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就是生命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广东蛇口是第一个将“效率就是生命”竖起大广告的城市,很多工人从农村过来,找熟人进厂,与现在工人不愿加班不同,当时很多人在进厂之前就向人打听:“你这个厂加不加班?不加班的话不进。”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一个月下来就一千多块钱,每天工作8个小时之后很多人还会加班5个小时,有时赶工会延长到晚上1点多钟。这些人平时娱乐时间不多,上班一周放一天假或半天假,大家不可能去很远的城市中心,男孩只能在厂边溜冰场,或者去录像厅消磨时间,厂里的女孩比较多,假期里会选择去厂边的小河边,或者远一点的公园,要不就是租些书来看,言情小说是这些女孩的最爱。
  这一切都发生在李景湖身边,十几年来他一直和这样一群同他一样来自农村的工人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好运的是李景湖考入华南师范,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他每天依然随着窗外的扫地声起床出门工作,竹扫帚和水泥地摩擦出来的沙沙声惊醒了城市人的美梦,但是竹子也会发出其他声音。在李景湖的家乡,竹叶和风摩擦的声音会让人入眠,而竹子也能制成笛子吹奏家乡的音乐。于是李景湖用不去枝叶的竹子做出扫帚,手握的部分做成笛子让人吹奏,他把自己平日在城里生活最为常用的东西磨成粉末,一个日光灯管,一碗米饭,一瓶啤酒,一块天花板,一个浴池的瓷块。2002年他要告别十几年的城市深圳生活重新返回东莞老家,为此他要放弃工作、放弃户口、放弃多年的朋友。对于他来说所有城市生活记忆要从此中断,时间要从一个变为灰烬的节点跳向原点。李景湖说:“我是农村的,我们家庭就在农村,我12岁来到城市,然后在城市里面受的教育,我发现包括我老辈的兄弟们都是当医生,在香港当老板什么的,他们视野都很开阔,但骨子里面还有一些很本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在农村里成长出来并藏在根里面的东西,那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好像都在讲要现代化,可能我觉得现代化了很多传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人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感情,没有以前的那种深厚的人情味。”农村人看日头过日子,依靠着自然生存。在不同节气里让李景湖最感兴趣的就是各种食物,端午节很热大家就要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凉了,开始做月饼之类的。大家在一起劳作,插秧的时候谁家插得慢总会有相邻的人帮你,其他事情也会互相帮忙。但是在城市里面不行,彼此都有不同的工作,要交房租,要挣车费,要还房贷,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人有很高的挣钱效率,人们忙忙碌碌生活在城市里面,“生命就是效率”也就是说你没有效率你将失去生命,这是30年前那块大广告牌的准确预言。
  2002年李景湖在家乡东莞一边作文秘一边做装置作品,直到2006年才做出自己在广州的第一个个展。当时的展览除了几个朋友没有什么人来,展览开幕后拍了几张照片就关闭了,李景湖也会给朋友和艺术机构发电子邮件,但是还是没有什么反应。2008年好友刘强东从北京回到深圳,他带着作品图片和朋友一起讨论,刚好策展人付晓东过去做展览,看到了他的作品,于是让他参加了几个非盈利机构的个展,“效率就是生命”也是李景湖在北京的第一个个展。作品《彩虹》和《囚徒》是展览中两个主要作品,《彩虹》是李景湖收集身边的日用废品按照彩虹的颜色摆放好的装置作品。而《囚徒》是艺术家用炭笔将展览空间的四面墙画成铁丝网。聊到今天对广州工人的感受时,李景湖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夸张的造型标榜自己的特别,他们中很多人都不愿意加班,以前工资低很多工人都住到工厂宿舍。现在工资高了。周边的房租却没有太大变化,很多人都搬到厂外出租房,周末的时候他们喜欢去看电影,甚至夜店,或者麦当劳之类的,很多人休息的时候都会上网。我离开这里六七年了,发现其实大家的生活跟以前还是差不多很难跳出来。工厂的工人,他们的状况是每天去工作上班,然后很劳累地下班,他们能忍受那样的生活,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愿望,赚钱了以后回到家就怎么样怎么样,有很多想法。这个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彩虹,生活现实是这样的,彩虹是用青春时光换来的。
其他文献
自然赐予了生命以时间,但是却没有带上说明书,你可以像蜗牛留下足迹一样将它留在世间所有存在物的表面,人们不自觉地耗尽自然的赐予,转而想索取更多。这样时间就成了炼金术士的宝藏,在东方的神话里让人不死的不老泉需要一种祭祀的仪式,让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这是术士们最伟大的发明,因此以往平均配给每个人的时间就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可以经常出来休闲喝茶,有些人必须疲于奔命去争取更多的时间,以往稀薄的
期刊
