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jul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为基本前提,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最终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这是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审美渴望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渴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此,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能力
  要想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美感的渴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说把音乐教室布置的富有新意,乐器的摆放很有创意,背景音乐的播放很舒缓。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教师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其对美的渴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艺术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对音乐的敏锐审美感受能力,是音乐教育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欣赏《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这首歌的大致情况,这首歌是钟立民先生在福建时,想借当时的机会寻找灵感,写几首反映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晚上,钟立民和几位同事来到鼓浪屿散步,当时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听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骤增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共鸣,给了他音乐的灵感,从而写成了这首《鼓浪屿之波》。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鼓浪屿与大海的景色,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一下对音乐的理解与体会。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由、积极、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直觉,主动地感受音乐,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有选择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再造想象,从而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例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描绘的画面: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吃力地拉纤的形象。这种想象都是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听觉基础之上的,能够通过内心听觉获得感觉的欣赏,也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心听觉,还原良好的音乐,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四、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那么,中学音乐教育如何实现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有两点:
  ⒈ 启发、培养审美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这种高级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取“趣”、“景”、“人”、“乐”四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很值得借鉴。
  ⒉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创造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地运用知识的好坏并不重要,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是学生对创造性表现的方向的把握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味,已经并且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理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作为—名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在音乐教学法中真正体现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帮助学生运用音乐来妆点人生,在音乐中体验美好,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 ,2010
  [3]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由于信息闭塞平时接触的知识面比较狭小等原因,农村小学生在上数学课时思维比较单一,想象力不够丰富,总喜欢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创新意识。普遍存在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的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进行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学习。  一、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低年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那么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并且通常用到的方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在心理上意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或者说词汇是语言的生命。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糊,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而且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学习方法应该多样,新课程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  【关键词】设计 符合 实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份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期刊
在兵法上,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取,不争、不取,正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教学亦然,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详略、缓急,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智者见智,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简单概括了如下几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
期刊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孜孜不倦地为之去探索。要想真正上好历史课,做到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几点粗浅见解。  一、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机会以激趣  在历史教学中,每堂课开始的5
期刊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课堂提问已成为推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尝试、寻求课堂有效提问的途径、实施有效提问的注意点等,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贯穿数学课堂的始终,课堂提问运用得当,能
期刊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进行初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学好地理课呢?笔者根据自己教学的点滴经验浅谈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  笔者以为,过去经验丰富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地理教师,不能全凭经验教学,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期刊
地理教学要密切联系乡土实际。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只要我们留心找乡情,精心创设乡景,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知识情感价值 “三情”交融,浑然一体,就会使地理课堂更加精彩。将乡土地理融入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学习兴趣。  一、立足《课程标准》,教活“旅游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基本
期刊
在学习“宇宙航行”这一节内容中的卫星运动规律时,学生普遍感觉到这部分内容较难理解,做题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错误。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对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轨道的特定性理解不深  要使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稳定的运行,其轨道平面必须经过地球的中心。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此规律不太理解。因此他们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将此规律记下来。若命题者针对这一问题从另一角度命题时,学生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因此
期刊
【摘要】物理学史可以提供丰富的物理科学发展的史料,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渗透以下几种方法:观察、实验、类比、假说、模型。  【关键词】物理学史科研方法 渗透  从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物理学研究内容的变化,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变化着,并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