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6- 2000.12任苏州市委书记,2007.10- 2010.12任江苏省委书记,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梁保华在江苏的县、市、省各级层面都有过工作经历。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江苏各项发展指标多年一直名列全国前茅。可以说,梁保华直接参与和见证了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贵人”韩培信
在中国政坛正省部级高官中,梁保华一直备受关注。
1945年11月出生的梁保华是江西宜春人,1968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仕途几乎未离开过江苏(1977- 1981年短暂在原轻工业部任职)。这种经历,在当下中国政坛,尤其是主政地方的省部级高官中,是极其罕见的。
梁保华1963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68年参加工作,在江苏省太仓县新湖公社劳动锻炼,并借调苏州地委报社工作;1969- 1975年,在江苏省太仓县革委会报导组工作,并在1972年10月至1973年1月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
从1975年开始,梁保华先后在太仓县委办公室、江苏省委办公室、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任职。
从基层进省城,在梁保华的仕途成长轨迹上,江苏政坛极具影响力的元老级人物韩培信———先后担任江苏省委书记长达10年之久,对梁保华厚爱有加。
1975年底,梁保华调到江苏省委办公室综合组工作,担任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委书记(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韩培信的秘书。
1977年,韩培信调任轻工业部,梁保华跟随韩在轻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任职;1981年韩培信回到江苏省担任代省长,梁保华也在1981年11月出任江苏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并继续担任韩培信本人的秘书。
1982年5月,梁保华升为副处级秘书,并在1983年10月至1985年12月担任韩培信办公厅的副主任,在此后的6年时间内担任江苏省委办公厅主任。
据江苏一位退休老领导透露,韩培信在退休后,向中央和江苏省委力荐梁保华担任江苏省委常委。
1993年,与“秘书”一职有着深厚渊源的梁保华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1998年继续在省委常委上兼任苏州市委书记。
力挽苏州中新工业园危机
“梁保华来苏州,省里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中国同新加坡之间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争议问题。”时任苏州市委秘书长的孟焕民回忆。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当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不过,在这个“两国合作最值得骄傲的项目”中,双方的磨合并非一帆风顺。苏州市区的对外开放分为一城两翼,中间为古城,东翼为工业园区,西翼为新区。1997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首次含蓄地指出苏州工业园区面对激烈的竞争,竞争者是另一翼的苏州新区。1997年12月,李光耀在苏州公开批评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的竞争,言语中难掩失望和不满之情。
“当时苏州新区发展得比较快,工业园区发展得比较慢,客观上有它的原因。工业园区原来是洼地,把地填平,所以地价贵,投资成本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说。
同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投资方实力不高等原因,工业园区经营出现亏损。曾与梁保华共事、主持过多项“江苏经验”调研的江苏老领导称,梁保华是一位难得的“经济专才”。梁保华担任苏州市委书记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战略的苏州遭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新方当时对园区前途悲观,园区与苏州新区存在矛盾。
是时,梁保华与苏州市长陈德铭亲自带队赴新加坡,以“中国经济必定向好之势、苏州经济继续坚持外向型”等策略,与李光耀等人谈判。
1999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调整中新投资双方的股权比例,将中方财团的股权比例由35%调整为65%,新方财团的股权比例由65%调整为35%。
“随着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执行,国家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而当时中央在江苏以及江苏省本级的项目,苏州占据了重要部分,这让新政府吃了定心丸。”
随后,梁保华利用此机遇,更加广泛招商引资,大量资金得以再次进入工业园,确保了江苏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方向。2003年,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在弥补累积亏损的基础上实现利润1200万美元。
在孟煥民看来,梁保华在苏州的另一个贡献是把苏州的环境建设作为重点,“这种环境是全方位的环境,包括政府办事效率、交通通讯设施、卫生环保等”。
“引进外资一直是苏州的重点,梁保华来后还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梁保华后来把创造环境作为重点。外资企业来不来,很重要取决于你的环境,我们当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孟焕民说。
当时,工业园区的新加坡方在管理经验上给了苏州一个启发,梁保华提出“园区亲商理念”,并将这些做法推广到全市。一个细节是,1998年,梁保华任市委书记后接待的第一位客人是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总裁,当时这位总裁正准备推迟在工业园区兴建其海外的最大项目。在和梁保华的交谈中,他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亲商气氛,于是当即改变决定,非但不推迟投资,反而加快了进程。
