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N的A”进入句子作主语、宾语要求动词是非自主动词。大量的非自主动词既能作“N的A”的谓语,也能作“N的A”的述语。而一些非自主心理动词只能作“N的A”的述语,构成述宾结构,一些非自主能愿动词只能作“N的A”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
关键词:“N的A”短语 非自主动词 述语
“N的A”是指“名词+的+形容词”这样的短语,如“母亲的伟大”,它与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容词+的+名词”短语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试图从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着手,对“N的A”这类短语对句中动词选择的特点,进行一些探讨。
“N的A”短语一般被认为是偏正式的定中短语、名词式的黏着短语。它在形式上具有显性的偏正关系,而在意义上是隐性的陈述关系。这种形式与意义的矛盾统一,使“N的A”在进入较大一级语法单位——句子时,只能作主语和宾语。由于“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形态,汉语是名词对动词来说也许可以看作是一种松散的外部形态。动词是句子的组织核心,而句法格局面貌却是由名词这种外部形态来确定的”[1],因此特殊性的名词性短语“N的A”作主语、宾语时对“组织核心”的动词选择将有独特的规律。
—
(一)“N的A”作主语、宾语对动词的选择出现了大体一致的情况
“N的A”是“主谓短语的事物化”,它作主语或宾语,既不表示人,也不表示具体的事物或事件,而是表示已经存在的属性,即表示一种抽象的事物。因为“N的A”是种特殊的偏正短语,它的整体功能是名词性的,而核心成分是形容词,所以对和它组合的动词提出特殊的选择要求,即一般不与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搭配。
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观察,我们发现能与“N的A”搭配的动词绝大多数是非自主动词或非自主动词短语。因为“N的A”表示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性,整个语义上没有生命的客体。严格地说,它本身不可能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可能是具体动作行为的支配或关涉的对象。因此,它只能经常与表示动作变化或属性的动词搭配。而非自主动词的语义是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不受施事者或主体的左右”。“只有非施事名词联系的动词只能是非自主动词”,“只与含[-动物]义名词联系的动词是非自主动词”[2]。非自主动词短语与非自主动词在语法上基本一致。由于“N的A”的特殊性质及非自主动词和短语的语法、语义的特殊性,因此“N的A”无论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大都选择非自主动词来组合。
(二)语言事实
大量的非自主动词既能作“N的A”的谓语,也能作“N的A”的述语。如表示判断、同一、归属等关系的词:
是 等于 像 如 属于 包括 符合 犹如
(1)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2)人生的艰辛包括了生存的残酷。
表示获取得到的动作行为的词:
获得 赢得 取得 找到 要到 占到 得到
(3)母亲的高尚赢得了我们的尊重。
(4)我战胜了我的苦恼和烦闷,愤慨,一种新的力量使我获得了心灵的恬静。(幽云浩瀚《故乡》)
表示促成,它致使兼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性状的非自主动词。如:
使 令 教 致使
(5)风景的优美令我暂时忘记烦恼。
(6)狂风暴雨使自然的温柔失去了。
表示事物事件的存在、状态的词。如:
有 在 存在 具有
(7)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梁衡《晋祠》)
(8)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
表示事物事件的呈现或消失的词。如:
出现 呈现 表示 表达 暗示 反映 消失 消散 消逝
(9)在他身上,男子汉的英勇消失了。
(10)而它确依旧处之泰然,仍用沉默——森林的语言,来表示它内心的豁达。
表示事物增加或减少的词。如:
增加 多余 减少 缩小 缺少
(11)母亲的冷静与沉稳大大减少了。
(12)有人感到秋虫的鸣响送来的暮色的苍凉,有人感到黄鹂的歌唱增添了春天的快乐。(黄药眠《祖国山川颂》)
以上诸类动词大多既可以与“N的A”作主语搭配,又能与它作宾语时搭配。
二
(一)非自主动词中的一些非自主心理动词只能作“N的A”的述语,构成述宾结构。如表示经验过程的行为心理动词,在心理活动中属于思想、感觉和表现方面的非自主动词。如:
知道 感到 感觉 忘记 认得 意料 想象 认为 感受 记得
(13)人间的眼前近景,使我忘记了——天宇的寥廓啊!(黄药眠《祖国山川颂》)
表示情意作用的状态心理动词,在心理活动中属于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动词。如:
爱 恨 理解 佩服 感谢 感激 崇拜 疼爱 同情 爱惜 尊敬
(14)我永远感激友人的真诚、高尚。
这些非自主心理动词要求施事名词大多是有生命的人,因而表示事物性的“N的A”不能由这些词充当谓语而出现在主语位置上,而只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
(二)一般的非自主能愿动词只能作“N的A”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因为“能愿动词是只能后加谓词性成分的非自主动词”,而“N的A”是名词性成分,所以它一般不可能出现在能愿动词后的位置作句子的宾语,只有可能出现在能愿动词前面作句子的主语。这些能愿动词的内部具体分几类。如表示许可的动词:
准 许 许可 准许 容许 允许
(15)问题的不顺利允许你用新方法来解决。
表示估计的动词,如:
配 值得 便于 适于 有助于
(16)小王的粗心大意难于做细致的工作。
表示愿望的动词,如:
愿 乐意 乐得 希望 好意思
(17)思想的懈怠懒得用语言来描述。
表示可能的动词,如:
会 能 可以 得以 容易 来得及
(18)小赵的傲慢免不了碰钉子。
表示必要的动词,如:
应 该 应当 必得 犯不着
(19)小王的古怪犯不着理他。
这些非自主能愿动词因其语法、语义特征,允许名词性的表事物的“N的A”作它们的主语。
总之,“N的A”短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进入句子选择非自主动词的特殊性。它的存在使现代汉语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有审美价值。
注 释:
[1]邢福义.汉语语法研究之走向成熟[J].汉语学习,1995,(1).
