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素养,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工程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并非只是简单的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需将不同学科知识和素养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使素养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而当代大学生工程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体现在教育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需要探索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工程能力;工程实践;智能制造;工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28-02
一、引言
智能制造工程是一项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能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项目,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要素。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能符合所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随着当下科技进步发展,代表着现代工业化建设正逐步从自动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前进,智能制造正在开启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生产制造智能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市场人才战略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方案。高校需根据企业实际所需人才能力,将能力细分到各模块中,通过各模块的理论课程、实验和实践实训环节进行培养和支撑,形成一个完善的能力培养和输出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需求,结合市场需求和工科专业背景,通过校企融合和建设企业级工程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同时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和优化学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
二、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
(一)校企融合,协同创新促进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服务于所在行业企业,因此高校的教学要解决以下问题:(1)解决教学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
(2)解决毕业生工程能力和素养不高的问题;(3)解决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的问题;(4)解决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问题。
1.紧跟行业企业技术最新进展,行业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培养方案制定。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导师,开展所在行业企业新技术发展介绍;结合学科前沿与智能制造产业实际需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制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培养方案。
2.结合产业需求,开展工程实践应用。学生在校实训即可获得实际的工程项目开发经历,将项目任务进行分工,引领学生逐步参与并承担项目任务,包括企业技术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研发、制作、调试、交付、技术支持与服务等环节,综合考虑项目开发流程、开发周期、产品性能及技术指标、成本、对环境是否产生污染和是否有悖于伦理道德等方面,力求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
3.结合学生志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参与校企项目,培养了工程能力和素养,同时增长了见识和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探究式学习、案例讨论式学习和项目参与式学习等,拓展学生思维。
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和高效的资源保障机制,以期建成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标准。
在解决教学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上,采用“双元制”,让企业参与高校的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整合行业企业优势与优质办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拔尖人才;在解决毕业生工程能力和素养不高的问题上,依托学校协同中心或其他科研平台,以项目开发促进科研能力培养,使学生深度参与智能制造、国防科研以及“一带一路”相关行业产业项目研发过程;在解决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的问题上,结合学生志趣,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开展工程实训,将理论学习、兴趣和产品研发设计形成完整的学习链;在解决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问题上,高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逐步健全和完善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体系以及评价标准。
(二)建设企业级工程实训中心,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素养
1.建设企业级工程实训中心
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输出和培养,为实现高校的学习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具备实际的生产实践经历,高校要建立与实际生产过程相关的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就是一比一的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工作作风和电子工程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将理论设计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后期进行实际的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建设企业级PCB工程实训中心和SMT工程实训中心(以下简称“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还原企业实际生产管理过程,将理论所学进行实际的工程应用,通过工程应用进行反馈和检验,而工程实训中心进行的训练并非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学生进行的工作就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任务分配、进度安排、耗材使用、驗收组装进行综合管理,在指定的期间完成实训任务。通过将学生融入企业实际研发设计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构建了以“工程实训中心”为主体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平台,工程实训中心从培养理念、管理模式和成果方面进行了全面建设。通过这样的实训,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协同工作和交流、个人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都有培养和提升。 2.成立智能制造俱乐部,指导、传承和管理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配合工程实训中心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基于智能制造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模式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注重教师指导和学生传承管理。“俱乐部”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会员组成,初级会员主要完成工程实训中心管理、助理培训和参加学科竞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中级会员接受指导教师针对性培训,主要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需求为基础,实际参与企业项目;高级会员进入创新创业基地,主持或参加创新创业基地企业项目或自主创业,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接轨,使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工程化,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
同时结合学校的科研发展和校企合作资源,俱乐部中级会员通过前期的培训和学习,逐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包括纵向课题项目和横向课题项目,学生参与的课题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科研相互支撑是科研促教学的体现。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设计制作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考虑产品使用的便捷度、稳定性、所设计產品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因此智能制造俱乐部每周有专门的“头脑风暴”会议,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鼓励学生在符合创业的条件下自主创业,重点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和设计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因此高级会员在具备专业技能、解决一定工程问题等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智能制造俱乐部的任务是配合工程实训中心,进行人才的培养、传承和创新能力的挖掘。
三、总结
国家的发展需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落到实处,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保证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学的环节不能只注重于以知识输入为主,要以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输出为导向,将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能力进行细化分解,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从而支撑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国家工程教育通用标准培养目标,培养的毕业生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毕业后5年左右在就业层次、类型、优势就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而这里所提及的是全部的学生,因此培养符合国家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还需要有效措施和教学方法相结合逐步提高。
市场需求进一步加速推动了中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科研和制造的发展,而“工匠精神”形成和培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和引导,而这个过程着重体现在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里,注重学生以能力输出为导向,逐步培养学生在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创新融合能力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国金,姜周曙,苏少辉,等.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文摘阅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46):189-192,195.
[2]陆顺寿,曹其新,李翠超.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145-147,169.
[3]陈国金.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课程设置及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3-25.
[4]卢军,高先和,王庆龙.应用型高校电工电子实习改革与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9):190-192.
