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的涅:鲑鱼之鉴

来源 :国土资源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江的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然而莱茵河却同样经历过死而复生的曲折,它的治理过程对于湘江或许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走来,穿过瑞士巴塞尔的化工塔林,流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炼钢炉群,最后在荷兰鹿特丹的油罐巨阵间蜿蜒入海,河水竟然还是清的。
  作为曾经的欧洲出产鲑鱼最多的河流,鲑鱼却于1958年在莱茵河彻底绝迹了。莱茵河变成了“欧洲的下水道”。生物学宣布它已经“死亡”。然而,在人与自然的理性较量中,莱茵河最终“死而复生”,把“欧洲最浪漫的臭水沟”的恶名抛给了历史,成为世界大河中成功治理的典范。
  
  工业发展毁了莱茵河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全长1320公里,最后在荷兰注入北海。注定成为界河的它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揽入了自己的怀抱。德国人亲切地称莱茵河为“父亲河”,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称之为“莱茵老爹”。
  莱茵河便利的水上交通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煤炭和钢铁业的飞速发展,莱茵河成了被掠夺和消耗的对象。沿岸国家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把莱茵河切分得四分五裂,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20世纪中叶,莱茵河的污染还在加重。当时战后的欧洲一片废墟,发展工业成了头等大事。机器的轰鸣声早已淹没了渔民们的抱怨。在大规模的战后重建中,从瑞士巴塞尔到荷兰鹿特丹,莱茵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经济命脉,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代表的多个工业区沿河分布。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排进河里,重金属化合物、农药、碳氢化合物和有机氯化物等6万多种有害化学品导致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莱茵河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生物物种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鲑鱼随莱茵河一起死亡
  1950年7月11日,瑞士、法国、卢森堡、联邦德国和荷兰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英文简称ICPR)。1976年欧盟也加入了该组织。沿岸各国带着各自莱茵河的一段,在ICPR的谈判桌上又把莱茵河重新拼在了一起。
  莱茵河从此就能走上重生之路吗?答案远非那么简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人们再次选择了前者。从1950年到1970年,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水管理司副司长弗里茨·侯兹沃斯说:“我个人觉得这种经济发展是用污染河流来支撑的,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把污染环境的成本计算在内。”
  1958年,也就是ICPR成立8年之后,鲑鱼在莱茵河彻底绝迹了。河面上弥漫着苯酚的味道,更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莱茵河水都可以冲洗胶卷了。莱茵河从此被冠以“欧洲下水道”、“欧洲厕所”的恶名。
  
  转折:桑多兹污染事件
  在生态运动背景下,西欧各成员国于1963年签署了《伯尔尼公约》,赋予ICPR更大的权力。1970年到1985年期间,各成员国实施了多个减少污水排放的项目,并投资兴建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在ICPR的努力下,莱茵河水质逐渐改善。但是欧洲当时需要的是经济繁荣,对治理工作仍然缺乏足够的热情。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6年。
  1986年11月1日临近午夜,瑞士桑多兹化学公司位于巴塞尔附近的仓库发生大火,1351吨的农用化学品起火爆炸。十几吨剧毒化学品随着消防灭火水直接流进了莱茵河。所有从莱茵河下游取水的水厂被迫关闭。沿岸各国之前投入的数百亿美元治污费用全部付诸东流。瑞士生物学家丹尼尔·库里评论说:“这是一场灾难,没有生物幸免于难,几乎所有生物都被毒死了。”
  桑多兹污染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却为莱茵河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扫除了政治障碍,成为了治理莱茵河的关键转折点。在很短时间里,ICPR成员国就召开了三次以上部长级会议,并最终于1987年制定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它也标志着人类在治河观念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人类放下征服者的姿态,首次把莱茵河全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治理,考虑人类如何成为莱茵河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之和谐共存。
  在“莱茵河行动计划”中,各国部长们还通过了一些很具挑战性的宏伟目标。例如:1985-1995年期间,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降低50%;同时为了让人们直观感受到莱茵河治理的效果,他们提出作为莱茵河象征的鲑鱼到2000年重返莱茵河。这在当时看起来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
  
