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概括了电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将两者扬长避短、充分融合,使之发挥更强大、更积极、更鲜明的传播效果的问题,为电视新闻改革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时政新闻 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改革
前言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公开、客观、健康的社会话语环境,而这样一个话语环境的建立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共同的不懈努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媒体(尤其是其中强势的电视媒体)应当如何定位、如何使担负信息传播和思想引导重任的“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有效融合,是时下电视新闻改革中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时政新闻:“阳春白雪”曲高却难免和寡
时政新闻之时政,即为时事政治的缩写。时政新闻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有关国家、政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国内民主政治生活以及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报道。从国内一个省、市、地区角度讲,本区域内改革开放的总体进程、体制变革、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问题等方面的报道,都可称之为本地区的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是一个国家、政党、团体乃至一个地方党委、政府或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发布方针政策的载体之一,关系到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对一个地方或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时政新闻是上层建筑,一直以来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只有认真重视时政新闻报道,媒体才能产生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保持其主流地位。如果一个电视台没有时政新闻,只有耸人听闻的娱乐新闻、花边新闻,则这个媒体品位底下,一定不会成为主流媒体,其发布的信息也不会具有权威性。
时政新闻影响巨大,报道起来必须准确无误。作为从业人员,应该随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纪律意识,切记我们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处理时政新闻时,稍有失误,都是政治上的失误。时政新闻失实,如同媒体在向全社会造谣,负面影响极大。因此,要在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西风乱阵脚,站稳立场,统一思想,不能跑调,更不能唱反调。
时政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权威性,又常常使之囿于形式上的程式化、内容上的概念化,在报道实践中,不少媒体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经常“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使时政新闻与老百姓之间不可避免地拉开了距离,从而影响了普通受众对时政新闻的观感和接受度。老百姓都知道时政新闻的重要性,但又较少有人爱看时政新闻,恰如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却不能为大多数普通人真正欣赏和接受,这不能不说是时政新闻的一大缺憾。
民生新闻:“下里巴人”亲民却难登大雅
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诉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如果说时政新闻代表一种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形象,那么民生新闻就是直接体现芸芸大众通俗新闻观的“下里巴人”。
当2002年“南京零距离”在南京异军突起后,其节目样式和节目理念被迅速在全国“克隆”开来。在民生新闻这一理念指导下,各省、区、市电视台都在开办新的新闻节目,或整合调整原有新闻栏目。以“南京零距离”“第七日”为模板,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电视台纷纷落地开花。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海南台的“直播海南”、吉林台的“守望都市”、云南台的“都市条形码”、山东台的“民生直通车”、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栏目的出现延伸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各自张扬了个性魅力和地域、文化特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奇迹。然而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也让人们不得不在为其“亲民性”欢呼的同时,看到其难登大雅之堂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
1、民生新闻极力回归通俗却又在背离新闻特性。纵观众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大量新闻价值很低的报道充斥其中。有些民生新闻低估了受众的“消化能力”,取材尽量“软”,使新闻丧失了本来意义。其次,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反映得不够充分,或者因为电视民生新闻采编者的“日常生活”与“世俗化”的新闻理念而有意“抓小放大”,或者说过滤掉了其中的严肃主题和内涵。再则,电视民生新闻盛行“新闻娱乐化”,常常在新闻中看见“现场秀”式的表演。这些作法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又对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这不但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
2、民生新闻极端的时效追求,致使新闻报道浮于表面,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民生新闻主要内容是日常小事,既然是小事,受众有何必要“第一时间”知道?关键是应该在寻常小事中挖出不寻常的意义。抢一时之先,吐一时之快,无暇或无力作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只是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这不符合新闻时效性的内在要求。
3、民生新闻内容的庸俗化倾向,使其在一些人眼中降格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琐碎见闻”。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偏爱负面新闻,偏爱其带来的“正面利益”,而不理会其造成的“负面效应”。为迎合猎奇心理,强调反常、奇异或骇人听闻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不真实、被扭曲的世界,这就丧失了新闻思想引导的传播意义。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只能泾渭分明?
