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海军首次跨越赤道的远航指挥官张序三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张序三将军的军旅生涯的起止都是在陆军,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军度过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几十年来,我多半时间在海上工作,遍及我国四大海区。可以这么说,中国所有的岛屿我几乎都上去过。大海与我有缘,她是我的故乡,我这一辈子注定与海分不开。”
  
  紧急情况下,时任副政委的张序三把军舰开回了码头。按律当受处分,但却受到了重用。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以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原华东野战军教导师)师部为基础,组成华东军区海军司、政、后机关。张序三所在第三团改编为华东军区海军警卫团。
  1949年8月,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在南京成立。张序三被选调入该校第五大队三中队学习海军舰艇知识和技术,同时任该队政治指导员。
  这时,国民党海军起义的舰艇都锚泊在江面上,急需参加短期培训的学员加快学习进度,早日上舰艇工作。张序三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第一大队“黄河”舰,任该舰政治干事和中共党支部书记。
  “黄河”舰是一艘国民党海军起义的中型登陆舰。张序三主要任务是学习舰艇业务技术,团结改造起义的国民党海军人员(简称“原海军人员”)。团结改造起义人员的工作本就难做。加上起义和缴获过来的登陆舰是美国造,舰上所有的符号全是英文,下口令及执行情况的报告词以及使用的海图也全是英文。这对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张序三无疑更难了。一天,他找到大队长傅继泽提出“想回陆军去”。
  傅继泽一听,火了:“回去?我们不干谁干!”
  “看不懂海图听不懂口令。”
  “看不懂听不明白,可以向原海军人员学嘛!”。
  大队长简短而朴素的话语,使张序三深受教育和鼓舞。从此,他扑下身子,深入到原海军人员中间,同他们交朋友,宣传党的政策和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养了一部分骨干,使“黄河”号军舰上愿意接受改造的少数派向中共党组织靠拢,使一些原海军人员很快消除了抵触情绪。与此同时,他一有空儿,就跟技术人员一起,学习舰艇操作技术,虚心向老航海兵请教,通过多看、多问、多记,熟记各种口令和操作动作,不久便学会了识别海图、基本掌握了舰艇航海业务。由于工作努力,由于成绩显著,不到半年,只有22岁的张序三就升任“黄河”舰副政治委员。
  1951年7月的一天,“黄河”舰靠在上海公和祥商船码头。早上,舰长和政委外出开会。偏偏在这时,靠在里侧的军舰要离开码头执行任务,停在外面的“黄河”舰必须先行离开。但没有开船的怎么办?
  “我来开!”张序三说。
  他让舰值日拉响备航警铃。他登上舰桥,根据他多次观察舰长离码头的口令和动作,沉着地下达指令。
  “二车进一!正舵?”
  在他的指挥下,“黄河”舰徐徐离开了共和祥码头。
  这时,舰首瞭望又来报告:“报告副政委,左舷100米有一艘舢板向我靠近!”。
  “右舵!”张序三下达舵令后观察前方,快到舢板正横位置时,他及时果断地下达舵令:“正舵!”
  就这样根据江面上的情况,不断更换车舵令,不到一小时便顺利地开回到上海扬子江路海军码头。
  傍晚时分,舰长和政委散会回到共和祥码头发现舰船没了,两人顿时紧张起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舰长知道舰离开时,码头要有人解缆,于是来到了码头管理所。
  “黄河舰到哪里去了?”
  “上午10点,移位至扬子江路海军码头”
  “谁开的船?”
  “舰桥上只有张副政委和一位值更官,是张副政委吧!”
