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业焕发光彩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语文作业现状
  1.机械抄写过多
  对字词的认知和学习,抄写往往能起到巩固识字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以字词抄写作为作业的重要部分。反复操作式的训练有助于记忆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会对抄写作业产生厌倦,对语文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
  2.重统一、轻分层
  为了布置和评价作业的方便,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是统一的,不分层。事实上,每位学生都有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整齐划一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未能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只能让有的同学很快地完成而无所事事,有的同学则苦不堪言,甚至抄袭了事。如此一来,这就和布置作业的初衷相去甚远。
  3.作业数量较大
  小学语文是主科之一,家长、学校都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课上课下各种名目的作业数不胜数。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是力求面面俱到,认为学生作业做得越多,对他们能力的提高就越有帮助,无形中就会增加学生的疲劳度,导致他们厌恶以致放弃作业。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1]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创造的欲望。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作业形式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等形式巧妙结合起来”[2],力求让学生认为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可以在完成过程中产生自我满足感的趣味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
  2.个性化原则
  学生在学习速度、效率、反应等方面是有差别的。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是教师必须接受的事实,因此,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梯度的作业,让每位学生都在自己擅长与喜欢的领域中有所收获。
  3.习惯性原则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一旦养成,便不用借助记忆也能够轻而易举、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习惯,这一神奇的力量可以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育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让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美好情感、张扬个性与发展能力。
  1.想象性作业
  想象性作业是指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目的,通过不同方式丰富学生想象力的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致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
  第一种是对课文进行续编或改编。例如,人教版语文五(下)《草船借箭》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诸葛亮听了周瑜对自己的评价之后会说的话,周瑜又会有怎么样的回应,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又如,人教版语文六(下)《凡卡》一文,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凡卡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沙皇时期童工的黑暗生活和悲惨命运。在原文的结尾处,凡卡寄出那封饱含希望的信件,怀着甜蜜的希望熟睡了。这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凡卡醒来会发生什么?凡卡的信件会被成功投递吗?凡卡的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凡卡梦醒后的故事,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学生对凡卡的同情、理解、关爱和对自己当下所拥有的幸福的珍视等情感也会在作业中得到升华。
  第二种是对生活进行想象。这类题材的作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为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朋友、父母、师长都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对这个世界也有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有能力也有意愿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想象性的“解读”,这样写出来的作业不仅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例如,人教版语文二(上)《黄山奇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天然的山石画卷,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黄山奇石”写一段解说词,尝试用自己的话介绍“奇石”,或根据课文描述发挥想象,画出心中“奇石”的样子。这样的作业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他们进行奇思妙想的积极性。
  2.实践性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4]同时,这也要求“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5]。现在,我们面临的困境恰恰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但是一离开课本、课堂和实验室,当面对着一个纷繁芜杂的常识世界时,所学的一切似乎都与现实格格不入,找不到它应有的位置”[6]。实践活动型作业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把书本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改编为剧本并进行表演。如人教版语文五(下)《将相和》、《晏子使楚》等都是很好的表演题材类课文。对这类课文进行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代礼仪文化,还能使学生对书本人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或创造更合情境的言语,或拓展深入人物内心的语言,把书本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同学。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限于课本中,更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从课堂外的世界中吸取营养。学生或是游览名山大川,或是回归乡间田野,增长见识,开阔胸襟,领略自然的神奇、伟大、平凡和朴实,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汲取语文方面的营养,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积极生活。”[7]   例如,人教版语文五(上)《海上日出》一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详写了天气晴好时海上日出的景观,同时还略写了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两种自然条件中的海上日出景观。学生若没有见过大海,很难体会日出时的那种壮观与伟大、庄重和恢宏,对文章中作者向往光明的感情自然不能很好地把握。但是如果学生有机会亲眼见证与经历海上日出这一景观,再来学习课文,一定能引起彼此的共鸣。而且,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城市日出的作业,通过观察,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还能通过观察比较城市日出与海上日出“美”的不同点。
  四、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
  1.充分开发当地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8]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因此,教师要摒弃狭隘的语文课程资源观,充分地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实施教育。这种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内的教材、教室、教师等,也包括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第一,利用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第二,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开办班级语文角活动,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第三,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深化语文学习。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的教师可利用长城、卢沟桥、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鸟巢、水立方等景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感受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包围的胡同里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叫卖声、天桥上渐渐消失的卖艺老把式等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参观感悟写成随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作业要体现课文重点
