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培养视角下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sc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运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家庭教养方式测评》,对北京市两所公立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独生子女的家长就独立性培养视角下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程度;(2)父母亲在放手程度和管理程度上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3)小学一年级独生男女孩在鼓励程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小学六年级独生男女孩则在自由程度、放手程度和责任程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4)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独生子女在放手程度和责任程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养方式 独立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自人口控制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迅速替代传统的多子女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结构的主流。在急剧快速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独生子女群体的成长与教育问题成为教育学以及心理学学者的关注焦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赵忠心教授认为,独生子女最易受到家长的溺爱,而家长对自己独生孩子的生活照料也容易出现照顾过度的倾向,这些都极容易造成儿童过度依赖的问题,并同时引发儿童个性发展的其它问题。
  独立性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的独立主要体现在其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发展,其独立性的缺失大多直接体现为过度依赖,这将影响其自尊自信的发展、自我生活独立能力的提升,乃至影响其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遗传的基础上,但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很大,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独立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鲍姆瑞德(Baumrind,1967)通过观察每个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根据所得数据结果对儿童在社交能力、自立、成就、情绪化和自我控制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价,他通过与孩子父母访谈和观察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的交往活动,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归纳为溺爱型、专制型和威信型三种,并惊人地发现了父母教养方式同儿童形成的个性特征之间的某种较为普遍的对应关系。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认识到了另外一种教养方式——未参与型(Maccoby & Martin, 1983),并将其整合进鲍姆恩原来的养育方式理论中 。在这些研究中,就影响儿童独立性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因素来看,威信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子女的认知、自立以及社会能力发展最好,与之相反,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则明显地表现出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的问题,这些家长多因溺爱而放纵,由此助长了孩子不加规训的心性,或因溺爱而过度保护,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与独立的机会。
  毫无疑问,在这些研究视野中,家庭教养方式作为重要影响因素都受到了关注。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其中绝大多数是相关性研究,牵涉到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如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独生子女而言,家庭教养对其认知、行为、情感发展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情况。笔者阅读这些文献发现,虽然其中实证性研究偏多,但大多数聚焦的是综合性的家庭教养方式,且总的来看对于小学阶段独生子女所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偏少。
  考虑到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独立性发展与培养的问题较为突出和受关注,以及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面临的重要的“幼小衔接”挑战以及在包括基本生活习惯的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与品德的形成在内的重要发展处于一生当中的关键期之一 ,本研究企图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儿童独立性发展的视角出发考察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为家庭培养孩子良好的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提供建议。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有:独立性发展视角下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如何;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家庭的男孩和女孩所受到的家庭教养方式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独生子女所受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崇文区某示范校甲一年级6个班学生的家长以及崇文区另一示范校乙六年级4个班独生子女学生的家长作为被试。
  2.研究工具:本研究的研究工具采用北师大心理学院编制的《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该量表的内容针对的是综合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根据本研究的出发点,我们从儿童独立性培养的视角出发选取了该量表相应的七个维度来研究该视角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每个维度下设计的题目均是4道,共计28道。
  
  三、研究结果
  
  (一)独立性培养视角下,北京两所小学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由于本研究所用量表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从-2到2的五级),因此取中值0为参考值。从表1可以看出,各维度平均水平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放手程度、独立程度、自由程度、期待程度、责任程度、鼓励程度和管理程度。其中放手程度和独立程度相对要低很多。
  (二)独立性培养视角下,父母亲在家庭教养方式水平上差异的比较
  


  由于本研究并非完全的随机抽样,因而在分析家长性别因素对其教养方式影响的分析中采用的是非参数检验。由此得表2。从该表可以发现:父母亲在同孩子独立性培养与发展有关的教养方式水平方面,放手程度和管理程度均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总体水平和其它维度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就放手程度来看,父亲的水平(M=232.29)明显高于母亲的水平(M=175.91);而就管理程度来看,母亲的水平(M=213.45)明显高于父亲的水平(M=169.47)。
  (三)独立性培养视角下,不同性别独生子女所受家庭教养方式差异的比较
  由于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身心发展和总体上学校学习适应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学生性别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时笔者选择对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测试数据分别分析。
  由此,同样运用非参数检验得到表3和表4。从表3可以得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所受家庭教养方式在鼓励程度这一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表现为女孩的水平(M=116.91)要明显高于男孩的水平(M=97.72)。除此之外,在总体水平和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表4可以得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自由程度、放手程度和责任程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具体表现为:就自由程度来看,女孩(M=100.93)高于男孩(M=82.96);就放手程度来看,女孩(M=100.30)高于男孩(M=83.46);就责任程度来看,男孩(M=99.15)高于女孩(M=80.94)。
  


