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技法的传统与新意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工艺相比,漆器的工艺技法十分丰富,地域风格差异明显。各地的手艺传承人,有的在坚守与还原着古老的传统,有的正积极赋予漆器时代的新意。正是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漆器工艺在当代的有序传承和多样发展。
  富足的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刺激漆器技艺不断发展,呈现出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传统的精华被传承和汲取,时代的新意被激发和注入。款彩、剔犀、雕漆、素髹等丰富的漆器技法,在各地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通过当代手艺人的坚守或创新,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
  苏州款彩的家居装饰
  款彩技艺流行于明清时期的苏州地区。清代乾隆帝酷爱漆器,常亲自对漆器制作作出具体指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当造办处“漆作”无法完成生产时就会行文给各地官府,分派地方承办御用活计,其中苏州织造承载最多。
  据苏州款彩漆器传承人林怡介绍,款彩一般用黑漆作底,将花纹轮廓内的漆地剔去,填入漆或油,其并不与漆地齐平,而是使花纹轮廓略微凸起。《髹饰录》杨明注曰:“阴刻文图,如打本之印板,而陷众色,故名。然色纯填者,不可谓之彩。各以其色命名而可也。”意为款必有彩色填入,才能称为款彩,单色不能称为彩。
  款彩技艺对漆板的要求极为讲究,木板要用瓦灰和猪血涂抹,然后髹大漆才可以用来作为刻板。上稿、刻板、上色、涂油,整个流程下来,需要的是手艺人的耐心、细心和美感。不同图案表现,要用不同的刀式和刀法,如正手刀、反手刀、挑刀、抖刀、双刀复线、走单刀等。传说中的“月牙”刀,是款彩工艺特有的工具。刻画工序之后要用漆和松节油封底,以防止灰粉松落。金箔和螺钿粉敷在画形上时需异常小心,每道工序都要清理好漆面,不能留下丝毫灰粉。
  苏州款彩的匾、额、楹、联都是传统的漆器用品,近些年来,新的设计内容也不断出现,如家居装饰、厅堂摆设等,款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逐渐兴起。林怡自2017年开始制作的《神树》系列作品,正是在装饰领域对绘画、雕塑和款彩交融所做的一次创新。《神树》的画面内容是埃及神树和鸟,漆板上,所有树叶均为浮雕,半个指甲大的叶子中间隆起,金箔贴上去后,随着光线的变化、人的移动,金箔的反光也在变化,相应减弱了金箔对室内空间光线的影响。林怡通过艺术设计与款彩技艺的结合,对古中国和古埃及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做了现代视角的诠释,“一带一路”的内涵由此被串联起来。
  新绛云雕的实用复兴
  雕漆分剔红、剔黑、剔犀、剔彩几种。“剔”实际上是指在软的物体上用硬的东西来刻,在雕漆制作过程中,用工具刻镂的时候,漆层是软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燕教授在《长北漆艺笔记》中写道:“对漆和桐油潜能的开掘,使南方六朝诞生了深雕云纹的雕漆工艺—剔犀。”剔犀,是雕黑红两色或朱、黄、黑三色漆,因雕刻的图案为云纹又称云雕。其技法定型在宋代,在元代达到一个高峰。
  一般用于剔犀的漆要调制成五种—黑色面漆、红色面漆、黑色层漆、红色层漆和底子漆。髹漆时使用马尾和牛尾,这种漆刷硬,能拉开漆液,流平性好。当红色漆刷到一定厚度时,再换黑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交替髹出厚厚的漆层,再在上面雕刻图案。云雕的图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着重体现线条的流畅宛转,强调平衡和韵律,极具中国审美特色和哲学思想。
  山西新绛是云雕技艺的重要传承地。清末民初,宫廷技艺衰落,一名外国商人带着一些破旧的云雕漆器来到山西新绛找人修理。当地的三名漆工揽下了活计,他们一边修理,一边仔细观察研究,逐渐掌握了云雕漆器的制作方法,自此开始生产简单的漆器制品。后来,新绛县从事云雕生产的人越来越多,渐成规模。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云雕技艺在新绛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坚持手工制作,所制漆器造型古朴,漆光晶莹,雕刻精细,图案鲜明。
  在当地手艺人看来,保留云雕的传统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同时,让其回归实用性,是漆器复兴的正途。新绛云雕技艺掌门人陈勤立正是由此脱颖而出,他制作的《生旦净末丑》屏风将云雕从以往的小件陈设品扩展到家居陈设领域,并打破了传统云纹图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脸谱、盔甲纹路、建筑花格等综合运用在云雕之中,呈现出传统与时代的完美交融。