  船没有丢,心放下了一半,但开到扬子江路海军码头距离不近,会不会出现事故?舰长和政委的心还是忐忑不安。他们两人立即乘车赶到扬子江路海军码头,发现“黄河”舰容整洁的停靠在哪里,完好无损,两位主官的心总算落了地。
  由于这次行动没有请示报告,张序三被大队、舰队和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分别召去,受到严肃批评。在那段日子里,张序三的心情是沉重的,除了深刻的反思检讨外,就是在等待着处分的到来。没想到,组织上不仅没有给处分,而且还任命他为“黄河”舰的副舰长,成为海军中由政工干部转为军事干部的第一人。
  原来,这件事一直反映到张爱萍司令那里。张爱萍司令觉得张序三不经请示,擅自开船是不对的,但作为一个政工干部努力学习海军的业务技术,甚至比军事干部学的还好,竟能把舰艇开走,安全地离靠码头,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我们现在多么需要这样的干部。他交代有关部门: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处分”就不必了。还特意叮嘱干部部门要把他改为军事干部。
  
  


  留学苏联,被授予“优秀学员”称号。回国后表现出色,成为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驱逐舰长
  1952年4月,张序三被选送到苏联军事院校。赴苏联学习的人员共34人,到北京后编成一个队,分成5个班。张序三分到舰长参谋班。
  当时一般留学生都是先在国内学一年的俄语,而海军急需指挥、技术人才不能作较长时间的准备,仅有4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补习。这样短的时间不仅要学完初中和高中的部分数理课程,还要学俄语和进行队列训练。张序三没有被困难压倒,他夜以继日地苦学、巧学,按要求完成了补习任务。10月12日,张序三等人由北京乘火车启程前往苏联,进入坐落在列宁格勒市涅瓦河畔的苏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
  入学后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语言关。虽说在国内突击学习了俄语,但仅掌握了俄语字母的发音和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单词,对海军专业技术用语掌握得很少。听课时,虽有翻译,但由于翻译不懂专业技术,又缺乏军事知识,不能一次翻译到位,常常需要教员反复讲解才能译得准确,并且教员讲课不是从基础知识教起,而是直接讲授专业性很强的海军知识。这些情况,更增加了张序三等中国学员的学习难度,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要熟记大量俄语单词,做到能听懂、看懂,而且课后还必须自学基础知识。可想而知,学习是多么的紧张而艰难。
  面对这些困难,张序三没有退缩。 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拚搏精神,向学习上的“拦路虎”发起了冲击。他先下功夫突击专业单词,把海军武器器材、技术装备的专业名词统统写出来,一天背40~50个,并把心想、嘴说、手写、脑记等方法结合起来将它牢牢记住。这一办法果真管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张序三就能在上课时能听懂老师所讲的一半多内容。他每天都学习到深夜,假日也不外出,还经常找教员补习,就这样第一学期结束时就已达到可以直接听课的水平,学习成绩显著,15门功课均获得“优良”。第二学期结束时,校方授予他“优秀学员”称号,照片登上了光荣榜。
  学成回国后,张序三被任命为“西安”号护卫舰实习舰长。到职不到一周,张序三便接到了率舰北上执行护送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勘察长江口到鸭绿江口海区的任务。在彭德怀元帅历时42天、航程3000海里的视察航行途中,张序三运用所掌握的海军技术,精心组织,克服了舰员新、海区不熟、第一次指挥操纵护卫舰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彭德怀元帅的表扬。
  由于努力,由于出色,1956年8月1日,张序三升任“长春”舰舰长,时年27岁,成为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驱逐舰舰长。
  
  首次远航,张序三协助指挥中国海军的第一次南太平洋之旅
  1980年3月,张序三被任命为中国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海上特混编队参谋长,参与组织编队首航南太平洋。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跨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执行任务。
  


  海军的任务是组织护航编队,保障海上航渡安全,处理海事和涉外事宜;负责对试验海域的警戒,打捞数据舱。这次任务,对海军来说相当艰巨。不仅航程远、海域新,特混编队要经过4个风带和台风生成区,往返航程8000余海里,而且编队大、人员多且装备复杂,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打捞数据舱都要做到万无一失。张序三认为,完成这次任务的关键,是要抓好指挥部的组织落实和出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此,他参与组织制订了航行计划,并亲自与航海业务长等一起研究选定到试验区的主航线和备用航线,制定了各种应急方案;认真检查舰船技术装备状况、人员训练水平和部队整体素质;组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合同训练。
  27日上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在上海吴淞口联合举行欢送特混编队出航大会。4月28日和5月1日,18艘舰船分三个波次先后驶向太平洋。
  5月3日,特混编队刚刚驶过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指挥船气象分队就发发现在其东北上空出现热带低压,推测其发展趋势有可能形成台风。为了以防万一,张序三建议采取规避台风方案,转入预备航线航行,得到编队指挥员的批准。为了保证编队的航线正确无误,张序三在指挥船上,从航海室取来六分仪,亲自在夜间测星座,计算天文舰位,直到自己测的与航海部门人员测定的基本一致,才放下心来。
  编队接近赤道,甲板温度高达39·5摄氏度,机舱内温度高达50摄氏度左右。机舱里的指战员在高温下工作,体力消耗很大,张序三一再提醒大家要注意防热降温,并指示后勤保障部门采取具体措施。5月7日,果然不出张序三所料:热带低压形成了12级台风,但由于编队早已转入预备航线航行而未受其威胁。