  (四)独立性培养视角下,一年级和六年级独生子女所受家庭教养方式差异的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在放手程度和责任程度上,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总体和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来看,在放手程度上,一年级独生子女水平(M=177.37)明显低于六年级独生子女水平(M=219.99);而在责任程度而言,一年级独生子女水平(M=221.56)明显高于六年级独生子女水平(M=168.23)。
  
  四、讨论与建议
  
  (一)统计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方式在放手程度和独立程度上题目得分的平均值相对较低,总体则处于中等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更偏向于照顾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然而,这又反映出一般意义上家长对于孩子的照顾和保护意识较强,极有可能就是或发展成为对于孩子的溺爱。
  此外,以家长性别、子女性别以及子女在校年级为被试特征变量对被试进行分组进行单因子变量分析,发现:
  


  1、就父母亲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来看,无论子女处在一年级还是六年级,其家庭中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放手程度和管理程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就放手程度来说,父亲的水平高于母亲的水平,就管理程度而言,则是母亲的水平高于父亲的水平。这样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亲角色的差异,即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较之父亲更多地发挥着细微照顾和管理指导的角色作用。国内有研究表明“在由小孩父母照料的家庭中,97.3%是由妈妈照料的,这说明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仍然在起作用。” 母亲的照料在一定程度上便体现在管理程度上,而父亲角色在这方面表现则相对不明显,由此表现出在放手程度上高于母亲。
  2、就子女性别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来看,不同年级独生子女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的维度不同。一年级的独生子女在鼓励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孩高于男孩;六年级的独生子女则在自由程度(女孩高于男孩)、放手程度(女孩高于男孩)和责任程度(男孩高于女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独生子女的结果与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国内有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小学生所受家庭教养方式有明显差异,且“女生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得分高于男生,其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该研究中一年级女孩在鼓励程度方面高于男孩,说明对于女孩,父母往往倾向于更为温和与接纳的教养态度。而就六年级独生子女来看,自由程度、放手程度和责任程度显著性差异的出现则间接反映了身心成熟阶段有所差异的男孩和女孩所接受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这与国内有的研究结果相异,有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女生更加受到母亲的过度保护 。笔者认为取样的差异可能是两项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毕竟发展心理学及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女孩较男孩发育更快,表现也更成熟,学业上的成就也相对更为突出,由此相应地,父母对女孩在独立性培养方面也可能更为放手,给予女孩的独立成长空间较男孩可能更多。而正因为六年级独生男孩在成长成熟方面相对的迟缓,父母对其的行为发展则更为关注,表现出管理程度水平相对女孩更高。
  此外,进一步对比一年级和六年级两个年级子女性别所显著影响的教养方式维度,可以发现,六年级中独生男女孩显著差异的维度同一年级的独生男女孩显著差异的维度不同。前者体现在自由程度、放手程度和责任程度三方面,后者仅仅体现在鼓励程度上。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差异可能在于,处于一年级的孩子,无论男女孩,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低,父母对其都更为照顾,因而在这三方面并未体现出显著性的差异。这样一种对比反映了小学阶段独生男孩和女孩在独立性发展视角下所受家庭教养方式更为微观的区别。
  


