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为基本前提,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最终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这是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审美渴望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渴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此,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能力
要想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美感的渴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说把音乐教室布置的富有新意,乐器的摆放很有创意,背景音乐的播放很舒缓。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教师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其对美的渴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艺术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对音乐的敏锐审美感受能力,是音乐教育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欣赏《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这首歌的大致情况,这首歌是钟立民先生在福建时,想借当时的机会寻找灵感,写几首反映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晚上,钟立民和几位同事来到鼓浪屿散步,当时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听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骤增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共鸣,给了他音乐的灵感,从而写成了这首《鼓浪屿之波》。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鼓浪屿与大海的景色,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一下对音乐的理解与体会。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由、积极、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直觉,主动地感受音乐,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有选择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再造想象,从而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例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描绘的画面: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吃力地拉纤的形象。这种想象都是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听觉基础之上的,能够通过内心听觉获得感觉的欣赏,也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心听觉,还原良好的音乐,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四、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那么,中学音乐教育如何实现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有两点:
⒈ 启发、培养审美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这种高级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取“趣”、“景”、“人”、“乐”四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很值得借鉴。
⒉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创造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地运用知识的好坏并不重要,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是学生对创造性表现的方向的把握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味,已经并且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理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作为—名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在音乐教学法中真正体现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帮助学生运用音乐来妆点人生,在音乐中体验美好,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 ,2010
[3]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渴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此,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能力
要想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美感的渴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说把音乐教室布置的富有新意,乐器的摆放很有创意,背景音乐的播放很舒缓。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教师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其对美的渴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艺术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对音乐的敏锐审美感受能力,是音乐教育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欣赏《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这首歌的大致情况,这首歌是钟立民先生在福建时,想借当时的机会寻找灵感,写几首反映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晚上,钟立民和几位同事来到鼓浪屿散步,当时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听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骤增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共鸣,给了他音乐的灵感,从而写成了这首《鼓浪屿之波》。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鼓浪屿与大海的景色,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一下对音乐的理解与体会。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由、积极、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直觉,主动地感受音乐,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有选择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再造想象,从而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例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描绘的画面: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吃力地拉纤的形象。这种想象都是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听觉基础之上的,能够通过内心听觉获得感觉的欣赏,也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心听觉,还原良好的音乐,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四、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那么,中学音乐教育如何实现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有两点:
⒈ 启发、培养审美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这种高级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取“趣”、“景”、“人”、“乐”四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很值得借鉴。
⒉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创造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地运用知识的好坏并不重要,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是学生对创造性表现的方向的把握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味,已经并且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理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作为—名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在音乐教学法中真正体现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帮助学生运用音乐来妆点人生,在音乐中体验美好,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 ,2010
[3]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