  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将在5月12日至6月10日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的消息后,一些国家不断派出飞机、舰船对中国海军特混编队进行跟踪、侦察,仅5月17日一天,中国海军特混编队在试验海区就发现外国飞机17架次。有的外国舰船一再要进入作业区。离运载火箭发射越来越近,在试验海上靶区,气氛非常紧张。最初,我驱逐舰在遇到外国舰船向我作业区驶来,或紧逼我舰时,都是按照在我国海区执行任务时的办法,采取直接拦截和“严重警告”,但效果并不好,有时对方不但不理睬,反而态度更加强硬。如何妥善处理这类涉外事宜是个新问题,张序三向编队指挥员建议在想法调动对方的同时运用友谊方案来处理。张序三的这一想法与编队总指挥刘道生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过去在陆上打仗,有调动敌人的本领,难道今天在海上就用不着了?”刘道生说。
  “我们的长处是舰船多、速度快,这里海区又这样辽阔,我们可以先把别国的舰船引离试验靶区,给他们造成错觉。然后,我们在恰当的时机高速返回。”
  “对,我们给各舰船都定好任务,明确各自要盯住的目标,让他们各负其责。”张序三说。
  各舰船接到命令后,立即向远离试验区的一个方向驶去。果然,外国舰船都以为我远程运载火箭就要发射,紧紧地尾随上来。我走,他们走;我停,他们停。编队终于将各国跟踪侦察的舰船调动到了远离我试验区的海域。
  5月18日凌晨,我舰船同时告诉驶回试验海区,并迅速摆开矩形布阵。这一次突然的大调动,让外国舰船措手不及,当他们反应过来时,已无法进入我试验海区,取得了调虎离山的效果。
  与此同时,担负警戒任务的驱逐舰按照编队指挥部的要求,对企图靠近和进入我试验海区的外国舰船,改变以往强行拦阻的办法,采取以攻为守、以柔克刚的策略,主动邀请他们的舰船长来我舰做客,相互赠送礼物。在火箭即将发射的时候,新西兰“莫诺韦”号调查船又一次向作业区靠近。中国海军108舰指挥员告诉对方:“中新两国人民是友好的,为了你们的安全,请不要进入我作业区。”该船回答表示感谢,并邀请我海军108舰舰长到该船做客。这时距火箭溅落时间已不到1小时,我海军108舰指挥员决定邀请“莫诺韦”号船长来舰上做客。“莫诺韦”号船二副代表船长乘橡皮舟携带礼物登上108舰,受到我方热情接待。由于“友谊方案”的成功执行,该船一直未进入我海军作业区。
  5月18日,中国远程运载火箭横跨南北半球对准预定的溅落点从天而降,10时30分数据舱溅落海面。根据编队指挥员命令,张序三立即组织驱逐舰和工作快艇高速前往保护,172号直升机飞向数据舱,稳稳地悬停在数据舱溅落点上空。从吊放潜水员下水到将数据舱打捞上来只用了5分20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二度远航,亲率编队首航曾母暗沙
  1983年5月16日至6月14日,张序三又亲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远航。经上级批准,他率X950油水补给船和Y832运输船组成的航海实习编队,首航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及西太平洋。
  


  南沙群岛最南端曾母暗沙,距中国大陆约1000海里。巡航曾母暗沙,争议比较大,有人主张去,有人不主张去,张序三说:“南沙自古是中国的疆土,吴国孙权曾派中郎将康泰和旅行家朱应巡游南海,康泰的《扶南传》对南沙群岛倾注了热情的笔墨;唐朝贞元五年将南沙划归琼州督府;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往返南沙群岛十余次;清康熙年间广东水师副将陆陛乘战船在南海巡视。曾母暗沙是中国南疆的‘界碑’。我们的前辈都曾巡视,新时代的人民海军更应该去。去,我带队。”
  5月16日,张序三率领编队从湛江港启航,途径西沙群岛、纳吐纳群岛、南沙群岛,于5月22日晨7时30分到达祖国的最南端曾母暗沙。此时,张序三和他的航船发现了曾母暗沙的灯标,那是块暗红色的发光体,间有块状锈斑。张序三在这块暗红色的海域内悲喜交加。他下令海上编队在此抛锚。此刻,两船群情激动,汽笛长鸣,庆贺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来到祖国最远的最南疆。干部战士、航海实习人员纷纷登上甲板,观看曾母暗沙海域风光,舰上人员乘救生艇察看了曾母暗沙灯浮标,航海实习人员测定了曾母暗沙的水深、流速、底质,并将提取的底质沙泥装在瓶里带回大陆作为见证。张序三激动的也像个孩子,主动拉身边的几个参谋,以那座呈红褐色、间有块状锈斑的灯浮标作背景合影留念。
  他在指挥舰X950油水补给船的航海日志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航海实习编队,于1983年5月22日8时19分抛锚与曾母暗沙,方位220度11链处。这一签字,留下载入中国海军史册的光荣一页。
  5月30日,张序三率领的航海实习编队在太平洋上遇到两股强烈的温带气旋,浪高达5米。张序三沉着指挥航海实习编队与气旋搏斗21小时,安全通过大隅海峡至浙江东部,尔后经定海港沿中国近海南下穿过台湾海峡,返抵湛江港。这次航行历时30昼夜,航程6721海里。中国人民海军实习编队首航南沙群岛,政治影响深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张序三将军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大海,交给了舰船,交给了祖国的海防。直到从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却依然固守着这份情结,为海,也为国家和民族,仍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人物链接:张序三,1929年2月生,山东省荣成市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留学苏联。回国后,曾任海军驱逐舰舰长、大队长、基地参谋长、海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解放烟台、威海作战和淮海、渡江等战役。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曾荣获解放奖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其他文献
昔日的三亚,是海南岛一个小镇,典型的小渔村,老少边陲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它被打造成为南国窗口城市之一;  如今的三亚,亮丽,时尚,“阳光响叮当”,“永远的热带天堂”、“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成为这座新秀城市的标志性名片;  未来的三亚,被视为最适合居住、旅游、度假的人间天堂之一。  作为这座美丽城市的大管家,市长陆志远又有着怎样的心得与体会?    今天,海南,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三亚,