[5]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35-45.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工程能力;工程实践;智能制造;工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28-02
一、引言
智能制造工程是一项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能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项目,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要素。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能符合所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随着当下科技进步发展,代表着现代工业化建设正逐步从自动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前进,智能制造正在开启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生产制造智能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市场人才战略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方案。高校需根据企业实际所需人才能力,将能力细分到各模块中,通过各模块的理论课程、实验和实践实训环节进行培养和支撑,形成一个完善的能力培养和输出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需求,结合市场需求和工科专业背景,通过校企融合和建设企业级工程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同时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和优化学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
二、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
(一)校企融合,协同创新促进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服务于所在行业企业,因此高校的教学要解决以下问题:(1)解决教学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
(2)解决毕业生工程能力和素养不高的问题;(3)解决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的问题;(4)解决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问题。
1.紧跟行业企业技术最新进展,行业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培养方案制定。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导师,开展所在行业企业新技术发展介绍;结合学科前沿与智能制造产业实际需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制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培养方案。
2.结合产业需求,开展工程实践应用。学生在校实训即可获得实际的工程项目开发经历,将项目任务进行分工,引领学生逐步参与并承担项目任务,包括企业技术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研发、制作、调试、交付、技术支持与服务等环节,综合考虑项目开发流程、开发周期、产品性能及技术指标、成本、对环境是否产生污染和是否有悖于伦理道德等方面,力求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
3.结合学生志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参与校企项目,培养了工程能力和素养,同时增长了见识和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探究式学习、案例讨论式学习和项目参与式学习等,拓展学生思维。
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和高效的资源保障机制,以期建成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标准。
在解决教学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上,采用“双元制”,让企业参与高校的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整合行业企业优势与优质办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拔尖人才;在解决毕业生工程能力和素养不高的问题上,依托学校协同中心或其他科研平台,以项目开发促进科研能力培养,使学生深度参与智能制造、国防科研以及“一带一路”相关行业产业项目研发过程;在解决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的问题上,结合学生志趣,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开展工程实训,将理论学习、兴趣和产品研发设计形成完整的学习链;在解决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问题上,高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逐步健全和完善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体系以及评价标准。
(二)建设企业级工程实训中心,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素养
1.建设企业级工程实训中心
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输出和培养,为实现高校的学习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具备实际的生产实践经历,高校要建立与实际生产过程相关的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就是一比一的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工作作风和电子工程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将理论设计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后期进行实际的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建设企业级PCB工程实训中心和SMT工程实训中心(以下简称“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还原企业实际生产管理过程,将理论所学进行实际的工程应用,通过工程应用进行反馈和检验,而工程实训中心进行的训练并非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学生进行的工作就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任务分配、进度安排、耗材使用、驗收组装进行综合管理,在指定的期间完成实训任务。通过将学生融入企业实际研发设计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构建了以“工程实训中心”为主体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平台,工程实训中心从培养理念、管理模式和成果方面进行了全面建设。通过这样的实训,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协同工作和交流、个人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都有培养和提升。 2.成立智能制造俱乐部,指导、传承和管理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配合工程实训中心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基于智能制造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模式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注重教师指导和学生传承管理。“俱乐部”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会员组成,初级会员主要完成工程实训中心管理、助理培训和参加学科竞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中级会员接受指导教师针对性培训,主要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需求为基础,实际参与企业项目;高级会员进入创新创业基地,主持或参加创新创业基地企业项目或自主创业,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接轨,使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工程化,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
同时结合学校的科研发展和校企合作资源,俱乐部中级会员通过前期的培训和学习,逐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包括纵向课题项目和横向课题项目,学生参与的课题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科研相互支撑是科研促教学的体现。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设计制作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考虑产品使用的便捷度、稳定性、所设计產品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因此智能制造俱乐部每周有专门的“头脑风暴”会议,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鼓励学生在符合创业的条件下自主创业,重点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和设计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因此高级会员在具备专业技能、解决一定工程问题等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智能制造俱乐部的任务是配合工程实训中心,进行人才的培养、传承和创新能力的挖掘。
三、总结
国家的发展需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落到实处,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保证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学的环节不能只注重于以知识输入为主,要以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输出为导向,将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能力进行细化分解,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从而支撑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国家工程教育通用标准培养目标,培养的毕业生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毕业后5年左右在就业层次、类型、优势就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而这里所提及的是全部的学生,因此培养符合国家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和素养,还需要有效措施和教学方法相结合逐步提高。
市场需求进一步加速推动了中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科研和制造的发展,而“工匠精神”形成和培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和引导,而这个过程着重体现在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里,注重学生以能力输出为导向,逐步培养学生在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创新融合能力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国金,姜周曙,苏少辉,等.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文摘阅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46):189-192,195.
[2]陆顺寿,曹其新,李翠超.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145-147,169.
[3]陈国金.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课程设置及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3-25.
[4]卢军,高先和,王庆龙.应用型高校电工电子实习改革与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9):190-192.
[5]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35-45.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