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学习阶段,物理课程属于难度较高的学科,其主要包括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物理科目探究事物现象的内在本质,学生在生活中可看到具体的物理现象,而较少思考其存在的原因,因此学生需要进行系统性地学习才可树立探究物理知识的正确观念。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因此便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即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过程。初中物理课程展现物理规律,学生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有效融合,可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从而推进物理教学效率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效率提升
信息技术包含丰富的媒体资源、广泛的信息资源以及强大的数据相关功能,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初中物理課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现象、清晰了解物理概念以及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并且物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对其后续深层次学习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初中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物理规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难点,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式传统
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即多采用课本讲解、例题练习与讲解的方式,该种方式虽可保证知识讲授的全面性,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从而导致教学进度与学习进度不匹配的现象。教师教学方式传统,课程模式逐渐僵化,学生无法感知趣味性,且物理学习相对晦涩,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进而导致其物理学习效率较低。初中物理探索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学生理解较为吃力,从而导致其无法全面掌握课程知识,教学效率低下。
(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初中物理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该科目时需首先进行概念及定律的理解,在理解之后才可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但初中生群体对抽象化知识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其在随后开展的物理学习活动中效率较低,从而其无法准确掌握课程知识,进而其学习态度逐渐消极。并且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学生无法对课程产生求知欲,从而无法调动自身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其无法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物理课程。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结合策略
(一)运用媒体资源,提高课程展示性
媒体资源是信息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相对多样,因此其在内容展示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并且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运用媒体资源展示物理课程内容可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合理运用媒体资源,可有效提高课程展示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光现象”时,首先可寻找关于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的图片,将其放置在课程幻灯片中,并且教师可运用动画效果展示其原理,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初步了解,其次教师可寻找并播放光的折射与反射的讲解视频及音频,由此学生可直观学习课程内容,并且在动态性的物象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结合幻灯片、视频及音频,脱离课本晦涩描述,生动讲解课本知识,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为课程内容增添展示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程学习中。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可不断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二)善用信息资源,增强内容丰富性
教育各方在编纂教材时,结合教育大纲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及例题,在过程中对内容经过多重筛选,且课本涵盖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点,所以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但同时因为教材无法及时更新且版面有限,故知识的全面性以及实时性无法得到有效体现。信息时代中,信息资源的丰富为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全面而及时的讯息,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资源,可有效弥补教材短板,丰富课程内容。教师将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合理结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教师在讲解“简单机械”这一课时,首先教师简单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简单掌握,其次教师在讲解“杠杆和滑轮”时,可寻找现今时代下运用杠杆和滑轮的机械,引导学生在探索机械的过程中掌握杠杆与滑轮的原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深度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善用信息资源,为课程内容作补充,可有效实现课本知识与课外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首先物理科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内容相对晦涩,其次物理科目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初中物理打好基础才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最后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结合策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植艺.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J].读写算,2018,No.1110(35):25-25.
【2】孟鹏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探究[J].新课程(下),2017(12).
【3】邵淑鸾,孙丰富.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74.
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 云南 文山 杨仕朝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效率提升
信息技术包含丰富的媒体资源、广泛的信息资源以及强大的数据相关功能,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初中物理課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现象、清晰了解物理概念以及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并且物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对其后续深层次学习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初中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物理规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难点,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式传统
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即多采用课本讲解、例题练习与讲解的方式,该种方式虽可保证知识讲授的全面性,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从而导致教学进度与学习进度不匹配的现象。教师教学方式传统,课程模式逐渐僵化,学生无法感知趣味性,且物理学习相对晦涩,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进而导致其物理学习效率较低。初中物理探索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学生理解较为吃力,从而导致其无法全面掌握课程知识,教学效率低下。
(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初中物理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该科目时需首先进行概念及定律的理解,在理解之后才可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但初中生群体对抽象化知识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其在随后开展的物理学习活动中效率较低,从而其无法准确掌握课程知识,进而其学习态度逐渐消极。并且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学生无法对课程产生求知欲,从而无法调动自身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其无法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物理课程。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结合策略
(一)运用媒体资源,提高课程展示性
媒体资源是信息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相对多样,因此其在内容展示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并且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运用媒体资源展示物理课程内容可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合理运用媒体资源,可有效提高课程展示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光现象”时,首先可寻找关于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的图片,将其放置在课程幻灯片中,并且教师可运用动画效果展示其原理,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初步了解,其次教师可寻找并播放光的折射与反射的讲解视频及音频,由此学生可直观学习课程内容,并且在动态性的物象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结合幻灯片、视频及音频,脱离课本晦涩描述,生动讲解课本知识,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为课程内容增添展示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程学习中。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可不断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二)善用信息资源,增强内容丰富性
教育各方在编纂教材时,结合教育大纲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及例题,在过程中对内容经过多重筛选,且课本涵盖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点,所以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但同时因为教材无法及时更新且版面有限,故知识的全面性以及实时性无法得到有效体现。信息时代中,信息资源的丰富为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全面而及时的讯息,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资源,可有效弥补教材短板,丰富课程内容。教师将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合理结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教师在讲解“简单机械”这一课时,首先教师简单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简单掌握,其次教师在讲解“杠杆和滑轮”时,可寻找现今时代下运用杠杆和滑轮的机械,引导学生在探索机械的过程中掌握杠杆与滑轮的原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深度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善用信息资源,为课程内容作补充,可有效实现课本知识与课外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首先物理科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内容相对晦涩,其次物理科目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初中物理打好基础才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最后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结合策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植艺.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J].读写算,2018,No.1110(35):25-25.
【2】孟鹏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探究[J].新课程(下),2017(12).
【3】邵淑鸾,孙丰富.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74.
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 云南 文山 杨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