从目前的播出现状看,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通常分开设置栏目,各自为政。往往时政新闻居于主流地位,占据各电视台一套的黄金时段,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而民生新闻则相对处于边缘地带,一般上不了一套节目,具有浓郁的百姓色彩。如此这般,从报道内容到目标受众都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从播报风格、叙述方式到编排播出等都泾渭分明。这显然是媒体主导意识的结果,媒体从传统格局和自身定势出发,而不是以受众需求为立足点,尚未树立起科学明晰的受众至上的现代传播观念。
首先,这种人为的分割局面导致新闻宣传中信息泛滥和信息饥渴两种对立现象的并生,使得“喉舌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传播现实中遭遇尴尬。一边是“硬”式的时政新闻——庄重且冷漠的播报表述,宏大叙事与刻板说教,主要是拍给领导看的新闻,对上负责,让上面满意,好比“阳春白雪”;另一边是“软”性的民生新闻——故事化与娱乐化的草根话语,亲切平和的说话讲述,负面报道居多,事故纠纷天灾人祸天天有,主要是拍给百姓看的,对下负责,让群众满意,好比“下里巴人”,难免让人觉得琐碎、庸俗,难登大雅之堂。“同是一个台做出的新闻,可怎么看了时政新闻又看民生新闻,感觉截然不同。
其次,这种人为的分割局面导致新闻整体传播效果的严重弱化,不利于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双向互动,有碍于新闻信息的实效传播。有些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节目都各自培养起了相对固定的收视群,然而有趣的是,“分属”时政新闻的观众总抱怨节目中反映老百姓的事太少,而“分属”民生新闻的观众又疑惑对时政大事怎么不作报道。由是观之,两种新闻样式本身所传播的内容其实是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的,而这也已经被近年来的一些受众需求调查所证明。但在陈旧、想当然的思维惯性下,“国计”与“民生”失去了交汇点,彼此互不对话,媒体的公共属性和公众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新闻的党性同人民性两者是统一的,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工作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囿于传统新闻理念和惯性思维,新闻从业者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即在传播实践中难以达到使双方都满意的理想境界,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只能各为其主,分别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可事实上,媒体对受众需求、传播效果明显缺乏自觉,缺乏转变观念与工作方式的决心和勇气。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和声的前奏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促进“阳春白雪”的时政新闻与“下里巴人”的民生新闻真正的融合,使之发挥更强大、更积极、更鲜明的传播效果呢?这也是电视新闻改革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做出尝试:
1、时政新闻的民生诉求——是在时政新闻中找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借鉴民生新闻的表现手法,柔化时政新闻,使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新闻具有鲜明的贴近性,令人备感亲切,提高时政新闻的传通率。这是通过强化可视性而变革时政新闻的一种实效叙述策略。
2、民生新闻的非庸俗化——将民生新闻关注老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的着力点,扩大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把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用民生视角表现出来,克服其原有的庸俗化弱点。
3、时政、民生新闻的合流——打破传统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栏目分设的藩篱,追求“时政”与“民生”的对接,让“国计”与“民生”共同进入受众视野;这体现出一种融通性传受的节目编辑理念。
4、时政、民生新闻的公共属性——以所谓“公共新闻”的理念整合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把国家的声音和民间的声音整合为一种公共的声音,发挥媒介沟通上下、促进公共问题解决的中介作用,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和效益价值;这是新闻传播从信息属性向公共属性的一种转化。
以上四个层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相互递进,形成一种彼此交融、多元共存的和谐传播态势。
结语
从时政新闻的兴盛,到民生新闻的崛起,再到未来公共新闻的发展趋势,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具有内在的复杂性,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电视新闻发展之路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使媒体的传播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强大、更积极、更鲜明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电视时政新闻之我见 [谢修强] 《中国石化新闻界》2006年第5期
②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杨玉华] 《声屏世界》2004年第8期
③公共新闻: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革命[潘知常 邓天颖 彭海涛]“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2004.11.30
④民生新闻:兴起与兴盛 [李洋]《理论探索》2005年第5期
⑤从民生新闻崛起看时政新闻改进 [何志强 周荔华 杨良雄]《新闻前哨》2006年第7期
⑥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 [陆文喜] 《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
【关键词】时政新闻 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改革