  北京雕漆的精工细作
  与新绛云雕不同,北京雕漆历来服务于皇家,由皇室贵族专享,兴盛于明清两代。明代雕漆器物形体较大,图案化明显,造型端庄规矩,构图均衡平稳,刀法起伏变化凸显风骨。清代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十分喜爱雕漆制品,以宫廷为主导的漆器生产空前繁荣,所制雕漆品种繁多,大至屏风,小至盒罐,造型丰富。其漆层厚实,细节繁密,装饰纹样达到了“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由于北京雕漆专供宫廷使用,所以其制作不惜工本,要求十分严格。每件作品的制作或雕刻周期常在一年以上,大件作品甚至在两年以上。以木胎为例,木材采购后要放置三年以上自然干燥,然后进行制胎、烤胎、糊布、上灰等一系列制作流程,才能上漆。发展到现代,北京雕漆主要以剔红为主,以纯正而浓艳的朱红色雕镂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构图层次绵密,雕工精巧逼真,呈现出严谨、精致、华丽的宫廷特色。
  明古斋是北京老字号的雕漆店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创始人张增明师承“德成雕漆局”,不仅继承了“德成局”的仿明技艺,同时兼收清代雕漆特点。明古斋在花卉的制作上独具特色,其花卉、叶子肥厚,漆层在7毫米以上,雕刻富有层次,打磨透彻光润,正面和背面都不露刀痕,呈现出含苞待放或争艳绽开的逼真景象。杨之新是如今明古斋的第四代传人,为了再现正宗的明式雕漆艺术品,他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各地,搜集漆艺历史、保护、鉴赏等方面的资料,遵循、还原着古老的技艺。他的作品既有明式的圆润浑厚,也有清式的细腻华贵,凝聚着古代匠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艺理念。
  平遥推光的素髹家具
  山西俗谚云:“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推光漆器是山西平遥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其特色在于反复地髹漆和推光。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再用手反复推擦,直到漆面光滑,再进行刷漆,如此反复,先用粗水砂纸推,再用细水砂纸推,用棉布推、丝绢推、头发推、手蘸油推,一遍遍地推擦出光泽。由此制成的漆器造型古朴,漆面光洁,手感细腻,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家具与陈设等实用领域。
  山西古称晋,晋式家具的传世实物从宋到民国有完整的流传序列,由于明清两代晋商的发展和兴盛,晋式建筑从大院的外观到室内的陈设都十分讲究。晋式家具特征之一就是有建筑感,它汲取了古代建筑的意象,端庄稳重,用料大气,又具有雕塑感,气韵生动,粗犷拙朴,纹饰丰富。漆木家具选材介乎硬木和软木之间,一般为榉木、樟木、楠木、柏木、核桃木、榆木一类的树种。随着晋式家具工艺革新,从色漆工藝逐步到明晚期有了显露木纹的工艺,这种技法在平遥得到传承。
  山西平遥的许冠予是一位专攻漆木家具修复和制作的手艺人。他根据木料的特征设计制作,运用榫卯技艺,纯手工制作胎体,然后经过刮削、砂磨等反复从粗到细漫长的修整过程,最后不需挂灰等工序,直接用精制纯生漆在木胎上用手推擦。一件好的漆木家具擦漆多达三四十道,最终达到如绸缎般的质感,手感温润似玉,充分体现了山西平遥漆器三分木工、七分磨工的工艺特点。
  漆器在各地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还形成了诸多独特的工艺特色和装饰方法,如福建福州的脱胎漆器、江苏扬州的螺钿漆器、四川成都的银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的犀皮漆器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缤纷多彩的漆器艺术门类。漆器髹饰技法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些手艺人的默默努力,才精炼出中国传统工艺的大成,推动漆器工艺不断传承与发展。
  李志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
  (本文首页图片为林怡作品《神树》)
其他文献
它极尽华美,却不事张扬;它色彩热烈,却从不流俗。从新石器时代的单色素漆到战国秦汉极具个性的红黑对比,从魏晋南北朝的夹苎工艺到隋唐两朝金银平脱、嵌螺钿的创新发展,從宋元的静谧简朴到明清的皇室奢华、不惜工本,中国漆器历经数千年发展,以质地轻巧、工艺繁复、色彩亮丽、气质典雅而惊艳世界。
期刊
前人已往,今日我们因人以知其印,因印以知其人,也许还能感受到前人倾注于篆刻中的精神与血脉。  图章篆刻,前人目为雕虫小技,然小道亦有可观者。如文字之演变,秦汉至今,声音之误,形体之变,不知有几。借助印文以稽考古文字,对于学术研究助益匪浅。明清以来,从事于篆刻者,或偶一为之,或赖以为生,若非痴迷,技鲜能精。印之为物虽小,当其与贤人君子发生关联后,就更加受到世人的爱重。印以人传,所关注的不仅是其技艺高
