计时,从搜集、查找数据中,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丰富对概率和频率的认知.
四、创设情境与发散性题型相结合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但是把知识融入到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解方程”时,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坐公交车、超市买东西、学校比赛这些学生熟悉的背景做情境,学生很快能进入到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发散性、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在讲课时,对于同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题型来考核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此类题目可以不慌不乱,随机应变,完美应答.
五、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探索意识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每个学生的性格不一样,上课的态度也不同,对于不爱参与问题解决和探索的学生,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细心观察,也可以采取课下谈话,找出问题所在.有些学生性格天生内向,在提问时说话可能断断续续,表达不清,此时教师切不可着急或催促,最好能引导着他慢慢说出来,给予鼓励和赞扬,平时适当多提问他,让他多锻炼;有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有趣来吸引他,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问题解决和探索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备的.学生只有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才能逐渐领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