有江苏政坛观察人士表示,梁保华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力挽狂澜”的表现,深得中央和江苏省委的赞扬和信任,表现出了在经济领导岗位上的“超凡才能”。
苏州市委一位曾经历过“梁保华时代”的老干部说,梁保华是省委秘书长出身,心思缜密,工作细致,并且谨言慎行,事情没有考虑周全,决不贸然出手。而新加坡之旅,也表现了他“谨言慎行,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从主政地方到主政全省
梁保华担任江苏主要领导以来,江苏经济成长快速。2003年,江苏的地区生产总值215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2009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061亿元,总量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江苏预计GDP将达4万亿元以上,人均GDP将超过7000美元。
曾与梁保华共事过的江苏老领导认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没有大的波动始终保持平稳。”
诸多政绩,使得梁保华进入省政府领导班子,升任省长,从主政地方到主政全省。
一些具有时代色彩的事件和关键词也在此间不断涌现:如率先发展乡镇企业的无锡县被誉为“华夏第一县”、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江阴资本经营、沭阳贫困求变、华西村等等。
“对于这些来自基层的探索与求变,梁保华是参与其中的,甚至部分经典的调研和总结出自其手。”江苏省老领导认为。
2000年底,梁保華升任江苏省省长。2001年,在中方持有工业园区的65%股份成为大股东之后,苏州选派了被李光耀批评过的苏州副市长兼新区管委会主任王金华到园区担任新总裁,化干戈为玉帛。
据梁保华介绍,李光耀曾经讲过,当初与中国合作的工业园区最终落户苏州,主要是看中了苏州的教育和劳动力素质。他曾经风趣地说,苏州出的状元多、苏州人才多。
梁保华多次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程度,“从江苏来说,富民强省,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在苏州工作期间,梁保华为了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苏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个高层次的咨询委员会,聘请了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两院院士吴良镛等一批著名专家担任咨询顾问。
梁保华把解决资金制约问题作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财政拨款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贴息等形式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2004年起步就拨款3亿元,以后逐年增加,2005年5亿元,2006年8亿元,2008年增加到每年10亿元。从全国各省份来看,这在当时也是极为罕见的举措。此后这些专项资金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带动企业投资1088亿元。据统计,2004- 2012年,共支持839个项目,不仅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产业链配套的重大项目群,而且80%的项目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部分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改变沭阳落后状况
江苏就是中国的缩影,是中国区域经济现状的袖珍版。尤其是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协调发展的矛盾曾一度异常突出。为了促进三地的均衡发展,梁保华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扩大了“分类指导和优势互补”的解决方法论。梁保华强调,江苏要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苏北突破是关键。振兴苏北方略被毅然祭出。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梁保华就多次提到“清楚地认识省情”这一工作理念,他认为在统筹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深入分析各地不同情况,一地一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从2007年开始,苏北的GDP、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幅,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这种区域同步发展的战略,在江苏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而就在2010年的11月28日,梁保华主持召开了在任上最后一次省委常委会,研究加快苏北振兴问题,同意宿迁市作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这是梁书记任上送给我们的最大礼物,是省委支持宿迁改革创新的最大政策,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当年12月7日,宿迁市委某领导表示。
“梁书记提出,要由区域共同发展转为区域协调发展,苏北不能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后腿,这是他卸任后最大的担忧。”该领导说。
作为江苏最后一个设立的地级市宿迁,曾一度是全省经济最为薄弱的地区。建市之初,无论是GDP还是财政收入均只占全省的1%左右。其下辖的沭阳县人口达186万之多,位居全省各县区之首,但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常居全省倒数第一。
据熟悉沭阳当地情况的人士介绍,该县老县城中心有座“三匹马”雕塑,原本是寓意骏马腾飞,可却被人编成了顺口溜:“三匹马,没方向,一批去北京告状,一批去南京要账(扶贫款),一批下乡去收费催粮。”在很多人眼里,沭阳“神仙来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梁保华认为,实现苏北的振兴,关键要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解决沭阳的问题,省委调整了沭阳县的领导班子,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着力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自身的艰苦奋斗上。“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改再完善”,由“我难我穷我不行”转变为“我能我行我成功”。
