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的反击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66896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29日,23岁的维多利亚·莫瑞斯跟随3名水手在直布罗陀海峡航行。
  那天下午,她看到有高耸的背鳍从远处游来。是虎鲸,数了数,足足有9条!
  对于一个学海洋生物学的学生,眼前的一切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但没想到,这9条虎鲸围绕着船一直没散去,反而把船包围起来,并开始猛烈地撞击船身,攻击底部的船舵和龙骨,一边攻击,一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
  因为攻击力度太大,船的引擎和舵全部失灵,船头被调转180度。所有人都慌了。
  维多利亚和水手们开始收帆,准备救生筏和用无线电发出求救警报。海警用了好一会儿时间才相信他们说的话——有一群虎鲸在攻击他们。
  虎鲸?攻擊人?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虎鲸的攻击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后来维多利亚告诉记者,她感觉虎鲸们是想把船掀翻。
  还好,这艘船有14米长,最后虎鲸们还是放弃了。舵和引擎被损坏的船漂流到西班牙巴尔瓦特镇的一条运输专线上,过了一个半小时船员才获救。
  等船被拖上岸后,人们发现船舵的三分之一被损毁,上面还有虎鲸的牙印。
  这事儿真的太奇怪了。塞维利亚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员罗西奥·爱丝帕达得到消息后,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她说,确实有虎鲸和船互动的案例。作为一种高智商哺乳动物,有些虎鲸会把船舵当成玩具,咬它或者轻拍它。但攻击船只超过一个小时,并毁坏船舵和引擎,这种事从来没发生过。
  但维多利亚经历的事件并不是唯一一起。
  从今年7月下旬开始,就不断有航海者报告自己在直布罗陀海峡被虎鲸攻击。
  7月23日,31岁的阿方索·马丁像往常一样开着货船,有4条虎鲸把他们的船逼停,猛烈地攻击船身,船舵被损毁。据马丁说,整场攻击持续了50分钟。最后,船体开始倾斜,船头被调转120度,还有一个船员的肩膀因为冲击力差点脱臼。
  7月22日,来自英国的退休护士贝弗利·哈瑞斯和她的老伴在帆船上航行。当他们航行到巴尔瓦特附近时,船突然停了下来,被调转方向。他们拿着手电筒一看,发现是一群虎鲸。夫妇俩把船头调过来,但每次都会被虎鲸调回去。来来回回很多次,过了20分钟后,虎鲸们才游开。这艘船的船舵也被毁坏,哈瑞斯说,她感觉虎鲸们有几次想把船抬起来。
  也有没那么暴力的虎鲸。至少7月份有两起记录,虎鲸在和船只接触后,只控制了船舵,不让船前进,其余没有做什么。
  “这些事情都很奇怪。”鲸鱼研究员卡泽拉在《卫报》的采访中说,“我不认为它们是故意要攻击人类,但这些事不同寻常。”
  很多研究人员都表示,他们之前从未听说过此类事件。不过他们猜测,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可能是由于直布罗陀海峡里的虎鲸生存压力实在太大了。
  生活在直布罗陀海峡的虎鲸只有不到50条,濒临灭绝,问题出在多个方面。
  首先,直布罗陀海峡是一片非常狭窄的海域,也是当地主要的运输通道。过往的货船很多,海洋噪音与污染也很严重。
  因为海域很窄,虎鲸们非常容易被看到,所以当地兴起了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鲸鱼观赏。
  每天,都会有游船开到虎鲸身边,游客们对着虎鲸大呼小叫。虎鲸游到哪里,他们就开到哪里,骚扰它们的生活,阻碍它们捕食。
  更糟糕的是,当地蓝鳍金枪鱼数量严重不足。
  直布罗陀的虎鲸以这种体型巨大的金枪鱼为食。倒霉的是,这种金枪鱼也很受人类喜欢,大的能卖到上百万美元一条。受利益驱使,人类过度捕捞这种金枪鱼,使得它们的数量从2005年到2010年间骤降,已到了濒危的地步。
  因为能被抓到的金枪鱼太少,虎鲸们从20世纪末开始,学会从渔民手中抢鱼,把被勾住的鱼咬走,只剩下鱼头。这种方法很危险,有的虎鲸会被钓上去,有的虎鲸的鳍会被钓线割断。
  渔民们把虎鲸称为“小偷”,非常讨厌它们。曾经,有渔民用电棍击昏虎鲸,或向虎鲸扔点燃的汽油罐,还有的渔民会切断它们的背鳍。
  “虎鲸是保护动物,但在不被人看到的时候,渔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海洋生物学家乔恩·塞林说,“他们把虎鲸视为竞争者。”
  因为金枪鱼太难找,所以渔民们会以虎鲸作为搜寻目标,看到它们的背鳍后,便在它们下方撒网。有的时候,他们是对的,于是这些鱼到了渔民的网里。
  严重的食物短缺,造成虎鲸超高的幼鲸死亡率;和渔民抢食,也让成年虎鲸们伤痕累累。
  不过,直布罗陀的虎鲸们已经忍受这种糟糕的环境几十年,为什么会突然从今年7月起,决定报复人类呢?