  语文作业的布置要始终坚持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布置课外作业时,教师要先考虑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灵活地实现重点目标。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深入理解、巩固和运用,不能千篇一律地抄生字、组词语,重复无意义的机械操作。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进行方向层面的引导,做到有的放矢。教学重点集中在识字与写字上,作业的布置应该引导学生识记字的形、声、义,通过笔顺书写确保学生写字时不漏笔、不错笔、不倒笔。教学重点体现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作业的布置要针对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篇章结构等进行训练。假如教学重点是领会文章蕴含的人文精神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让学生注重作品的意境想象、人文情怀与价值叩问等。
  例如,人教版语文三(下)《翠鸟》一文对翠鸟的介绍是这样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段描写按总分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地介绍翠鸟的头、背、腹部羽毛的颜色,那么,教师布置描写作业时要向学生强调,在描写某一个对象时,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局部描写要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又如,人教版语文四(下)《趵突泉》中有“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这样包含排比和比喻的句式,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对句式“有的……有的……有的……”的运用,那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个句式是需要格外关注的内容。课外作业的布置不是玩花样,只有扣紧教学训练的重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教育提供的内容要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高效、有启发性、生动活泼的作业设计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使学生愿意进行自发探究,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即人生之初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著.郑文樾,张佩珍,冯天向译.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冼柳.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种形式[J].教育科研论坛,2006(1).
  [3]谈冰.浅析如何有效布置小学语文作业[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5).
  [4][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7]李明旭.浅谈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
为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育的普及工作,2010年10月,首批浙江省援助阿克苏地区35岁以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2年制脱产培训班(以下简称“浙江双语班”)开班。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以培训学员、中小学在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浙江双语班学员。浙江双语班共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多元化变革的时代,一个多元共存、和谐兼容的世界趋近形成。作为社会系统诸多要素之一的知识领域也正在经历着多元化的变革,一直以来占据主流的普适知识因其弊端的呈现,地位正在下降,而那些被冠之以“愚昧”“迷信”等称号的本土知识因其日渐凸显的价值而备受关注。从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前知识转型的时代背景为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美国本土教师职前培训计划(Indigenous Teacher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主张:“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即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应紧扣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科普性说明文知识性很强,这类课文常会被讲成科学常识课而变得枯燥无趣。那么,如何在科普说明文的讲授中做到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特点呢?笔者结合本校卢瑛瑛老师执教的《蝙蝠与雷达》一课,谈谈
数学广泛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成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回顾以往,许多历史人物、诸多著名事件对数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些资料中,蕴含大量具有德育意义的因素。假如以小学数学作业的形式对这些资料整理、分析和运用,定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小学数学作业成为一条值得探索的德育新径。  一、以“人”育人  在数学发展史上,众多具有开创意义、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他们崇高的理想、执着的精神、高
一、阅读区创设意义  近年来早期阅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研究表明,幼儿在0—6岁阶段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园以“情景阅读”为载体,试图从教师、幼儿、家长三个层面对早期阅读进行多元的探究。当全区小切口环境创设提上议程,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小切口环境应该创设在哪?当我们的视线从种类繁多的区角中移至到阅读区时,我们惊喜地发现阅读区正好符合我们研究的主题。  二、阅读区创
意外地发现,许多学生回到家,父母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今天你过得好吗”。我自己做了父母后,虽然孩子才上幼儿园,但每天也很自然地询问:“今天你过得好吗?”许多人都会觉得,这句温暖的询问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为这句发问是以爱的名义;有了爱,没什么不可以。可是在读了美国教育改革旗帜型人物德博拉梅耶尔给家长写的信后,我幡然醒悟:未必凡事皆能以爱的名义。  “过得好”所涵盖的是什么?没有被批评,没有和同学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是班集体的核心。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学生背景多元化,很多班主任开始苦于现在的班级管理没有良方。其实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和自然,又高于生活和自然。作为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为什么不就地取材迁移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的教育理论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当中呢?在这里我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观点吧。  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教育启示  1.木桶法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复习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多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初中科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复习教学目标缺乏有效的整合,将复习教学目标等同于几节新授课教学目标的简单拼揍。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教学方式较多表现为讲与练相结合,但往往出现讲得过多,练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