经过多年的努力,沭阳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就了闻名全国的“沭阳贫困求变”现象。2010年沭阳GDP突破300亿元,14年增长了8倍,由全省第48位上升到了第21位;财政收入由全省第55位上升到第15位,名列苏北23个县市第1位。
沭阳无疑已经成为苏北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一个样本。“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必须破除两个瓶颈制约,一个是思想观念的瓶颈,一个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梁保华说,“解决思想瓶颈问题,主要是破除畏难思想、依赖观念、浮躁情绪,推动思想解放。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培育造血功能。”
“输血”的主要措施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造血”功能,关键措施是推动产业由南向北转移,南北共建开发区。
“还是省情使然。”梁保华认为当时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南北合作发展”战略布局,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到苏南发展需要“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而苏北需要从“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实现南北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大规模产业转移,极大地增强了苏北“造血”功能,有力促进了苏南经济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与宿迁挂钩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不仅带动产业转移,而且派出了管理团队,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品牌效应。从2007年开始,苏北的GDP、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幅,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现在无论是学界还是省内的共识看来,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在江苏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2010年12月6日,梁保华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江苏省委党内职务。2015年,梁保华所著的《大道先行》出版。他将其在工作期间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外界展示了江苏省取得各项成就背后的经验与故事,以及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所做的探索。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2月9日,《小康》2015年3月15日)
梁保华在江苏的县、市、省各级层面都有过工作经历。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江苏各项发展指标多年一直名列全国前茅。可以说,梁保华直接参与和见证了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贵人”韩培信
在中国政坛正省部级高官中,梁保华一直备受关注。
1945年11月出生的梁保华是江西宜春人,1968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仕途几乎未离开过江苏(1977- 1981年短暂在原轻工业部任职)。这种经历,在当下中国政坛,尤其是主政地方的省部级高官中,是极其罕见的。
梁保华1963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68年参加工作,在江苏省太仓县新湖公社劳动锻炼,并借调苏州地委报社工作;1969- 1975年,在江苏省太仓县革委会报导组工作,并在1972年10月至1973年1月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
从1975年开始,梁保华先后在太仓县委办公室、江苏省委办公室、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任职。
从基层进省城,在梁保华的仕途成长轨迹上,江苏政坛极具影响力的元老级人物韩培信———先后担任江苏省委书记长达10年之久,对梁保华厚爱有加。
1975年底,梁保华调到江苏省委办公室综合组工作,担任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委书记(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韩培信的秘书。
1977年,韩培信调任轻工业部,梁保华跟随韩在轻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任职;1981年韩培信回到江苏省担任代省长,梁保华也在1981年11月出任江苏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并继续担任韩培信本人的秘书。
1982年5月,梁保华升为副处级秘书,并在1983年10月至1985年12月担任韩培信办公厅的副主任,在此后的6年时间内担任江苏省委办公厅主任。
据江苏一位退休老领导透露,韩培信在退休后,向中央和江苏省委力荐梁保华担任江苏省委常委。
1993年,与“秘书”一职有着深厚渊源的梁保华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1998年继续在省委常委上兼任苏州市委书记。
力挽苏州中新工业园危机
“梁保华来苏州,省里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中国同新加坡之间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争议问题。”时任苏州市委秘书长的孟焕民回忆。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当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不过,在这个“两国合作最值得骄傲的项目”中,双方的磨合并非一帆风顺。苏州市区的对外开放分为一城两翼,中间为古城,东翼为工业园区,西翼为新区。1997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首次含蓄地指出苏州工业园区面对激烈的竞争,竞争者是另一翼的苏州新区。1997年12月,李光耀在苏州公开批评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的竞争,言语中难掩失望和不满之情。