  塞林说,这可能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在过去几个月,没有大型钓鱼比赛,没有赏鲸活动,没有帆船、渡轮和货船,海洋世界终于清静了。”“大部分虎鲸从出生起,从没遇过这样的好事,所以,当噪音再次出现时,它们生气了。”
  在《卫报》的采访中,很多研究人员都用“生气”这个词来形容虎鲸从7月份开始的行为。他们认为,虎鲸其实明白,这所有的一切——夭折的幼崽、日常受伤、不足的食物——都和人类有关。
  鲸鱼研究中心的肯·巴尔科姆说:“我看到它们盯着渔船,我觉得,它们明白眼前的食物短缺是人类造成的。它们也知道,是食物短缺造成它们身体虚弱,使它们失去孩子。”
  被欺负这么多年,怎么会不愤怒呢?
  在攻击事件发生后,研究员保琳娜·高费耶向西班牙环境局提交了一份保护计划,希望在巴尔瓦特附近海域划分“低噪音区”,还虎鲸们一片清静。
  经历过被9条虎鲸围攻的维多利亚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专题,打算未来专门保护这群濒危的生物。
  希望在未来,这群虎鲸能有更好的生存条件。这些海洋的精灵们,真的禁不起折腾了……
  (新 台摘自微信公众号“英国那些事儿”,勾 犇图)
其他文献
1970年,年轻的帕里尼为逃避越南战争的兵役和宾夕法尼亚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决定到海外留学,就读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  他意志消沉,惶然无措,幸好遇到名诗人阿拉斯泰尔·里德,得以享受珍贵的友情和一份心灵的慰藉。  里德也是阿根廷诗人和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英文译者。  忽一日,博尔赫斯驾临苏格兰。  他年过古稀,近乎全盲,穿棕色西装,大吃里德家的粽糕,在北海边挥舞手杖,好像舞动亚瑟
期刊
在写好莱坞娱乐大亨斯蒂夫·宾私生子纠纷那篇专栏时,有句老话总在我脑海里回荡:富不过三代。  宾家族的发家始于斯蒂夫的祖父利奥、叔祖父亚历山大,兄弟俩在纽约创立了一个公寓地产王国,“宾”成了纽约高级时髦公寓的代名詞。第二代彼得·宾博士横跨政商两界,提升了家族的政治地位。但宾家族似乎也到了巅峰时刻,该走下坡路了。1985年,宾家族产业的继承人卖掉父辈的绝大部分地产江山,拿到了现金。到了第三代斯蒂夫·宾
期刊
1912年,在巴黎里沃利街上狭小的工作室里,玛德琳·薇欧奈裁出了一条前所未有、曲线曼妙的裙子。  46年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装载着通信卫星“斯科尔”号的“宇宙神”阿特拉斯B型火箭,在众人的注视下徐徐升空。  你绝对想不到的是,改变了人类通信方式的大历史背后,竟然是这条丝绸裙子扇起的蝴蝶翅膀。  故事从一名裁缝开始。  玛德琳·薇欧奈是一个大胆的女子。她很少与她的同僚聊起她的家世,人们只是
期刊
最近碰到一件挺让人意外的事。  有一对创业伙伴,他们是大学同学兼老乡。3年前,二人共同在上海开展某商业项目,业绩不错,有将近100名员工。最近,公司还打算启动新一轮融资。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他们却因股权分配问题大打出手。  事情是这样的:  在公司创办的时候,注册资金100万,一位出资70万,另一位出资30万,所以股权比例就按七三来分。他们有具体的分工,一位负责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链,另一位负责客户
