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外交走过了特别繁忙、硕果累累的2005年。一年来,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妥善化解各种挑战,在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同时,向世界全面阐释了“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大国外交稳步推进
2005年,中美高层互访不断。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期间与布什总统在纽约会晤。11月,布什总统访华。除两国元首互访外,国务委员唐家璇7月访美,美国国务卿赖斯。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多名高官接踵访华。8月和12月,中美举行两次战略对话,标志着中美间对话与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两国外交已经形成机制化。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范围逐步拓宽,合作基础日趋牢固。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向深度发展。2月,中俄启动了国家安全磋商机制,开辟了高层战略对话的新渠道。6月,中俄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使两国边界成为一条“和平的边界,友好的边界、合作的边界”。7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双方发表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阐明了中俄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同主张。日月,中俄联合军演标志着双方军事合作正逐步走向深入。11月,中俄总理在第10次定期会晤中商定,双方将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深化中俄航天领域的长期合作。
2005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中欧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7月,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同中国领导人共同主持了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就新世纪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决定于年底前启动中欧副外长级定期战略对话机制。11月和12月,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先后访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与欧洲的整体关系。2005年,中欧还在彼此让步的前提下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避免了贸易战,为中欧合作处理分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睦邻外交获突破性进展
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亚洲各国的高度赞扬。2005年,中国领导人出访了大多数周边国家,特别是对印度、朝鲜、越南等国的访问,对巩固和加强睦邻友好关系意义重大。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区域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05年7月全面启动了降税进程,7000多种商品开始大幅降税。中国还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建设。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接纳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三国为观察员,使该组织延伸到中东和印度次大陆,成为欧亚大陆上地理空间最大的组织。11月,中国成为南亚联盟的观察员。中国还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发表《共同声明》,这是朝核问题会谈两年来取得的最重大的阶段性突破。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包容、平等和渐进的地区合作意识日益增强,开放、健康和互利的合作局面正在中国周边形成。
除周边合作外,2005年,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领导人走访了亚、非、拉40多个国家,并与部分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峰会期间,代表中国政府宣布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加快发展的五项措施。在印度洋海啸、南亚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援助行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同受灾国人民共度艰辛的坚定信念和真诚愿望。
多边外交引起世界重视
2005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世界各国围绕联合国改革展开了激烈角逐。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推动改革朝最大限度地照顾发展中国家合理要求和关切的方向发展。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中国坚决反对“四国联盟”提出的强行改革安理会的方案,有力地维护了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
中国领导人还多次出席多边国际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开展密集的双边会晤活动。与八国集团领导人对话会、APEC峰会以及首届东亚峰会,都活跃着中国领导人的身影。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5年中国还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国际财经会议。6月,第六届亚欧财长大会在天津召开。10月,全球关注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北京附近的香河举行。12月,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在中国香港召开。上述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口向,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创制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重视。
中日关系风雨飘摇中渡过一年
2005年的中日关系可谓风雨飘摇。“风”来自日本,主要有两股:一股是历史翻案风,即借二战结束60周年和日俄战争100周年之机,日本政府4月份批准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国会8月份发表删除侵略表述的《战后60周年决议》,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另一股是所谓的“中国威胁”风。2月,日美安保会谈首次将“台湾问题”列为共同战略目标;4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和8 月的防卫白皮书对“中国威胁”表示“严重关注”;10月,日美两国就军事一体化问题达成中期协议;12月22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称,中国加强军力“正在成为相当程度的威胁”,这种表述对于日本政府来说还是第一次。日本“风”吹到中国后,化作了两场“雨”:一场是4月的怒雨,即针对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日本教科书等问题,北京、上海、广州爆发大规模涉日游行。另一场是12月的冷雨,即鉴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在东亚峰会上,中国拒绝在各种场合安排中日领导人会晤。