前言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公开、客观、健康的社会话语环境,而这样一个话语环境的建立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共同的不懈努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媒体(尤其是其中强势的电视媒体)应当如何定位、如何使担负信息传播和思想引导重任的“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有效融合,是时下电视新闻改革中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时政新闻:“阳春白雪”曲高却难免和寡
时政新闻之时政,即为时事政治的缩写。时政新闻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有关国家、政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国内民主政治生活以及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报道。从国内一个省、市、地区角度讲,本区域内改革开放的总体进程、体制变革、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问题等方面的报道,都可称之为本地区的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是一个国家、政党、团体乃至一个地方党委、政府或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发布方针政策的载体之一,关系到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对一个地方或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时政新闻是上层建筑,一直以来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只有认真重视时政新闻报道,媒体才能产生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保持其主流地位。如果一个电视台没有时政新闻,只有耸人听闻的娱乐新闻、花边新闻,则这个媒体品位底下,一定不会成为主流媒体,其发布的信息也不会具有权威性。
时政新闻影响巨大,报道起来必须准确无误。作为从业人员,应该随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纪律意识,切记我们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处理时政新闻时,稍有失误,都是政治上的失误。时政新闻失实,如同媒体在向全社会造谣,负面影响极大。因此,要在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西风乱阵脚,站稳立场,统一思想,不能跑调,更不能唱反调。
时政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权威性,又常常使之囿于形式上的程式化、内容上的概念化,在报道实践中,不少媒体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经常“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使时政新闻与老百姓之间不可避免地拉开了距离,从而影响了普通受众对时政新闻的观感和接受度。老百姓都知道时政新闻的重要性,但又较少有人爱看时政新闻,恰如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却不能为大多数普通人真正欣赏和接受,这不能不说是时政新闻的一大缺憾。
民生新闻:“下里巴人”亲民却难登大雅
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诉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如果说时政新闻代表一种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形象,那么民生新闻就是直接体现芸芸大众通俗新闻观的“下里巴人”。
当2002年“南京零距离”在南京异军突起后,其节目样式和节目理念被迅速在全国“克隆”开来。在民生新闻这一理念指导下,各省、区、市电视台都在开办新的新闻节目,或整合调整原有新闻栏目。以“南京零距离”“第七日”为模板,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电视台纷纷落地开花。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海南台的“直播海南”、吉林台的“守望都市”、云南台的“都市条形码”、山东台的“民生直通车”、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栏目的出现延伸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各自张扬了个性魅力和地域、文化特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奇迹。然而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也让人们不得不在为其“亲民性”欢呼的同时,看到其难登大雅之堂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
1、民生新闻极力回归通俗却又在背离新闻特性。纵观众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大量新闻价值很低的报道充斥其中。有些民生新闻低估了受众的“消化能力”,取材尽量“软”,使新闻丧失了本来意义。其次,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反映得不够充分,或者因为电视民生新闻采编者的“日常生活”与“世俗化”的新闻理念而有意“抓小放大”,或者说过滤掉了其中的严肃主题和内涵。再则,电视民生新闻盛行“新闻娱乐化”,常常在新闻中看见“现场秀”式的表演。这些作法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又对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这不但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
2、民生新闻极端的时效追求,致使新闻报道浮于表面,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民生新闻主要内容是日常小事,既然是小事,受众有何必要“第一时间”知道?关键是应该在寻常小事中挖出不寻常的意义。抢一时之先,吐一时之快,无暇或无力作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只是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这不符合新闻时效性的内在要求。
3、民生新闻内容的庸俗化倾向,使其在一些人眼中降格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琐碎见闻”。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偏爱负面新闻,偏爱其带来的“正面利益”,而不理会其造成的“负面效应”。为迎合猎奇心理,强调反常、奇异或骇人听闻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不真实、被扭曲的世界,这就丧失了新闻思想引导的传播意义。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只能泾渭分明?
