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间在那里头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6265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耕时代时间发生的空间是自然,工业时代的时间是发生在一个人工环境里面的,网络时代是发生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坐在这的时候其实脑子在那里头,我们的时间在那里头,不在这里。
  梁克刚
  元典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19日
  采访地点:元典美术馆
  梁克刚是个全能型的人物,从建筑设计师到美术馆馆长,从独立策展人到当代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个微博、微信控,他是一个身处于信息漩涡最强地带的游侠,因此他也是在繁忙网络中最有体会的人。
  您最早的时候是做建筑设计,建筑界有讲究效率,实用性的建筑师,也有像王樹先生这样不怎么讲究效率,但追求人文感受的建筑师,那么您是怎么看两者之间的区别的?
  其实从建筑上来讲有两种类型的建筑师:一种是创作型的建筑师;一种是服务型的建筑师。一个技能很好,受过很好的训练建筑设计师,可以把建筑做得很合理,因为这个是通过教育通过实践能够提升的,但是他没有能力去做非常棒的、有个性的建筑;创作型的建筑师,他们把每一个项目当成作品,他们会思考能不能创造一个有意思的建筑体,这个建筑体是不是以前没有出现过,它里面应该有新的设计理念,有一些实验性的对材料的实验,对空间表达这些方式的实验,它可能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但是后来被证明是代表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建筑。这种情况在建筑史上比比皆是,像蓬皮杜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
  一个闹市区里面建这样一栋高楼的话,会让人们更集中,这样本身是提升了某种形式的效率,但是他也会带来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堵车啊,雾霾,垃圾处理污染等等。
  网络时代其实是一个消解这些问题的时代,理论上网络是可以消解摩天大楼的,其实是不需要大家集中到一个地方办公,或者在某一个集中的区域盖大楼,所以摩天大楼是工业革命的一个产物,将来会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大家都在扁平化。
  建国60多年我们面临了着从农业时间到工业时间的转变过程,人对时间观念在农业时代的淡薄和在现代社会的急促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对比,你是怎么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农耕时代,时间主要是人跟自然之间的时间,就是说人只要跟自然的关系建立起来就行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万物依照这个规律生长,人的身体也要跟自然循环建立关系,你几点种地和人家几点种地也没有必然,都是在跟自然对话,形成习惯。但是工业社会是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所有的时间点由人来决定,你必须9点打卡,因为这就是规定,你要不就没法工作,你就没法进入这个系统。生产线也是这样,少了个工人他就不能做了,你要在这个岗位,你就必须按照这个标准进来,所以工业革命实际上把时间变成了人和人之间的一个关系。农耕时代时间存在的空间是自然,工业时代的时间是存在于一个人工环境里面,网络时代是发生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坐在这的时候其实脑子在那里头,我们的时间在那里头,不在这里。
  虽然在网络上,单位时间里面里你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但这是一个信息超载,或者大脑超载的过程?
  这对人是一个压力,安全感没有了,以往人生活在村子里,认识周围十几户人家就很舒服,后来人到了城市工作,范围扩大到成千上万人,现在网络时代,你是跟全世界连着的。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经纬度里面,人就更渺小了,每次人类活动范围一放大,人就变渺小了,更加不安全了。
  您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更多的加入家庭生活和朋友聚会,还是采取其他方式?