  3、就年级(即一年级或是六年级)差异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来看,不同年级的独生子女在放手程度和责任程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具体就放手程度来看,六年级高于一年级;就责任程度来看,一年级高于六年级。笔者认为,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方式水平受子女身心成长阶段的不同以及对于学校学科学习逐步适应的影响而发生的转变。一年级的独生子女相对稚嫩,独立性发展刚起步不久,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和保护多于放手,对子女行为的规范要求更高。而随着孩子进入小学毕业阶段,其身心发展开始进入青春期,自主行动的能力与抽象思维的能力都有所提升,自身独立性增强,行动较小时候更加自觉,由此父母在管理程度上相对更低了。
  (二)建议
  独生子女小学生的独立性培养是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议题。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如何从家庭教养方式入手,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对于孩子独立性、个性乃至全面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上述现状调查的结果及分析的基础上,对独生子女家长有关孩子独立性培养的教养方式上提出如下建议:对于自己的孩子即将步入小学生活或是已经开始小学生活的家长来说,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父母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避免因为对孩子过度溺爱而阻碍孩子在升入小学后的正常发展,以及避免因为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父母在培养子女独立能力时应当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出发,促进孩子建立起自信的良好自我形象和有序有效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①郝玉章,已婚独生子女父母角色的实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2007(11),p127-132
  ②钱志亮,学前早知道——儿童入学必备的六种能力[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③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与咨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④水远璇,84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调查,中国校医[J],2007(10),p514-516
  ⑤谢蓓芳等,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4(8),p568-563
  ⑥赵兴奎,四-六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p527
  ⑦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330-333
  ⑧【英】赫伯尔特(Herbert, M.),心理育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⑨【加】勒弗朗索瓦(Lefrancois),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第九版)[M],北京:北京【美】谢弗(Shaffer, D.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九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在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中,家庭是第一环境,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是第一责任人。要做好为孩子的人生垫底的工作,家长首先要从武装自己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在孩子学龄期对学校教育有机配合,在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下工夫;最后是对大环境多种关系和力量的有效调控,以便形成合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 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 社会力量    为了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人才,以建设创新型
期刊
内容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关键性经验,具有相对稳定性,幼儿期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其未来发展的品质和走向。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本文试对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几种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幼儿自我效能感;家庭因素;培养策略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
期刊
家庭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家庭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为了促进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亟待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发展中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为此,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及相关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期刊
教育发展到今天,最辉煌的发现之一 ,就是推出大教育的新理念,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实现同步发展、和谐协力。家庭教育又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是对人的根性教育,是在人之初的心田里播种和栽根,种播错了,根没栽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弥补。这个认识近廿年来被愈来愈多的父母们所接受,并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要在千家万户中开展好科学的家庭教育,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巨大工程,而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期刊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并且相互影响。本文厘定了与主题相关的两个核心概念,从整体上评价了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其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本文提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复杂的、具有双重性;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特别是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家校合作,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期刊
内容摘要:对本校四、五、六年级161名学生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家长家庭教育的教养态度、主动教育行为、被动教育行为和孩子表现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单变量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小学高段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中表现较好的是“多赞扬不期待回报”,表现较差的是“控制情绪冷静交谈”,表现一般的为“倾听观察关心帮助”、“陪伴理解喜怒哀乐”
期刊
内容摘要:从中国3000年的胎教历史,到外国发达国家近30年来胎教取得的巨大成就;从科学胎教的三个理论依据、胎教实施方式和时间,到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胎教有利于胎儿素质提高;说明了科学胎教在家庭素质教育中是可行的。科学胎教的方法应充分发掘胎儿潜在的素质,从潜在情绪素养胎教、潜在音乐素养胎教、潜在语言素养胎教、潜在运动素养胎教、潜在视觉素养胎教、潜在习惯素养胎教、潜在大脑素养胎教七个方面作了阐述。  
期刊
内容提要: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家长委员会作为学生家长自己的组织,是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促进和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的群众团体,是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家长委员会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家校携手    在当前开放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不可能孤立于社会
期刊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关注孩子心理,注重榜样示范,讲究德育策略,提升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和谐德育 教育理念    一、课题主旨    现代教育提出
期刊
内容提要: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最好纽带。只有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真诚的支持,教育才能在一种融洽的健康环境中不断发展,不断回馈和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公信教育”,必须让老百姓真正拥有对教育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评议权和参与决策权”。  关键词:家长委员会 公信教育 知情权 选择权 监督权 评议权 参与决策权    一、实施背景    2003年,面对当时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种种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