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更多的是在寻找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具体问题时,艺术什么也解决不了,它不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功能,更多的是在寻找,这种寻找也只是一种过程,没有答案。
  鞠婷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2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时间对抽象艺术家来说是永恒的话题,时间通过颜料在鞠婷的艺术里留下了痕迹,层层叠加留下时间消耗的证据,待颜料由湿变干,经过刻刀的“修饰”,时间被物化。鞠婷遵循着时间的规则,在创作中体会时间流转。
  首先想请你谈一下在你的创作中,对时间的体会和感触。
  时间这个概念谈起来太大了,就创作而言,时间在颜料的层叠过程中消耗、度过,随着时间与颜料覆盖的共同消耗,时间被量化,也是作品本身形成的一部分了。雕刻过程中是揭示了这种时间的量,也就是层,使之转化为空间。空间是时间的物象体现,更直接的被人看到。我去配合时间,顺应时间,遵照时间,时间最后被定格,作品最后就是时间和空间协作、斗争的定格。我会尽量的去配合这种自然规律。
  我们东方人的时间其实是农业时间,根据太阳、节气过日子,现代人生活遵守的则是工业文明的时间,时间被“表”这个计时工具所丈量,在这两种时间下也形成了悠闲和忙碌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你个人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体会?
  每个人或每个职业都对时间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其实现在的我们都是“表”的时间,因为不在从事农业活动了,艺术这个职业时间就更自由一些,因为不用上下班那么严格,全由自己安排。
  到北京来上学、从事艺术创作,大城市的生活跟之前在家乡的生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哪里?
  这是两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如果不是从事艺术这个职业,在老家和北京普通的职业生活起来没什么不一样。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二线城市与北京的差距正在迅速减小。只不过艺术这个行业尤其是当代艺术在地方的土壤还很稀薄,还需要时间去培养和普及。
  是否喜欢大城市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乡居生活,厌倦城市的喧闹,你是否有同感?为什么?
  喜欢说不上,从事这个职业也只能在这种大城市,算是职业需要吧。艺术家这个职业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边缘的,与社会疏离的。所以乡村与城市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在一部分人厌倦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向往着城市的生活,或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生活感到麻木,你认为艺术是否能够改变这种面对时间漫不经心甚至麻木的状态,让生活更有品质?
  我觉得针对具体问题时,艺术啥也解决不了,它不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功能,更多的是在寻找,这种寻找也只是一种过程,没有答案。针对艺术圈之外的人通过对艺术的了解和参与或许能让精神上充实。
  根据你自己的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时间被浪费在哪些地方了?
  我想是睡觉吧。
  现在人与人的交流相当比例是借助网络来完成得,比如微信、微博、QQ这些工具,你平时是这样的吗?是不是更喜欢面对面的交流而经常约见朋友?
  身边的朋友大都从事艺术,相对时间也就自由一些,有事没事见个面还是很方便的。
  作为艺术家,你不会像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那样时间被工作严格规定,可以自由支配,那你每天是如何安排你的生活和工作的?