[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刘翠英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271100)
关键词:“N的A”短语 非自主动词 述语
“N的A”是指“名词+的+形容词”这样的短语,如“母亲的伟大”,它与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容词+的+名词”短语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试图从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着手,对“N的A”这类短语对句中动词选择的特点,进行一些探讨。
“N的A”短语一般被认为是偏正式的定中短语、名词式的黏着短语。它在形式上具有显性的偏正关系,而在意义上是隐性的陈述关系。这种形式与意义的矛盾统一,使“N的A”在进入较大一级语法单位——句子时,只能作主语和宾语。由于“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形态,汉语是名词对动词来说也许可以看作是一种松散的外部形态。动词是句子的组织核心,而句法格局面貌却是由名词这种外部形态来确定的”[1],因此特殊性的名词性短语“N的A”作主语、宾语时对“组织核心”的动词选择将有独特的规律。
—
(一)“N的A”作主语、宾语对动词的选择出现了大体一致的情况
“N的A”是“主谓短语的事物化”,它作主语或宾语,既不表示人,也不表示具体的事物或事件,而是表示已经存在的属性,即表示一种抽象的事物。因为“N的A”是种特殊的偏正短语,它的整体功能是名词性的,而核心成分是形容词,所以对和它组合的动词提出特殊的选择要求,即一般不与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搭配。
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观察,我们发现能与“N的A”搭配的动词绝大多数是非自主动词或非自主动词短语。因为“N的A”表示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性,整个语义上没有生命的客体。严格地说,它本身不可能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可能是具体动作行为的支配或关涉的对象。因此,它只能经常与表示动作变化或属性的动词搭配。而非自主动词的语义是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不受施事者或主体的左右”。“只有非施事名词联系的动词只能是非自主动词”,“只与含[-动物]义名词联系的动词是非自主动词”[2]。非自主动词短语与非自主动词在语法上基本一致。由于“N的A”的特殊性质及非自主动词和短语的语法、语义的特殊性,因此“N的A”无论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大都选择非自主动词来组合。
(二)语言事实
大量的非自主动词既能作“N的A”的谓语,也能作“N的A”的述语。如表示判断、同一、归属等关系的词:
是 等于 像 如 属于 包括 符合 犹如
(1)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2)人生的艰辛包括了生存的残酷。
表示获取得到的动作行为的词:
获得 赢得 取得 找到 要到 占到 得到
(3)母亲的高尚赢得了我们的尊重。
(4)我战胜了我的苦恼和烦闷,愤慨,一种新的力量使我获得了心灵的恬静。(幽云浩瀚《故乡》)
表示促成,它致使兼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性状的非自主动词。如:
使 令 教 致使
(5)风景的优美令我暂时忘记烦恼。
(6)狂风暴雨使自然的温柔失去了。
表示事物事件的存在、状态的词。如:
有 在 存在 具有
(7)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梁衡《晋祠》)
(8)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
表示事物事件的呈现或消失的词。如:
出现 呈现 表示 表达 暗示 反映 消失 消散 消逝
(9)在他身上,男子汉的英勇消失了。
(10)而它确依旧处之泰然,仍用沉默——森林的语言,来表示它内心的豁达。
表示事物增加或减少的词。如:
增加 多余 减少 缩小 缺少
(11)母亲的冷静与沉稳大大减少了。
(12)有人感到秋虫的鸣响送来的暮色的苍凉,有人感到黄鹂的歌唱增添了春天的快乐。(黄药眠《祖国山川颂》)
以上诸类动词大多既可以与“N的A”作主语搭配,又能与它作宾语时搭配。
二
(一)非自主动词中的一些非自主心理动词只能作“N的A”的述语,构成述宾结构。如表示经验过程的行为心理动词,在心理活动中属于思想、感觉和表现方面的非自主动词。如:
知道 感到 感觉 忘记 认得 意料 想象 认为 感受 记得
(13)人间的眼前近景,使我忘记了——天宇的寥廓啊!(黄药眠《祖国山川颂》)
表示情意作用的状态心理动词,在心理活动中属于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动词。如:
爱 恨 理解 佩服 感谢 感激 崇拜 疼爱 同情 爱惜 尊敬
(14)我永远感激友人的真诚、高尚。
这些非自主心理动词要求施事名词大多是有生命的人,因而表示事物性的“N的A”不能由这些词充当谓语而出现在主语位置上,而只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
(二)一般的非自主能愿动词只能作“N的A”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因为“能愿动词是只能后加谓词性成分的非自主动词”,而“N的A”是名词性成分,所以它一般不可能出现在能愿动词后的位置作句子的宾语,只有可能出现在能愿动词前面作句子的主语。这些能愿动词的内部具体分几类。如表示许可的动词:
准 许 许可 准许 容许 允许
(15)问题的不顺利允许你用新方法来解决。
表示估计的动词,如:
配 值得 便于 适于 有助于
(16)小王的粗心大意难于做细致的工作。
表示愿望的动词,如:
愿 乐意 乐得 希望 好意思
(17)思想的懈怠懒得用语言来描述。
表示可能的动词,如:
会 能 可以 得以 容易 来得及
(18)小赵的傲慢免不了碰钉子。
表示必要的动词,如:
应 该 应当 必得 犯不着
(19)小王的古怪犯不着理他。
这些非自主能愿动词因其语法、语义特征,允许名词性的表事物的“N的A”作它们的主语。
总之,“N的A”短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进入句子选择非自主动词的特殊性。它的存在使现代汉语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有审美价值。
注 释:
[1]邢福义.汉语语法研究之走向成熟[J].汉语学习,1995,(1).
[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刘翠英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2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