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要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需要在一定的指导下完成,借助一定的工作原则和工作要点对高中地理教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及有效化的优化,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逐渐得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化发展,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对高中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下国内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无论在课程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方法、课程定位、评价方法都和与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教育定位目标有偏差、评价机制和教学手段不合理等问题。为实现学生素养全面的培养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教学问题,认清新高考趋势,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顺从新课改和新高考理念来探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现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置的课程主要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单一地侧重基础地理知识和技能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入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情操。
2.定位目标有偏差
地理及地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现象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责任,而不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考取更高的分数和成绩。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缺乏教学互动,注重结论轻视过程,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立足区域认知,拓展空间分析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让他们学会使用地图。通过识记地图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在拓展丰富学生区域认知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运用相关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在教学《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首先借助地图和多媒体带领学生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后,通过微课,展示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图片,用直观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最后,教师出示江苏地理高考真题,将考点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包括侵蚀作用与地貌、沉积作用与地貌,详细列出分布地区,在学生掌握要点后进行考点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2.可持续发展观,树立和谐人地观念。
地理教学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新高考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 和谐或矛盾) ,学以致用,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
例如,在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从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四个角度推进课堂。又如,在复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教师利用澳洲大面积山火导致当地居民家园破坏、动植物死伤无数,甚至物种灭绝的视频导入本课,引发学生思考: 气候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的呢? 继而,利用各类图文资料,复习主要气候的判读、分布规律。教师大胆打破常规,整合世界区域地理资源,并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使学生轻松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3.分析地理事物,体现地理综合思维。
受应试教育余力影响,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脱离一味追求学生学习成绩,过于注重数语外,导致高中生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间少,并且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为了应付学科考试,在考试上不拉低平均分,都是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这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带来了现实性的阻力。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改善这一教学现状,采用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在参与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促成观察用于分析、分析用于思考、思考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自主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根据课堂知识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模型道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具有意义,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完“直射点的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知识后,为了加深和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指出晨昏线,并通过叙述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规律来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器材和材料,让学生动手制动地球仪,并刻画出晨昏线和昼夜半球,借助太阳光照角度,在课堂上演示直线点移动,以及说明其对昼夜长短的影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吸引到教学用具上,形象化、具体化讲解抽象的内容,在学生亲手演示之后,结合教师讲解总结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结论
为了让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将自己对于学生培养和发展的价值重视起来,并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方法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探究和分析,逐渐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为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打下工作基础。
參考文献
[1]杨智平,张玉琴,李晴,许武成.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地理选课意向调查研究[J].地理教育,2019(05):10-13.
[2]钟丽娜. 新高考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应对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傅姿萍.新高考背景下农村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策略[J].新智慧,2019(12):57.
[4]施开天.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受走班制的影响情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9(10):38.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逐渐得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化发展,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对高中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下国内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无论在课程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方法、课程定位、评价方法都和与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教育定位目标有偏差、评价机制和教学手段不合理等问题。为实现学生素养全面的培养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教学问题,认清新高考趋势,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顺从新课改和新高考理念来探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现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置的课程主要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单一地侧重基础地理知识和技能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入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情操。
2.定位目标有偏差
地理及地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现象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责任,而不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考取更高的分数和成绩。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缺乏教学互动,注重结论轻视过程,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立足区域认知,拓展空间分析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让他们学会使用地图。通过识记地图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在拓展丰富学生区域认知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运用相关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在教学《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首先借助地图和多媒体带领学生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后,通过微课,展示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图片,用直观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最后,教师出示江苏地理高考真题,将考点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包括侵蚀作用与地貌、沉积作用与地貌,详细列出分布地区,在学生掌握要点后进行考点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2.可持续发展观,树立和谐人地观念。
地理教学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新高考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 和谐或矛盾) ,学以致用,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
例如,在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从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四个角度推进课堂。又如,在复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教师利用澳洲大面积山火导致当地居民家园破坏、动植物死伤无数,甚至物种灭绝的视频导入本课,引发学生思考: 气候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的呢? 继而,利用各类图文资料,复习主要气候的判读、分布规律。教师大胆打破常规,整合世界区域地理资源,并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使学生轻松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3.分析地理事物,体现地理综合思维。
受应试教育余力影响,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脱离一味追求学生学习成绩,过于注重数语外,导致高中生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间少,并且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为了应付学科考试,在考试上不拉低平均分,都是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这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带来了现实性的阻力。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改善这一教学现状,采用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在参与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促成观察用于分析、分析用于思考、思考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自主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根据课堂知识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模型道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具有意义,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完“直射点的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知识后,为了加深和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指出晨昏线,并通过叙述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规律来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器材和材料,让学生动手制动地球仪,并刻画出晨昏线和昼夜半球,借助太阳光照角度,在课堂上演示直线点移动,以及说明其对昼夜长短的影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吸引到教学用具上,形象化、具体化讲解抽象的内容,在学生亲手演示之后,结合教师讲解总结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结论
为了让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将自己对于学生培养和发展的价值重视起来,并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方法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探究和分析,逐渐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为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打下工作基础。
參考文献
[1]杨智平,张玉琴,李晴,许武成.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地理选课意向调查研究[J].地理教育,2019(05):10-13.
[2]钟丽娜. 新高考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应对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傅姿萍.新高考背景下农村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策略[J].新智慧,2019(12):57.
[4]施开天.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受走班制的影响情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9(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