可以说,在风吹雨打之下,目前的中日关系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高层接触停滞;经贸合作下滑;战略协调减少;对立意识增强。至此,2005年的中日关系似乎要在“威胁”声中落幕了。而中日关系为何走到这步田地。
导致2005年中日关系倒退的因素很多,许多日本媒体分析认为,深层原因是中国迅速发展使中日两国在各方面的竞争加剧,旧经验已经不适应新现实。但中方则认为两国交恶责任在日方。正是日本动摇和试图突破以三个共同文件为基础的中日关系,两国关系才进入寒冬。首先是历史问题。这一问题格外突出是因为日本的国家定位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近乎根本的转变。历史认识问题已不仅仅关乎过去,而是直接关系到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其次是日本的内政问题。自民党在众议院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成立强硬内阁,使得高官个人性格的偶然性因素与大势发展的必然性因素产生联动。所以在当今日本的政治格局中几乎看不到推动两国关系的意愿和两国关系解冻的趋势。第三是日本对外部环境出现了误判。这导致日本在其最重视的日中美和日中韩两个三角关系中,能动性日趋下降,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日中美的大三角中,虽然现阶段美日关系仍高于美中关系,但长远来看,中国才是美在东亚的战略核心和全球的战略重点,美国希望与中国一起建立和维护国际秩序,而这种“全球性”的角色是日本无法扮演的。在日中韩的小三角中,日本以离间中韩为调整三者关系的基本手段。但其忽视了中韩难被分化的最基本的现实,使日本明显处于二对一、多对一的尴尬局势中。
对于2006年的中日关系,可以确定,小泉不会放弃参拜靖国神社,他的接班人可能也不会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两国政党、经济界以及国民之间的交流,保持冷静,维持和修补中日关系,等待契机改善两国政府间的关系。
“和谐世界”理念展示和平外交决心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S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发表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和谐世界”的内涵。
“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它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这种外交理念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文化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发展,与世界互动更加密切,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某些势力的猜忌,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这一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将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愿望。通过互利合作,中国可以为邻国、为亚洲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机遇,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成为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武器。
大国外交稳步推进
2005年,中美高层互访不断。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期间与布什总统在纽约会晤。11月,布什总统访华。除两国元首互访外,国务委员唐家璇7月访美,美国国务卿赖斯。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多名高官接踵访华。8月和12月,中美举行两次战略对话,标志着中美间对话与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两国外交已经形成机制化。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范围逐步拓宽,合作基础日趋牢固。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向深度发展。2月,中俄启动了国家安全磋商机制,开辟了高层战略对话的新渠道。6月,中俄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使两国边界成为一条“和平的边界,友好的边界、合作的边界”。7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双方发表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阐明了中俄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同主张。日月,中俄联合军演标志着双方军事合作正逐步走向深入。11月,中俄总理在第10次定期会晤中商定,双方将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深化中俄航天领域的长期合作。
2005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中欧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7月,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同中国领导人共同主持了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就新世纪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决定于年底前启动中欧副外长级定期战略对话机制。11月和12月,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先后访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与欧洲的整体关系。2005年,中欧还在彼此让步的前提下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避免了贸易战,为中欧合作处理分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睦邻外交获突破性进展
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亚洲各国的高度赞扬。2005年,中国领导人出访了大多数周边国家,特别是对印度、朝鲜、越南等国的访问,对巩固和加强睦邻友好关系意义重大。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区域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05年7月全面启动了降税进程,7000多种商品开始大幅降税。中国还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建设。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接纳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三国为观察员,使该组织延伸到中东和印度次大陆,成为欧亚大陆上地理空间最大的组织。11月,中国成为南亚联盟的观察员。中国还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发表《共同声明》,这是朝核问题会谈两年来取得的最重大的阶段性突破。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包容、平等和渐进的地区合作意识日益增强,开放、健康和互利的合作局面正在中国周边形成。