期刊
余集擅画美人,尤其是他的《柳如是小像》更是后世公认的最佳摹本。『淡而静』的余集为何能画出柳如是『侠而烈』的神韵?无它,他是柳如是相隔百余年的知音—画的是美人,表达的却是共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理念。  清代画家余集(1738—1823年,字蓉裳,号秋室,浙江仁和人)留下来的画作极少,但他的《柳如是小像》在明清两代无数的柳如是(1618—1664年,“秦淮八艳”之一,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后嫁才子钱谦益为
期刊
中央电视台曾围绕『四相簪花』做过一期介绍古代男子簪花习俗的节目。网络上,也多有人撰文绘声绘色地讲述『四相簪花』的来龙去脉,但揭示其中历史文化内涵的则不多。笔者不揣浅陋,结合沈括所记录的『四相簪花』故事,試挖掘一下该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曾在雍正年间画过一幅《金带围图》扇面(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后来他还画过一幅《韩魏公簪金带围图》(现存于扬州博物馆)。福建宁化人许舟也
期刊
古镇是什么样?是凤凰、丽江的浮华喧闹,灯影辉煌?是坝美、碧山的沉寂安然,少人问津?抑或是偏安一隅,只等你解开历史的面纱,发现深藏的宝藏?无疑,建水属于后者。  “去建水吧,你一定喜欢。”第一次听到建水的名字,是在喧闹的丽江古城和朋友告别时,他建议我与其坐在民宿深深的庭院里躲避喧闹,不如去找一处真正安静有韵味的地方。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位于彩云之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经元、明、清三朝的
期刊
仲长统重视性命自然而轻视功名利禄的做法,给后世文人带来了深刻影响。谢灵运继承了仲长统对自然的赞美,尽力描摹静观中的山水之美;陶渊明则沿袭了仲长统对性命价值的强调,在耕作中体会返归自然的快乐。  对于生活在汉末时期的人来说,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现实政治的颠倒与虚妄,是极为普遍的生存体验。这一时期,多次的党锢之祸,击碎了理想的清流之声,也带来了许多境遇陡转的人生遭遇,人在追求建功立业之际阻力重重,流传声
期刊
传说中,三生石立于黄泉路畔,人生之三世因缘均可在石上见之。现实中,杭州下天竺法镜寺外确有一块三生石,与唐人袁郊所著的《圆观》故事相关。传说中黄泉路畔的三生石,应是基于《圆观》故事而来。  李源圆观两世谊  《圆观》出自唐人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今见存于《太平广记》卷三八七《悟前生一》。袁郊,字之仪,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人,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曾任祠部郎中、虢州刺史。  小说《圆
期刊
一一位老人,一支画笔,三年时间,几赴边关,行程万里,足迹遍布长城内外。他不仅完成了长城沿线实地写生,还创作出二百米长卷,全景展现了万里长城的壮丽景色,堪称惊世壮举。这位老人就是李墨祖,一位执着于长城画的百岁艺术家。  回首半生岁月,当胸万里江山。  人生磐礴似层峦,起伏高低回转。  莫道命运多舛,天公不负登攀。  历深揭浅水云间,画得风光一片。  —高汉《西江月》  这首《西江月》是北京电影制片厂
期刊
晚明江南奢靡世风的盛行对江南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上突出表现为主情崇俗创作观的确立。  在古代社会里,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风格特征与士人日常言行中形成的风气密切相关。换言之,士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喜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诗词、小说及戏曲的创作中。聚焦晚明江南地区,在经过明代前中期近两百年的经济发展后,士人积累了一定量的财富,渐渐滋生了奢靡浮华的风气。当这种风气发展到一定
期刊
篆刻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气韵流动,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情趣。  篆刻是最富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尽管在当代社会中,其作为印章的凭信、防伪功能已丧失,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无论是北京奥运的会徽,还是比亚迪“秦”“汉”等车标的设计,都可一窥篆刻艺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篆刻艺术脱胎于中国古代的鉨印。从存世最古老的鉨印来看,商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