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文化艺术领域的从业者面对单位时间密度越来越大的现象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从古至今,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与道家学者、作家红尘的访谈约在下午6点,因为在此之前他要搬家、他
期刊
针对具体问题时,艺术什么也解决不了,它不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功能,更多的是在寻找,这种寻找也只是一种过程,没有答案。  鞠婷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2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时间对抽象艺术家来说是永恒的话题,时间通过颜料在鞠婷的艺术里留下了痕迹,层层叠加留下时间消耗的证据,待颜料由湿变干,经过刻刀的“修饰”,时间被物化。鞠婷遵循着时间的规则,在创作中体会时间流转。  首先想请你谈一下在
期刊
农耕时代时间发生的空间是自然,工业时代的时间是发生在一个人工环境里面的,网络时代是发生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坐在这的时候其实脑子在那里头,我们的时间在那里头,不在这里。  梁克刚  元典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19日  采访地点:元典美术馆  梁克刚是个全能型的人物,从建筑设计师到美术馆馆长,从独立策展人到当代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个微博、微信控,他是一个身处于信息漩涡最强地带的游
期刊
车箱是我独立做早课的空间,是我修行的小道场,我反而希望能在车上呆久一点。而当我疲倦的时候,我就喜欢观察车窗外的北京。对生命保持一颗好奇的觉醒的心,你永远都可以发现特别、感动你的角落。  李曙韵  事茶人  采访时间:7月16日  采访形式:茶家十职  李曙韵说,茶里的诱惑很多,最关键的是不要忘记初心。就像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应当保持平静而愉悦的生活态度和节奏,在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下,以自己平静而愉悦的
期刊
人们不知不觉中将生活交付给了的这些批量产出的东西,自然时间转变成物的时间,而在人类物化的同时,人类原有对自然那种本能的观察,探险,捕捉的行动力被转化了,以往那种想要创造某种理想生活的意愿被购买一种理想生活而取代。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丰富的物质产出掩埋了农耕社会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工业信息复制也带来了更多的知识,让人摆脱神权下的愚昧状态,但是人从神的阴影走出后,马上又迈上人自己创造
期刊
和所有的影像工作者一样,熬夜工作是家常便饭。吴鼎在接受采访前,已经忙了一天一宿。  因为影像工作需要在确定的时间里集齐人力物力,任何个体人员的缺失都会让整个拍摄组无法正常运转。为了不浪费时间,一般他们会在集齐人之后,采取通宵作战的模式。白天和黑夜对于熟练运用光影技术的这群人来说早就不是问题,在这种没有自然属性的时间里创造出新的幻觉艺术,逐渐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选择吴鼎作为访谈的对象,不是因
期刊
时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命题,当时间假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能切实的感受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用生命在创作以时间为命题的艺术品。  6月11日上午10时,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在位于伦敦海德公园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开始了历时512小时的行为艺术《512小时》,每天8小时,每周6天,这512小时将持续至8月25
期刊
在今天,网络和影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安眠药,年轻艺术家面对着这两大当今社会控制人们时间的利器,在创作中努力寻找对生命自由的注解。  在今天,网络和影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安眠药,年轻艺术家面对着这两大当今社会控制人们时间的利器,在创作中努力寻找对生命自由的注解。李景湖是广东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关注的是在时间迁移中沿海都市整体的生存状态;而大多数喜欢孟阳阳作品的人都会在她的画面里找到一种感动,在
期刊
因为他们不再依附于自然也就没有了任何神灵可以眷顾他们,他们的时间取决于资本的持有者和整个市场的需求,他们在工业时间里生产,也在工业时间内消费,自然已经驯服。  日常中的时间  当电脑逐渐进入每个家庭的时候,很多人高呼信息时代来临了,还有很多人正在电视机前思考什么是信息时代的时候,日常的时间地盘就已经被所谓的信息时代占据光了,信息时代来临了,那些奔走相告的先知们早早在国王放弃的空地里播种下了自己的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