从目前的播出现状看,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通常分开设置栏目,各自为政。往往时政新闻居于主流地位,占据各电视台一套的黄金时段,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而民生新闻则相对处于边缘地带,一般上不了一套节目,具有浓郁的百姓色彩。如此这般,从报道内容到目标受众都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从播报风格、叙述方式到编排播出等都泾渭分明。这显然是媒体主导意识的结果,媒体从传统格局和自身定势出发,而不是以受众需求为立足点,尚未树立起科学明晰的受众至上的现代传播观念。
首先,这种人为的分割局面导致新闻宣传中信息泛滥和信息饥渴两种对立现象的并生,使得“喉舌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传播现实中遭遇尴尬。一边是“硬”式的时政新闻——庄重且冷漠的播报表述,宏大叙事与刻板说教,主要是拍给领导看的新闻,对上负责,让上面满意,好比“阳春白雪”;另一边是“软”性的民生新闻——故事化与娱乐化的草根话语,亲切平和的说话讲述,负面报道居多,事故纠纷天灾人祸天天有,主要是拍给百姓看的,对下负责,让群众满意,好比“下里巴人”,难免让人觉得琐碎、庸俗,难登大雅之堂。“同是一个台做出的新闻,可怎么看了时政新闻又看民生新闻,感觉截然不同。
其次,这种人为的分割局面导致新闻整体传播效果的严重弱化,不利于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双向互动,有碍于新闻信息的实效传播。有些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节目都各自培养起了相对固定的收视群,然而有趣的是,“分属”时政新闻的观众总抱怨节目中反映老百姓的事太少,而“分属”民生新闻的观众又疑惑对时政大事怎么不作报道。由是观之,两种新闻样式本身所传播的内容其实是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的,而这也已经被近年来的一些受众需求调查所证明。但在陈旧、想当然的思维惯性下,“国计”与“民生”失去了交汇点,彼此互不对话,媒体的公共属性和公众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新闻的党性同人民性两者是统一的,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工作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囿于传统新闻理念和惯性思维,新闻从业者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即在传播实践中难以达到使双方都满意的理想境界,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只能各为其主,分别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可事实上,媒体对受众需求、传播效果明显缺乏自觉,缺乏转变观念与工作方式的决心和勇气。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和声的前奏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促进“阳春白雪”的时政新闻与“下里巴人”的民生新闻真正的融合,使之发挥更强大、更积极、更鲜明的传播效果呢?这也是电视新闻改革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做出尝试:
1、时政新闻的民生诉求——是在时政新闻中找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借鉴民生新闻的表现手法,柔化时政新闻,使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新闻具有鲜明的贴近性,令人备感亲切,提高时政新闻的传通率。这是通过强化可视性而变革时政新闻的一种实效叙述策略。
2、民生新闻的非庸俗化——将民生新闻关注老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的着力点,扩大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把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用民生视角表现出来,克服其原有的庸俗化弱点。
3、时政、民生新闻的合流——打破传统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栏目分设的藩篱,追求“时政”与“民生”的对接,让“国计”与“民生”共同进入受众视野;这体现出一种融通性传受的节目编辑理念。
4、时政、民生新闻的公共属性——以所谓“公共新闻”的理念整合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把国家的声音和民间的声音整合为一种公共的声音,发挥媒介沟通上下、促进公共问题解决的中介作用,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和效益价值;这是新闻传播从信息属性向公共属性的一种转化。
以上四个层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相互递进,形成一种彼此交融、多元共存的和谐传播态势。
结语
从时政新闻的兴盛,到民生新闻的崛起,再到未来公共新闻的发展趋势,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具有内在的复杂性,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电视新闻发展之路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使媒体的传播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强大、更积极、更鲜明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电视时政新闻之我见 [谢修强] 《中国石化新闻界》2006年第5期
②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杨玉华] 《声屏世界》2004年第8期
③公共新闻: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革命[潘知常 邓天颖 彭海涛]“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2004.11.30
④民生新闻:兴起与兴盛 [李洋]《理论探索》2005年第5期
⑤从民生新闻崛起看时政新闻改进 [何志强 周荔华 杨良雄]《新闻前哨》2006年第7期
⑥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 [陆文喜] 《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