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央企重组负效应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ugr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轮央企重组总体上仍属国资委主导的行政式重组,这种方式虽有效率高的优点但同样存在成本大的弊端,因此央企在重组中要有明确的导向和战略目标,避免出现负效应
   央企重组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原定年内将央企减少到80~100家,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到底会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进行,以及最终的重组格局和效果究竟如何?都值得关注。
   这一轮的国资重组,基本上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开始就一直在推动,从最初的196家央企,到目前的123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分析整个央企重组过程,不难看出本轮央企重组总体上还是国资委主导,而非市场的优胜劣汰,属于较为典型的行政式“拉郎配式”重组。行政式重组的最大优点是效率高,但是其内在的弊端也是明显的,那就是重组及重组后整合的现实和潜在的成本非常高,重组基本上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益的。
   央企重组的成本巨大,绝不仅仅是重组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还包括“扶大灭小”导向下的企业非理性行为所带来的潜在巨大成本,以及部分被重组单位在等待乃至是博弈过程中出现的经营思路不连贯带来的潜在损失,再有就是重组之后整合的成本巨大。
   当然目前的央企重组虽然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弊端,也有其不得已的阶段性的合理性存在,主要表现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界限,按照国家国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来构建相关的体系。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央企重组尤其要规避的核心问题在于:由于没有明确的导向和战略目标而导致的重组的内在动力和科学机制无法建立,重组之后的方向不清。这一点,不仅影响着重组过程的有序、有效推进,而且影响着重组之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央企重组已经进入胶着、博弈阶段。一方面国资委要求一些潜在的被整合对象“自找婆家”,另一方面国资委又有意往国新公司这个定位为国资平台的公司内“装进”必要的资产。从潜在被重组的企业角度看,一方面要面对必将“被整合”所带来的内部的战略失序,另一方面还必须尽力做一些“工作”,以避免被重组之后的被动。
   央企重组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大吃小”、“小小合并变大”、进入资产公司。这三种类型的重组,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显性或是潜在问题。
   对于“大吃小”的重组模式,资源性、垄断性企业因为其规模大,市场竞争压力小,成为最大赢家。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考虑产业匹配,更为令人担心的是,让一些原本市场化能力较强的企业失去了市场化发展的空间和内在动力,例如一些科研类的企业被重组之后,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内部的技术服务机构,失去一个科研院所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的本源性定位。
   对于“小小合并”的重组模式,重组之后出现了一个“上级集团公司”。在这种“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模式下,集团公司无论是在公司治理,还是在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运行压力,若处理不当,甚至会出现“功能扭曲”的“集团公司”。除此之外,“小小合并”,往往是“合并同类项”,也就是将原来的一些业务雷同的单位合在一起,重组之后没有内部的有效整合,带来了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窘境”。
   对于部分被重组的企业进入资产公司的模式,其效果取决于资产公司的定位及运作模式,从本质上看,仅仅是重组整合矛盾的推后。换句话讲,如果仅是把资产公司的成立运作当成是减少央企数量的“手段”,那将会是舍本逐末的效果。
   纵观目前央企重组的各种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关系难以有效平衡所致:一是央企干部人事制度与重组要求间的关系,二是产业整合与重组间的关系,三是国资管理模式创新与重组的关系。
   关于央企干部人事制度与重组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始终存在,并且客观上成为影响央企重组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重组的“核心工作”最终都落在了干部的安排上。无论是对于“大吃小”的模式,还是“小小合并”的模式,干部安排成为重组过程中考虑的重要一环,甚至是最重要的环节。
   关于产业整合与重组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应该是始终隐性地存在着,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央企的健康发展。央企应该整合,但是目前所推进的整合,基本上还是以“消灭”规模偏小的企业为主要导向,而没有真正地确立产业链有效整合的思路,也没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提供必要的土壤。具体而言,很多对于产业链可以起到主导作用的企业,却因为规模较小,而被一些产业链中没有主导功能,但现阶段规模较大的企业兼并。这样重组的结果,对于整个央企的产业竞争力提升毫无疑问是有害无益的。
   关于国资管理模式创新与重组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是个关乎长远的战略性问题。我国的国有资产既要寻求自身的不断成长与发展,又要有效发挥国资在社会经济中的独特功能定位。鉴于此,我国的国资管理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突破。而目前的重组更多的是具备了国资管理模式创新的“形”,却没有具备相应的“神”。换言之,国资的战略性方向和定位在重组中没有得到有效地明晰和彰显。
   央企重组已经起航,并且已经进入阶段性的收官之战。在此关键时刻,要立足于优化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央企重组与干部制度改革并行推进。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校正和明晰国资的发展定位、国资重组的方向。