除周边合作外,2005年,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领导人走访了亚、非、拉40多个国家,并与部分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峰会期间,代表中国政府宣布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加快发展的五项措施。在印度洋海啸、南亚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援助行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同受灾国人民共度艰辛的坚定信念和真诚愿望。
多边外交引起世界重视
2005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世界各国围绕联合国改革展开了激烈角逐。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推动改革朝最大限度地照顾发展中国家合理要求和关切的方向发展。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中国坚决反对“四国联盟”提出的强行改革安理会的方案,有力地维护了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
中国领导人还多次出席多边国际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开展密集的双边会晤活动。与八国集团领导人对话会、APEC峰会以及首届东亚峰会,都活跃着中国领导人的身影。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5年中国还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国际财经会议。6月,第六届亚欧财长大会在天津召开。10月,全球关注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北京附近的香河举行。12月,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在中国香港召开。上述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口向,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创制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重视。
中日关系风雨飘摇中渡过一年
2005年的中日关系可谓风雨飘摇。“风”来自日本,主要有两股:一股是历史翻案风,即借二战结束60周年和日俄战争100周年之机,日本政府4月份批准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国会8月份发表删除侵略表述的《战后60周年决议》,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另一股是所谓的“中国威胁”风。2月,日美安保会谈首次将“台湾问题”列为共同战略目标;4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和8 月的防卫白皮书对“中国威胁”表示“严重关注”;10月,日美两国就军事一体化问题达成中期协议;12月22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称,中国加强军力“正在成为相当程度的威胁”,这种表述对于日本政府来说还是第一次。日本“风”吹到中国后,化作了两场“雨”:一场是4月的怒雨,即针对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日本教科书等问题,北京、上海、广州爆发大规模涉日游行。另一场是12月的冷雨,即鉴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在东亚峰会上,中国拒绝在各种场合安排中日领导人会晤。
可以说,在风吹雨打之下,目前的中日关系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高层接触停滞;经贸合作下滑;战略协调减少;对立意识增强。至此,2005年的中日关系似乎要在“威胁”声中落幕了。而中日关系为何走到这步田地。
导致2005年中日关系倒退的因素很多,许多日本媒体分析认为,深层原因是中国迅速发展使中日两国在各方面的竞争加剧,旧经验已经不适应新现实。但中方则认为两国交恶责任在日方。正是日本动摇和试图突破以三个共同文件为基础的中日关系,两国关系才进入寒冬。首先是历史问题。这一问题格外突出是因为日本的国家定位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近乎根本的转变。历史认识问题已不仅仅关乎过去,而是直接关系到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其次是日本的内政问题。自民党在众议院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成立强硬内阁,使得高官个人性格的偶然性因素与大势发展的必然性因素产生联动。所以在当今日本的政治格局中几乎看不到推动两国关系的意愿和两国关系解冻的趋势。第三是日本对外部环境出现了误判。这导致日本在其最重视的日中美和日中韩两个三角关系中,能动性日趋下降,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日中美的大三角中,虽然现阶段美日关系仍高于美中关系,但长远来看,中国才是美在东亚的战略核心和全球的战略重点,美国希望与中国一起建立和维护国际秩序,而这种“全球性”的角色是日本无法扮演的。在日中韩的小三角中,日本以离间中韩为调整三者关系的基本手段。但其忽视了中韩难被分化的最基本的现实,使日本明显处于二对一、多对一的尴尬局势中。
对于2006年的中日关系,可以确定,小泉不会放弃参拜靖国神社,他的接班人可能也不会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两国政党、经济界以及国民之间的交流,保持冷静,维持和修补中日关系,等待契机改善两国政府间的关系。
“和谐世界”理念展示和平外交决心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S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发表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和谐世界”的内涵。
“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它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这种外交理念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文化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发展,与世界互动更加密切,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某些势力的猜忌,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这一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将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愿望。通过互利合作,中国可以为邻国、为亚洲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机遇,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成为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