“当时苏州新区发展得比较快,工业园区发展得比较慢,客观上有它的原因。工业园区原来是洼地,把地填平,所以地价贵,投资成本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说。
同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投资方实力不高等原因,工业园区经营出现亏损。曾与梁保华共事、主持过多项“江苏经验”调研的江苏老领导称,梁保华是一位难得的“经济专才”。梁保华担任苏州市委书记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战略的苏州遭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新方当时对园区前途悲观,园区与苏州新区存在矛盾。
是时,梁保华与苏州市长陈德铭亲自带队赴新加坡,以“中国经济必定向好之势、苏州经济继续坚持外向型”等策略,与李光耀等人谈判。
1999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调整中新投资双方的股权比例,将中方财团的股权比例由35%调整为65%,新方财团的股权比例由65%调整为35%。
“随着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执行,国家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而当时中央在江苏以及江苏省本级的项目,苏州占据了重要部分,这让新政府吃了定心丸。”
随后,梁保华利用此机遇,更加广泛招商引资,大量资金得以再次进入工业园,确保了江苏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方向。2003年,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在弥补累积亏损的基础上实现利润1200万美元。
在孟煥民看来,梁保华在苏州的另一个贡献是把苏州的环境建设作为重点,“这种环境是全方位的环境,包括政府办事效率、交通通讯设施、卫生环保等”。
“引进外资一直是苏州的重点,梁保华来后还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梁保华后来把创造环境作为重点。外资企业来不来,很重要取决于你的环境,我们当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孟焕民说。
当时,工业园区的新加坡方在管理经验上给了苏州一个启发,梁保华提出“园区亲商理念”,并将这些做法推广到全市。一个细节是,1998年,梁保华任市委书记后接待的第一位客人是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总裁,当时这位总裁正准备推迟在工业园区兴建其海外的最大项目。在和梁保华的交谈中,他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亲商气氛,于是当即改变决定,非但不推迟投资,反而加快了进程。
有江苏政坛观察人士表示,梁保华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力挽狂澜”的表现,深得中央和江苏省委的赞扬和信任,表现出了在经济领导岗位上的“超凡才能”。
苏州市委一位曾经历过“梁保华时代”的老干部说,梁保华是省委秘书长出身,心思缜密,工作细致,并且谨言慎行,事情没有考虑周全,决不贸然出手。而新加坡之旅,也表现了他“谨言慎行,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从主政地方到主政全省
梁保华担任江苏主要领导以来,江苏经济成长快速。2003年,江苏的地区生产总值215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2009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061亿元,总量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江苏预计GDP将达4万亿元以上,人均GDP将超过7000美元。
曾与梁保华共事过的江苏老领导认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没有大的波动始终保持平稳。”
诸多政绩,使得梁保华进入省政府领导班子,升任省长,从主政地方到主政全省。
一些具有时代色彩的事件和关键词也在此间不断涌现:如率先发展乡镇企业的无锡县被誉为“华夏第一县”、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江阴资本经营、沭阳贫困求变、华西村等等。
“对于这些来自基层的探索与求变,梁保华是参与其中的,甚至部分经典的调研和总结出自其手。”江苏省老领导认为。
2000年底,梁保華升任江苏省省长。2001年,在中方持有工业园区的65%股份成为大股东之后,苏州选派了被李光耀批评过的苏州副市长兼新区管委会主任王金华到园区担任新总裁,化干戈为玉帛。
据梁保华介绍,李光耀曾经讲过,当初与中国合作的工业园区最终落户苏州,主要是看中了苏州的教育和劳动力素质。他曾经风趣地说,苏州出的状元多、苏州人才多。
梁保华多次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程度,“从江苏来说,富民强省,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在苏州工作期间,梁保华为了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苏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个高层次的咨询委员会,聘请了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两院院士吴良镛等一批著名专家担任咨询顾问。
梁保华把解决资金制约问题作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财政拨款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贴息等形式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2004年起步就拨款3亿元,以后逐年增加,2005年5亿元,2006年8亿元,2008年增加到每年10亿元。从全国各省份来看,这在当时也是极为罕见的举措。此后这些专项资金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带动企业投资1088亿元。据统计,2004- 2012年,共支持839个项目,不仅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产业链配套的重大项目群,而且80%的项目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部分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改变沭阳落后状况
