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书票看甘博先生的中国情结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7年威廉·波克特(William Procter)与詹姆斯·甘博(James Gamble)在岳父的撮合下成为合伙人(他俩是“连襟”),共同创建了美国宝洁公司(P&G)。1890年7月12日,已经八十多岁的老甘博在知道自己刚得了一个孙子后开怀大笑,以为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了。小甘博在高中毕业那年(1908年)和弟弟随父母去了一趟远东,途经日本、朝鲜到达中国的上海、杭州。这次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没有这次远行,小甘博也许会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在家族企业宝洁公司里做事。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甘博曾写道“还记得挂在我窗前的那个风铃吗?它是我被一只东方昆虫叮咬的象征,你很难从中康复,它后来又把我带回中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摄影成为他重要的课余活动,并以摄影为校刊服务,得到了第一笔用摄影赚来的收入,他用这笔钱购买了一架心仪已久的Graflex半自动相机,尽管今天看来它显得十分笨重,但每次外出时甘博与这架相机形影不离。他在大学二年级时写道:“新生入学恶作剧期间,我努力工作,拍了一批好照片。”甘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社会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再次来到中国,这回是有备而来,他已是一位学有所成的社会经济学学者和出色的摄影师。
  这时的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但贫困和混乱依旧,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改观。从1917年6月到9月,甘博与两位美国传教士一道,从上海出发沿扬子江逆流而上,经长途跋涉深入到四川西北部羌族和藏族居住区,总行程超过6500公里。这“美国三人大马戏团”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沿途拍摄了大约三千余幅关于中国内地人民生活、劳作、文化和风俗的照片。此后,甘博加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中心。从1917~1919年、1924~1927年、1931~1932年,甘博作为志愿者,先后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和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社会调查干事,并在燕京大学基金会任职和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对北京及华北城乡作了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曾数次居住在河北定县。陆续出版了《北京的社会调查》(1921年)、《北平市民的家庭生活》(1933年)、《定县一华北农村社会》(1954年)、《1933年之前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1963年)、《定县秧歌选》(1970年)等专著和大量论文。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城乡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以探求中国贫困的根源和各种社会弊端的解决方案。至今,甘博的著作依然是中外学者研究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参考书,《北京的社会调查》被誉为“第一部以科学方法对一个东方城市所作研究的专著”。如果没有甘博先生早期开拓性的工作,则很难衡量当前中国城乡社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他的著述为我们提供了衡量中国社会变化的基准线。
  甘博在1932年2月离开中国,随着日本侵华、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及朝鲜战争、冷战对抗等等,使他失去了再次到中国的机会。在旅居中国期间,他从未停止过按动那台心爱的Graflex相机的快门。回国时,积累了一宗无与伦比的影像档案,包括五千余幅黑白照片、几百幅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灯片及30卷16毫米电影胶片,真实记录了中国北部、中部、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的城乡社会生活。其中包括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孙中山的葬礼、“五卅惨案”等中国近代著名历史事件。甘博自己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照片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只是把它看成自己终生的业余喜好和为自己著作选用插图,也没有以摄影家自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像资料的巨大价值越发显现出来。今天看来这些资料十分珍贵,甘博是毫无争议的摄影家。这些照片在甘博去世后的16年里一直静静地躺在家中阁楼的皮鞋盒子里,直到1 984年甘博在中国出生的长女凯瑟琳·甘博·科伦夫人“通过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巧合”,使得这批照片重新被发现,先后在北美十九个城市巡回展出并出版影集,1986年还成立了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几经周折,1999年9月它们来到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很大反响,后应邀在中国许多城市巡展。这批照片数量之大、内容之广、拍摄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同时期历史照片中的翘楚,生动展现了一个美国人眼中动荡而又蕴含生机的中国画卷。甘博的作品终于回到了他八十多年前驻足过的土地。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善良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甘博藏书票左上方的火炬图案,表明他是一位传播知识与光明的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志愿者及传教背景,旁边是甘博的中文姓名。