  虽然不会像上班族那样被时间严格控制,但自己也要有个时间规律,工作、生活同时可以调节开,这样才不至于混乱,当然也没有那么严格。
  你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
  现在的生活还可以,比较理想。
其他文献
以一座城的微观来体现时代的宏观,这种记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和历史,不管是付诸笔端,还是拿起镜头。生动而苍茫,或许就是如今消费至上的时代写照。  8月9日晚在上海时尚中心Corso Como的顶层画廊,媒体人丁天邀请了摄影艺术家马良和导演程亮组了一个文化沙龙,大家一起说一说“镜头中的上海”。在一个情感回归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在如今讲究效率与实用的大环境下,愈发显得珍贵。特别是我们如
期刊
董正贺先生是故宫里专职写字的书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字”。  当代研习书法的人很多,但是以写字为工作的人却很少,故宫有这样的岗位,我在认识董先生之后才知道。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生前是董正贺先生的同事,他们曾经一起为故宫里的展陈藏品写说明,在使用电脑字体之前,直接用毛笔写就,就像是印刷术出现之前的抄经工作。文革后故宫中新设的“钟表馆”、“石鼓馆”专馆,馆名匾额也是出于董正贺先生之手,书风追摩文革前
期刊
摄影对于仁王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未知事物探索的一己私欲,他游走于各城市间承德、北京、银川、运城……也只不过是日常的生活。  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经说过说,摄影这门艺术相当丰富,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从事摄影的人只是摄影的工具。对每一个陷入摄影中的人来说,他们都是摄影的工具。仁王常笑称自己像一台机器,许多令自己满意的照片都是在不经意间偶遇的景象,可遇不可求。他说,“风车吸收风能转化电能,电机
期刊
里斯本始终是美丽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岁月印记,  也有现代人平和的生活态度。  葡萄牙的围墙斑驳而苍老,在漫长的岁月里,上帝始终保持着同一种姿势,看守着墙内的葡萄牙,同时凝望着周围的世界。  对于“海草在头,海鸟在肩”的葡萄牙人来说,海洋就是他们的一切,是征服世界的起点。古代的葡萄牙人不满足眼前的美景,曾以航海征服了世界。而现在葡萄牙能被人评论的只有足球和赌博产业,全盛时期的葡萄牙曾与西
期刊
这个展览将所谓艺术权威和对观众的引导减小到最低,让看过展览的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有各自的评判,抛掉固有包袱,发自内心的去说“爱”与“不爱”。  安迪·沃霍尔长达485分钟的《帝国大厦》冲击了大众对传统影像的印象,直至今日,仍有大批人面对片中唯一一个静止的长镜头——纽约帝国大厦,在耐心极限消耗到所剩无几后而悻悻离开,但当你问道,“爱不爱这作品?”总是有不少人疾呼,“当然爱,这可是安迪·沃霍尔!”面对当代
期刊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喜欢看传记,但是只喜欢自传。我把这句话理解为他喜欢看的是自我剖析,而非他人解读,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不过并非每一个足以立传的人都有可以自传的文笔,从这个角度来说,一部优秀的自传更显珍贵。胡适先生的自传《四十自述》写于上世纪30年代,前6篇发表在《新月》,并于1933年由亚东图书馆出版,最后一部分《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完稿于1933年底,作为《四十自述》的最后一个篇章,讲述
期刊
辉哥微胖,穿着貌似海魂衫的蓝白条纹T恤,留着长头发梳着小马尾,短裤皮凉鞋黑边眼镜,不像学艺术理论的,像个画画的。作为编辑部里唯一的男生,再有些理论高度,辉哥来去显得有点孤独。  时间的密度是辉哥主持的专题,听起来这么文艺的标题,聚集着辉哥诸多的哲学思考,从讨论选题开始,辉哥就把大家搞得晕晕乎乎的,一帮大小女编辑,包括主编本人,都恨恨地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浅薄。  辉哥是湖南人,在四川念的大学,辗转来
期刊
理想和现实永远都有距离, 是走出现实的那头狼,永远无法融入人群,总是被追赶。  孙芙蓉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18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市场化的艺术圈,孙芙蓉的创作是低效的,她亲手缝制衣服,再一点点剪碎,丰富的手工制作,持续的过程和情绪的偶然发泄,形成了她对时间和经历特有的再认识。她说,世界变化太快,既然跟不上就利用好能支配的时间。  在你从邯郸来到北京生活之前在服装企业工作过,那
期刊
自然赐予了生命以时间,但是却没有带上说明书,你可以像蜗牛留下足迹一样将它留在世间所有存在物的表面,人们不自觉地耗尽自然的赐予,转而想索取更多。这样时间就成了炼金术士的宝藏,在东方的神话里让人不死的不老泉需要一种祭祀的仪式,让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这是术士们最伟大的发明,因此以往平均配给每个人的时间就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可以经常出来休闲喝茶,有些人必须疲于奔命去争取更多的时间,以往稀薄的
期刊
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文化艺术领域的从业者面对单位时间密度越来越大的现象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从古至今,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与道家学者、作家红尘的访谈约在下午6点,因为在此之前他要搬家、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