江苏就是中国的缩影,是中国区域经济现状的袖珍版。尤其是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协调发展的矛盾曾一度异常突出。为了促进三地的均衡发展,梁保华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扩大了“分类指导和优势互补”的解决方法论。梁保华强调,江苏要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苏北突破是关键。振兴苏北方略被毅然祭出。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梁保华就多次提到“清楚地认识省情”这一工作理念,他认为在统筹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深入分析各地不同情况,一地一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从2007年开始,苏北的GDP、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幅,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这种区域同步发展的战略,在江苏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而就在2010年的11月28日,梁保华主持召开了在任上最后一次省委常委会,研究加快苏北振兴问题,同意宿迁市作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这是梁书记任上送给我们的最大礼物,是省委支持宿迁改革创新的最大政策,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当年12月7日,宿迁市委某领导表示。
“梁书记提出,要由区域共同发展转为区域协调发展,苏北不能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后腿,这是他卸任后最大的担忧。”该领导说。
作为江苏最后一个设立的地级市宿迁,曾一度是全省经济最为薄弱的地区。建市之初,无论是GDP还是财政收入均只占全省的1%左右。其下辖的沭阳县人口达186万之多,位居全省各县区之首,但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常居全省倒数第一。
据熟悉沭阳当地情况的人士介绍,该县老县城中心有座“三匹马”雕塑,原本是寓意骏马腾飞,可却被人编成了顺口溜:“三匹马,没方向,一批去北京告状,一批去南京要账(扶贫款),一批下乡去收费催粮。”在很多人眼里,沭阳“神仙来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梁保华认为,实现苏北的振兴,关键要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解决沭阳的问题,省委调整了沭阳县的领导班子,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着力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自身的艰苦奋斗上。“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改再完善”,由“我难我穷我不行”转变为“我能我行我成功”。
经过多年的努力,沭阳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就了闻名全国的“沭阳贫困求变”现象。2010年沭阳GDP突破300亿元,14年增长了8倍,由全省第48位上升到了第21位;财政收入由全省第55位上升到第15位,名列苏北23个县市第1位。
沭阳无疑已经成为苏北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一个样本。“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必须破除两个瓶颈制约,一个是思想观念的瓶颈,一个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梁保华说,“解决思想瓶颈问题,主要是破除畏难思想、依赖观念、浮躁情绪,推动思想解放。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培育造血功能。”
“输血”的主要措施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造血”功能,关键措施是推动产业由南向北转移,南北共建开发区。
“还是省情使然。”梁保华认为当时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南北合作发展”战略布局,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到苏南发展需要“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而苏北需要从“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实现南北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大规模产业转移,极大地增强了苏北“造血”功能,有力促进了苏南经济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与宿迁挂钩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不仅带动产业转移,而且派出了管理团队,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品牌效应。从2007年开始,苏北的GDP、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幅,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现在无论是学界还是省内的共识看来,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在江苏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2010年12月6日,梁保华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江苏省委党内职务。2015年,梁保华所著的《大道先行》出版。他将其在工作期间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外界展示了江苏省取得各项成就背后的经验与故事,以及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所做的探索。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2月9日,《小康》201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