右上方的稿纸和鹅毛笔是甘博作社会调查和著书的工具。书票下方左右两角的圆形徽章,分别是加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徽,甘博曾在这两所学校求学和工作,中间的盾牌形纹章可能是甘博家族的徽记。书票最下端右侧有一只捧着书本的老虎,甘博出生于1890年(庚寅年属虎);左侧是一架照相机。读书和摄影是甘博一生的最爱。中间的风景画颇有皇家园林的气象,方亭檐下的那个风铃就是甘博所说被东方昆虫叮咬的象征,远处的宝塔就是颐和园后山的多宝琉璃塔,甘博曾在北京西郊的燕京大学任职,对这一带的风景名胜十分熟悉,他的摄影作品中曾出现过这座琉璃塔。书票四周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如蝙蝠、花枝、山形、海浪、云纹等等,表明甘博有很深的中国情结。甘博曾在《北京的社会调查》一书中写道,“我们的研究使我们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爱。”他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大多是没有报酬的,我们不该忘记这位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情感的人道主义者。
其他文献
《收藏·拍卖》这次的广东历代绘画展,您是少数提供了藏品的私人藏家之一,我们先采聊聊您提供参展的藏品。文信的《菊花轴》在我们看来,是比较有意思的藏品,文信是个女尼,但佛事之余,攻书史,擅诗词、书画,从谈月色的上款来看,这幅画后面是否还有故事可以发掘一番?此外,字是冯康侯所题,而从藏印上看,还经陈铭枢递藏这些都是广东的名人。这幅画的意义,可谓超出了画本身,实是重要的广东艺林文献,请问此画的流传源流是怎
期刊
这批“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致胡适由1920年至1935年长达15年的信件,其中就涉及了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编辑同仁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等。信札一经露面,掀起巨大波澜,本文披露这批信札的征集始末,个中因缘际会,令人啧啧称奇。  华盛顿特别行政区,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首府,在美华侨及其媒体
期刊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由世界著名的威尔顿斯坦画廊旗下的一个分支与纽约著名的佩斯画廊合资创办的佩斯一威尔顿斯坦画廊进驻北京798,成立了佩斯北京画廊,成为佩斯一威尔顿斯坦画廊在国际上开设的第一家跨国分属机构。  投资2000万美元、占地3000平方米、展览空间由著名建筑师理查德·格鲁克曼(Richard Gluckman)设计、开幕时间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个周末,代理的艺术家包括安迪·沃霍尔、村上隆
期刊
自古希腊人运用皮革制作包袋开始,便开始了包袋“变化万千”的历史。古希腊人的包袋是用皮革制成的、结构简单的背包,妇女们也使用麻质绣花的袋形钱包。当时的包袋设计朴素大方,少有装饰。到了罗马时期,皮革包袋风格与服装风格相似,崇尚简洁随意,在贵族用品中,也流行采用镶嵌钻石或刺绣的方法来装饰表面,而麻质和棉质的包袋则是一般民众的常用品。随着古罗马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的丝绸进入罗马,丝绸立刻成为上流社会的珍品
期刊
《收藏·拍卖》:对于广东历代绘画展,您曾提到:这次展览时各地公私收藏的广东历代的重要画作进行清点造册,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昔从发展脉终、风格特色、画家事历和艺术成就等诸方面进行学术性的梳理、总结和研究这项工作在广东美术史上还是第一次,兼具开拓性和学术性的双重意义清问您可以具体阐述一下这个双重意义吗?  刘斯奋所谓开拓性,是指这种展览以前从来都没做过,而且就规模而言,目前这个展览算是相当
期刊
新潮美术进入高潮的1986年,有人说中国前卫艺术的核心霞镇从北京转移到了武汉。一晃三十年,三十年来,湖北美术界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从事美术创作与美术评论的年轻人,而今差不多都变成了执掌一方的头面人物,自然而然地进入美术界权威的行列和利益圈,除了极少数仍然渴望奋进的人物,他们大抵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一晃三十年,湖北当代艺术曲未终而人已散,匆匆打捞这段历史,得到的只是残缺不全的片段,只是潮流流逝引发的感
期刊
与中原地区相比,广东书画起步甚晚,在明清之前广东画人踪迹寥寥,据汪兆镛先生《岭南画征略》统计,自唐至清广东画人共有608人在录,其中唐2人、宋2人、元1人、明98人、清501人,由此可见广东绘画发轫于明代,至清代繁盛一时。也许由于起步较晚,广东绘画根本来不及同步回应北方地区绘画发展的审美变化和风格形式,在很长的时间段里,广东画坛没有笼统意义上的群体审美的约束。这种特殊的发展形态也使得广东画人可参考
期刊
2008年春上海某拍卖会上,一册陆小曼亲笔签名并钤有徐、陆合用印章“摩曼”的良友版《爱眉小扎》,博得众多藏书爱好者关注。经十数次激烈的竞价,为笔者购得。  此版《爱眉小扎》,为“良友文学丛书”中的第24种,铅印,36开,1936年初版本,印数3000册,其中,特制的签名本仅100册,是册为签名本第19号。(图2)  良友图书公司推出每种限定编号100册签名本之举,为时任该公司文艺部主任的著名出版家
期刊
座落于港岛铜锣湾的“利氏北山堂”,为香港知名世家。“北山堂主人”利荣森先生(1915~2007)毕生醉心中国文化,长期担任世界华人顶级收藏团体“敏求精合”主席和香港传统学术重镇“学海书楼”主席,对学术、艺术事业的贡献尤巨,蒙受其惠泽的机构与个人,遍及海内外。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创立三十多年以来,获利荣森先生馈赠文物数以千计,其中书画为最大宗,占六百余项之多。当中精品琳琅,本刊前于2010年第一期已介
期刊
《收藏·拍卖》:为什么会举办“广东历代绘画展”?它的策展理念是什么?  林雅杰:由于2004年“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的成功举办,2007年广东“两会”期间,文化界委员集体联名提议,由省政协牵头举办“广东历代绘画展览”,与之前举办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一起成为广东文化建设工程的“双璧”。广东省政协常委会因此决定将展览纳入工作计划,并于当年7月成立组委会开展筹备工作。这次的展览,我们的理念和出发点与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