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本文论述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成功感。
【关键词】 主动参与 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60-01
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之中;教师是帮助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是设计者,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是组织者,在课堂中调控、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教转化为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习是主动的探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自主地去求知、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成功感,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1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创新需要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然后科学的引导学生多方位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硫酸的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利用所学知识,用那些方法可以鉴别两瓶无色溶液稀硫酸和浓硫酸(要求:描述现象)。此时学生讨论热烈、思维活跃,大胆设想,努力创新,提出了很多方案。如:1、分别加水稀释,用手触摸,看是否放热(在此让学生叙述浓硫酸的稀释操作,达到复习此知识点的目的)。2、分别取少量溶液,加入铜片,加热,看是否有刺激性气体放出。3、用两块铁片(或铝片),看是否有气泡产生。4、用两根火柴杆,看是否变黑。5、用两根玻璃棒蘸取在白纸上写字,看是否有黑字出现。6、把酸分别滴在两根火柴头上,看是否点燃。7、在两个放有少量硫酸铜晶体的表面皿中滴加溶液,看是否变白。8、用蔗糖,看是否变黑膨胀。9、用两块木炭,加热,看是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10、用两块石蕊试纸,看是否变红(或变黑)。11、分别滴在两朵鲜花上,看是否变黑色。12、让氯气分别通过两瓶试剂后,再通过有色布条,看布条是否褪色。13、取等体积进行称量。14、称得相同质量的溶液,放置空气中一段时间,然后再称量,看是否增重。15、分别倒入试管少量,在倒入时,看是否粘稠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 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离不开深刻的思维。要敢于质疑,质疑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转入被激活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復习《原电池原理》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盛稀硫酸的烧杯中的现象,并回答出为什么?如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现象是什么?分析锌片质量如何变化?两极上各发生什么反应?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设置如下问题:1、从能量转变的观点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2、从两极反应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3、判断下列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如能,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引导学生判断(4)、(5)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接着提出问题:4、(4)、(5)两装置与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否矛盾?为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后,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 创设诱思性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需要灵活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习题创设诱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挖掘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新方法,提倡“一题多解”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向100ml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3.36L,Cl2全部被还原,测得溶液中[Br—]=[Cl—],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在习题的求解过程中,可设置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1、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和氧化剂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是什么?2、反应后溶液中存在什么离子?溶液是否是电中性,其离子的物质的量关系是什么?学生解决上述所设置的问题后,就很容易想到用电子守恒法、电荷守恒法、直写方程式法解出此题。用电子守恒法解此题抓住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思维灵活;用电荷守恒法解此题创造性强,方便快捷;用方程式法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恰当的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2] 李曙林.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文教资料.2005(17).
[3] 周富贵.利用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学教育. 2008(02).
【关键词】 主动参与 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60-01
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之中;教师是帮助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是设计者,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是组织者,在课堂中调控、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教转化为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习是主动的探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自主地去求知、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成功感,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1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创新需要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然后科学的引导学生多方位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硫酸的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利用所学知识,用那些方法可以鉴别两瓶无色溶液稀硫酸和浓硫酸(要求:描述现象)。此时学生讨论热烈、思维活跃,大胆设想,努力创新,提出了很多方案。如:1、分别加水稀释,用手触摸,看是否放热(在此让学生叙述浓硫酸的稀释操作,达到复习此知识点的目的)。2、分别取少量溶液,加入铜片,加热,看是否有刺激性气体放出。3、用两块铁片(或铝片),看是否有气泡产生。4、用两根火柴杆,看是否变黑。5、用两根玻璃棒蘸取在白纸上写字,看是否有黑字出现。6、把酸分别滴在两根火柴头上,看是否点燃。7、在两个放有少量硫酸铜晶体的表面皿中滴加溶液,看是否变白。8、用蔗糖,看是否变黑膨胀。9、用两块木炭,加热,看是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10、用两块石蕊试纸,看是否变红(或变黑)。11、分别滴在两朵鲜花上,看是否变黑色。12、让氯气分别通过两瓶试剂后,再通过有色布条,看布条是否褪色。13、取等体积进行称量。14、称得相同质量的溶液,放置空气中一段时间,然后再称量,看是否增重。15、分别倒入试管少量,在倒入时,看是否粘稠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 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离不开深刻的思维。要敢于质疑,质疑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转入被激活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復习《原电池原理》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盛稀硫酸的烧杯中的现象,并回答出为什么?如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现象是什么?分析锌片质量如何变化?两极上各发生什么反应?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设置如下问题:1、从能量转变的观点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2、从两极反应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3、判断下列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如能,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引导学生判断(4)、(5)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接着提出问题:4、(4)、(5)两装置与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否矛盾?为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后,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 创设诱思性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需要灵活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习题创设诱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挖掘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新方法,提倡“一题多解”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向100ml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3.36L,Cl2全部被还原,测得溶液中[Br—]=[Cl—],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在习题的求解过程中,可设置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1、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和氧化剂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是什么?2、反应后溶液中存在什么离子?溶液是否是电中性,其离子的物质的量关系是什么?学生解决上述所设置的问题后,就很容易想到用电子守恒法、电荷守恒法、直写方程式法解出此题。用电子守恒法解此题抓住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思维灵活;用电荷守恒法解此题创造性强,方便快捷;用方程式法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恰当的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2] 李曙林.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文教资料.2005(17).
[3] 周富贵.利用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学教育.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