期刊
有时,我会和同事们商量午餐要去哪里解决,但大家都拿不定主意。这时,我会跟他们开个玩笑:提议去麦当劳吃饭。  接下来,有趣的事发生了。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绝对不应去麦当劳,于是开始七嘴八舌地提出更好的建议。真的很神奇!  这就像是抛砖引玉,用最糟糕的主意打破僵局,讨论一旦开始,大家就会突然变得很有创意。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麦当劳理论”:人们受到激励,想出好主意来避开坏主意。  著名作家安妮·拉莫特主张“
期刊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挫折耐受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能否禁得起打击和压力,是否拥有摆脱、排解困境的心理力量,以及保持心理健康平衡的耐受能力。  一位年过七旬的母亲来找我。一进门,她就几乎哭着说:“卫藤先生,帮帮我吧!帮帮我的孩子吧!”  我扶她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平复了一会儿心情,然后询问事情的原委。她告诉我,她的儿子从小就很听话,成绩也好,大学毕业后在报社找了份不错的工作,看上去一切都很顺
期刊
关于为什么人要读书,最近我看到一个角度很新颖的说法。他说,一本著作需要卖出多少本才能赚钱?大概五六千本吧。  所以写书的人、出书的人,即使只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只需要迎合这几千个人,所以一本书可以保留很多个性的部分,可以千姿百态。  但如果是一部电影呢?票房不超过成本的三倍,制片方就是赔本的。也就是说,一部大片如果成本是一亿,那票房至少得有三亿,那就需要上千万人走进电影院才行。  所以,和一本书
期刊
中午热饭的时候,陪护老江发现老董的眼白已被血丝占满,脸颊塌陷,脸色发灰,就问了一声:“昨夜你那病人的状况又不好了?”  老董默然点头:“打过退热激素后,出了一夜的汗,我帮他擦了六回身,换了六套病号服。他神志清楚时,开始跟我说他小时候的事情。咱这活计干久了,都明白,绝症病人一回忆小时候,就是斗不过这病了。”  每个陪护都神色黯然,失去了寻开心的心思。他们大都是安徽一个县里出来的。十几年前,第一个到医
期刊
金克木七十八岁时,写过一篇很奇怪的文章,叫作《保险朋友》,回忆他和一位Z女士绵延大半生的友情。文章是从几万里外寄来的最后一封来信开始的:“以后我不写信去,你就别写信来了。这个朋友总算是全始全终吧?”这并非绝交书,只是因为双方都步入古稀,“看信仍旧吃力,写信也太辛苦了”。辛苦的除了体力,还有心力,这一点金克木自然明白,他在文末剖白道:“她最后来信前曾表示,想和我打隔小半个地球的电话,我竟没有表示欣然
期刊
英国大英博物馆重新开放,但创始人被请出了大厅最显眼的位置,这事儿乍一听有点让人惊讶。  这个“倒霉蛋”是曾将个人收藏倾囊捐出并促成大英博物馆诞生的汉斯·斯隆爵士。他曾给英国国王、女王当过医生,在遗嘱中给大英博物馆留下数以万计的藏品,但他还有一个身份——奴隶主。  大英博物馆现任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说,之所以“将他推下了基座”,是因为“我们绝不能隐藏任何东西。当涉及历史的时候,忠于事实绝对是至关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