  我的选择一个是工作,一个是亲情,进入这些相对具体的生活中去。可以是饭局,可以是朋友的小聚会,可以是谈恋爱,或者是旅游,换一个时空,把手机关掉,旅游是一种救赎。说的严重一点,就是你可能在这个环境里待久了受不了,你肯定要逃出去疗养一下。所以人一旅游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就是看的东西完全不一样,然后时间的速度也变慢了。但你在城市里没办法确定,因为这个城市的速率是个整体的节奏,而且你的节奏跟这个城市的节奏不吻合,就会恐慌。
其他文献
董正贺先生是故宫里专职写字的书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字”。  当代研习书法的人很多,但是以写字为工作的人却很少,故宫有这样的岗位,我在认识董先生之后才知道。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生前是董正贺先生的同事,他们曾经一起为故宫里的展陈藏品写说明,在使用电脑字体之前,直接用毛笔写就,就像是印刷术出现之前的抄经工作。文革后故宫中新设的“钟表馆”、“石鼓馆”专馆,馆名匾额也是出于董正贺先生之手,书风追摩文革前
期刊
摄影对于仁王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未知事物探索的一己私欲,他游走于各城市间承德、北京、银川、运城……也只不过是日常的生活。  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经说过说,摄影这门艺术相当丰富,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从事摄影的人只是摄影的工具。对每一个陷入摄影中的人来说,他们都是摄影的工具。仁王常笑称自己像一台机器,许多令自己满意的照片都是在不经意间偶遇的景象,可遇不可求。他说,“风车吸收风能转化电能,电机
期刊
里斯本始终是美丽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岁月印记,  也有现代人平和的生活态度。  葡萄牙的围墙斑驳而苍老,在漫长的岁月里,上帝始终保持着同一种姿势,看守着墙内的葡萄牙,同时凝望着周围的世界。  对于“海草在头,海鸟在肩”的葡萄牙人来说,海洋就是他们的一切,是征服世界的起点。古代的葡萄牙人不满足眼前的美景,曾以航海征服了世界。而现在葡萄牙能被人评论的只有足球和赌博产业,全盛时期的葡萄牙曾与西
期刊
这个展览将所谓艺术权威和对观众的引导减小到最低,让看过展览的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有各自的评判,抛掉固有包袱,发自内心的去说“爱”与“不爱”。  安迪·沃霍尔长达485分钟的《帝国大厦》冲击了大众对传统影像的印象,直至今日,仍有大批人面对片中唯一一个静止的长镜头——纽约帝国大厦,在耐心极限消耗到所剩无几后而悻悻离开,但当你问道,“爱不爱这作品?”总是有不少人疾呼,“当然爱,这可是安迪·沃霍尔!”面对当代
期刊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喜欢看传记,但是只喜欢自传。我把这句话理解为他喜欢看的是自我剖析,而非他人解读,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不过并非每一个足以立传的人都有可以自传的文笔,从这个角度来说,一部优秀的自传更显珍贵。胡适先生的自传《四十自述》写于上世纪30年代,前6篇发表在《新月》,并于1933年由亚东图书馆出版,最后一部分《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完稿于1933年底,作为《四十自述》的最后一个篇章,讲述
期刊
辉哥微胖,穿着貌似海魂衫的蓝白条纹T恤,留着长头发梳着小马尾,短裤皮凉鞋黑边眼镜,不像学艺术理论的,像个画画的。作为编辑部里唯一的男生,再有些理论高度,辉哥来去显得有点孤独。  时间的密度是辉哥主持的专题,听起来这么文艺的标题,聚集着辉哥诸多的哲学思考,从讨论选题开始,辉哥就把大家搞得晕晕乎乎的,一帮大小女编辑,包括主编本人,都恨恨地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浅薄。  辉哥是湖南人,在四川念的大学,辗转来
期刊
理想和现实永远都有距离, 是走出现实的那头狼,永远无法融入人群,总是被追赶。  孙芙蓉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18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市场化的艺术圈,孙芙蓉的创作是低效的,她亲手缝制衣服,再一点点剪碎,丰富的手工制作,持续的过程和情绪的偶然发泄,形成了她对时间和经历特有的再认识。她说,世界变化太快,既然跟不上就利用好能支配的时间。  在你从邯郸来到北京生活之前在服装企业工作过,那
期刊
自然赐予了生命以时间,但是却没有带上说明书,你可以像蜗牛留下足迹一样将它留在世间所有存在物的表面,人们不自觉地耗尽自然的赐予,转而想索取更多。这样时间就成了炼金术士的宝藏,在东方的神话里让人不死的不老泉需要一种祭祀的仪式,让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这是术士们最伟大的发明,因此以往平均配给每个人的时间就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可以经常出来休闲喝茶,有些人必须疲于奔命去争取更多的时间,以往稀薄的
期刊
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文化艺术领域的从业者面对单位时间密度越来越大的现象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从古至今,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与道家学者、作家红尘的访谈约在下午6点,因为在此之前他要搬家、他
期刊
针对具体问题时,艺术什么也解决不了,它不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功能,更多的是在寻找,这种寻找也只是一种过程,没有答案。  鞠婷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2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时间对抽象艺术家来说是永恒的话题,时间通过颜料在鞠婷的艺术里留下了痕迹,层层叠加留下时间消耗的证据,待颜料由湿变干,经过刻刀的“修饰”,时间被物化。鞠婷遵循着时间的规则,在创作中体会时间流转。  首先想请你谈一下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