  莱茵河变清的三个原因
  要让鲑鱼重返莱茵河,首要任务是改善水质。ICPR只是一个协调机构,没有任何强制权力,但它获得了流域内5800万人的支持。社会舆论、健全的运行机制和各成员国的认真执行都保证了ICPR所制订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能落实。
  桑多兹事件也让人们把整治莱茵河的注意力从“末端治理”上转移到了预防工作上。莱茵河流域集中了欧洲近50%的化工产业,共有100多家化工企业。桑多兹事件一个月之后,巴斯夫启动了一项大型计划,在所有巴斯夫工厂和仓库采取了2400项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目前,沿岸各国在莱茵河流域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监测预警系统,从瑞士到北海入口之间共设立了9个国际水质监测站,对短期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预警。在监测站,莱茵河水每六分钟就被抽样一次送到实验室,能够分析样本中的380种污染物。
  要让鲑鱼在2000年前重返莱茵河,关键是控制和减少污染源。德国北威州鲁尔工业区在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过程。2001年,埃森煤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鲁尔区成功转型的标志。当年的厂房成了设计中心,车间成了大型剧场,昔日的矿工如今成了导游解说员。
  1994年,ICPR提前实现了绝大多数减污目标。莱茵河水质很快得到了恢复,目前莱茵河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率达到了97%,完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瑞士巴塞尔州水资源与垃圾废物管理部主任曼弗雷德·伯乌布勒总结:“我认为莱茵河水质迅速恢复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好的法规,第二是严格执法,第三是完善的监督系统。”
  莱茵河水变清了,鲑鱼终于可以重返家园了。但不是在莱茵河出生的鲑鱼又怎么能回来呢?瑞士施泰因渔业协会每年都会人工放养鱼苗,这种做法在莱茵河流域全面展开。从1999年到2003年,莱茵河及其支流地区共有1100多万尾鲑鱼被放养。
  湘江的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然而莱茵河却同样经历过死而复生的曲折,它的治理过程对于湘江或许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希望凤凰山庄能够永久保留下来,传诵湖南人民对法治的信仰与追求,诉说法治的胜利。    2011年3月,长沙凤凰山庄胜诉长沙市政府一案在湖南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2010年度湖南省最具影响力法治人物暨法治事件”评选中被评为湖南十大最具影响力法治事件。  它对湖南法治乃至中国法治的影响将更加深远。我一直都认为,这是近几年来难得的一次庶民的胜利、一回私权对公权的胜利、一个公正的司法判决。  之
期刊
湖南要发挥“非金属之乡”的优势,适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唯有走非金属矿产的深加工超细粉碎之路。     据权威机构发布信息称,3月下旬至4月初,全国主要城市水泥平均价格382.58元/吨,环比上涨0.25%;湖南长株潭地区水泥价格上涨幅度10~30元/吨,其他主要城市价格基本稳定。  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名头已经轰动全球,但其丰富的非金属资源却一直被有色金属光芒所掩盖。  据《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期刊
2006年,双峰国际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让“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的双峰古城声名远扬。  其实,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能顺利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新“潇湘八景”,离不开双峰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大笔资金注入,成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让秀美的田园风光再现,特别是碧波荡漾的千亩荷花池,让世人疑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间仙境。 
期刊
国土资源运行状况良好  土地管理  计划执行情况。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审批。共执行计划2267.3公顷,为上年度下达计划数的21.53%。另外,调剂安排使用2010年度计划780公顷、灾后重建计划210公顷、违法补办手续114公顷。  用地审批情况。湖南省政府共批准用地292宗5952.91公顷,同比减少6.86%。从用途结构看,工矿仓储用地占35.74%,交通运输用地占13.6
期刊
【编者按】西南财经大学的曾康霖、吕晖蓉联合发表的“将居民收入增加归结为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一文,引来网民板砖如雨。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观点是,开发商的暴利导致房价上涨。众说纷纭背后,我们该信谁?    房价上涨的首要因素:居民伤不起  推进房价上涨的因素众多,但是其首要因素是不是居民收入增加,这一点争议颇多。    正    曾康霖(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改革开放
期刊
土地供应总量持续增加  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土地供应总量为5173.75公顷,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4.96%,近三年来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图1)。     土地供应以存量用地为主  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存量用地供应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放量态势,供应量为4043.35公顷,占供应总量的78.15%,供应量和供应比例近三年来均呈上升态势(图1)。     商住工三类用地供应量均大幅下跌,其他用地大幅上
期刊
湘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流域内聚集了湖南约6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3/4的GDP。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沿江两岸矿产资源的开发,湘江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要让湖南的“母亲河”重见清澈,有必要对其污染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一番彻底的思考。    污染遍及湘江全流域  重金属污染几乎成为湘江最显著的特征,其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966年便检测出铬、铅、锰、锌、砷,1971年则检
期刊
2010年8月,大通湖区被列为湖南省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16个县(市、区)之一。第一期工程实施面积达5万亩,投资金额达10439.45万元。项目实施以来,区委、区管委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项目形象进度达50%,个别标段已完成工程量的90%,质量、进度均走在益阳市乃至全省前列。    提高认识,把握机遇  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是大通湖区60年难得的历史机遇
期刊
《中国经济周刊》、《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知名媒体都曾把目光投向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湘江。湖南为有色金属之乡,官办采矿有上百年历史。污水、河底淤泥、污土相互关联,治理异常复杂。媒体关心这条江的治理,也关心这条江的未来,更将这条江视为诸河域重金属治理的代表。    拯救湘江     湘江告急!流域内40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因重金属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的事故时有发生;鱼
期刊
对于湖南而言,湘江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条湖南人的母亲河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比厚重的情节。然而,由于承载了湖南60%以上的污染,湘江也成为了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拯救母亲河”的呼声越来越高。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595亿湘江治污方案,湘江保卫战大幕拉启。正如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所言:湘江的治理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成为一支哺育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湖湘人才群的河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