其他文献
当亏损成为焦炭行业主基调的时候,先天不足、原料短缺等困扰其发展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    千年极寒的“传说”,似乎成为煤炭行业“冬天里的一把火”。  近日,有波兰科学家指出,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有所减弱,以致极地南下冷空气的中和作用无法发挥,欧洲可能面临前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难以幸免。巧的是,国内气象资料显示,黑龙江、青海乃至四川等地在9月末已有雪花飘
期刊
继《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两本畅销不衰的经典商业著作之后,吉姆·柯林斯的最新力作《再造卓越》,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1986年,我剛到波士顿留学,正值王安电脑公司如日中天。王安的个人身价,曾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第八。这个“名列前茅”的位置,似乎至今没有其他华人企业家能够超越。初出茅庐学做记者的时候,我不仅采访过这位老人,还去过他家做客,亲眼见识过他的谦和、儒雅、睿智,听他侃侃笑谈“
期刊
现在提大国资委这个概念,一定要摆脱部门权力之争、利益之争。    近年来,中央企业业绩突飞猛进,但关于国进民退及垄断的指责不绝于耳。指责之外、焦点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相对应的部属国企。  财政部日前下发的《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归口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让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部属国企浮出水面。据悉,这类企业数量很多,但大多数经营状况不好、规
期刊
外事管理信息采用了开放式的建设模式,为境外培训、人员政审、国际交流等工作预留了扩展空间和业务接口。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改革、简化出国审批程序无疑提到外事管理的日程上来。  “出国真难。哎,作为国有企业的员工出国更难。”这是前些年老张对于自己出国的感慨。老张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的一名外事专办员。  老张从事外事出国手续的办理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每年从他手里办理的团组有一
期刊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曾伴随共和国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如今,面对“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世纪挑战,如何更好地实现“咱们工人有力量”?    硬币的两面    当人们关注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0年全球富豪榜上,中国首富今年身价几何时,当人们津津乐道于“2010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胡锦涛和奥巴马哪个排名更前时,印象中一向追求个人主义的国外媒体,却频频把默默无闻的“中国工人”
期刊
珠海航展中,中国航空航天企业的抢眼表现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让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吃了一惊。此次航展也因此被外媒称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里程碑。    歼十换新装;  袅龙初亮相。  中国造鳌头独占;  大飞机名利双收。  银鹰起落白云间,观众试飞增看点;  人潮涌动碧空下,导弹雄姿映红妆。  “神剑”吟“大风”,誓守中国,不分空、海、陆;  “嫦娥”唱“天问”,敢向天宫,争辉日、月、星!    
期刊
央企上缴红利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国民得到实惠,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所以,上缴比例须在国企投资和公众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合理平衡。    财政部最近公布了一组数据:2010年1-10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6263.4亿元,比2009年全年利润还要多2871亿元。与此同时,从19到24到30,最近三年,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在世界财富500榜的名单中实现了完美的三连跳。  不过,高速发展的国企
期刊
从“嫦娥奔月”到“精卫填海”,中国人向来不缺乏神奇的想象。“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十一五”期间,凭借着科技创新,一个个奇幻瑰丽的想象正变为现实。而中央企业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从北京奥运会的安保措施到上海世博会的通信畅通;从和谐号实现“陆上飞行”到三峡工程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央企业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在通信、电力、航天、交通运输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
期刊
下一阶段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企业建立规范、稳健、高效的集团化财务管理体系为工作目标,以做实账本、改进绩效、提升质量、管控风险为基本任务,以夯实基础管理、管控重大事项、防范财务风险、推动管理创新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财务监督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围绕下一阶段财务监督工作总体思路,
期刊
在重新思考21世纪企业的问题上应该有所创新。作为一个企业家,你不得不思考21世纪我们怎么干,怎么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四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现代企业在21世纪必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加快,而且是各国进入同步发展时期,因此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表现出三个特征:一、变化更加频繁;二、周期性更强;三、波动性更剧烈。因此,只有能够对环境提前做出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