期刊
他旅美学习、工作多年,却始终心系祖国的碧水蓝天。他在美国发起成立了“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奔走于中美之间,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倾注心血。“环保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做这份工作。”正是这种责任的驱使,使他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程师和技术咨询职业,成为一位专职的环保倡导者。    建议成立环境管理委员会,提出环保部门垂直管理    今年3月,作为27位海外侨胞代表之一应邀列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
期刊
在改革开放之初,她与父亲捷足先登在中国大陆创办“001”号合资企业。今天,这位当年“天字第一号”的女主人这样说:“我的个人生活没什么好谈的,每天就是起床,吃饭,做事,做完事睡觉。”其实,生活上属于内向型的“空中飞人”伍淑清女士,在工作上的性格却属于外向型。    东奔西跑掬心智,在西部大开发中甘当“红娘”,让中国西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西部,矢志推进“走出去”战略    北京人民大会堂,政协十
期刊
纸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最传统的行业造就最富有的女性,她获得桂冠是对今年百富榜最佳的注释。  1985年在香港开始废纸回收贸易,1990年前往美国建立美国中南有限公司,10年后成为美国废纸回收大王。1995年在广东东莞投资1.1亿美元成立玖龙纸业生产牛卡纸,现拥有东莞、江苏太仓两个公司。  10年前,她想做全美废纸回收出口大王,这一愿望很快实现;10年后,她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在中国实现
期刊
她集立法局、行政局、市政局和区议会议员于一身,是香港唯一的“四料议员”:律师、经商、从政,她的经历一直被人形容为“传奇”。  1983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讨论;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1993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1996年当选临时立法会议员……整个香港回归过程,她均参与其中。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式开始实施,她一直是推动
期刊
从1955年到1989年,他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气象事业。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他与同伴一起,挖冻土、吃生米饭、盖冻被子,爬行着去观测气象、记录数据,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建立了一个个气象站,填补了中国西部地区气象观测预报的空白,为我国的气象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半工半读,从一位小船工成为五代石匠家族
期刊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原文化入滇和“南丝绸之路”的冲要,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昭通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十五”时期,昭通始终唱响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主旋律,随处可感受到喜人巨变。为提速昭通的发展,2004年8月下旬,云南
期刊
按:新中国外交史上,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一度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关系。造成这种“特殊”自然有当时国际风云变幻及国内政治形势等多方面原因所决定,但由于这段特殊关系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以至每个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对此记忆犹深。新华社驻地拉那(阿尔巴尼亚首都)前首席记者王洪起先生,曾先后在阿工作达20余年,亲身见证并亲历了中阿关系演变的前前后后,采访并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应本刊之约,写成专
期刊
1947年3月27日,在山东省临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应战争需要,华东野战军临时组建了一个汽车修理厂,这就是最早的南汽。60载斗转星移,战争,创业,大跃进,改革,重组,合资,海外竞购,南汽的每一步几乎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所幸每一次都能穿过历史的迷雾,于荆棘丛生的前行路上觅得生机,随着中国经几十年“韬光养晦”而终于实现“和平崛起”,南汽也已从一个“一担挑”工厂成长为资产上百亿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这一
期刊
任何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英雄榜样,如果没有,就会自然造就出来。  张海迪的出现与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青年进步的需要。  1983年,张海迪28岁。  她严重身残,下肢完全瘫痪。但是,在严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她没有自悲,没有气馁。靠着自己的坚定信念,聪慧和毅力,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她随父母下放到农村,虽然不能参加劳动,却当起村里娃娃的教师。她还自读医书,广学医疗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