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要求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能,使其强身健体,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心理素质进行了相关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锻炼;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既要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又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因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心态,锻炼学生意志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实际学情,根据学生身心素质合理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1.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体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质,大多是在户外开展,主要是针对于肢体和筋骨的活动,完成相应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关节更加灵活、协调,从而增强学生知觉判断力,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提高学生自信心
现如今,一些初中学生会由于自己成绩落后而感受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放松心理,磨练意志,以此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先利用简单、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然后在逐渐深入,并渗透竞争等元素,让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从而让他们爱上体育,消除负面情绪。
3.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迈出校园、走进户外,脱离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引导他们在大自然中缓解自己的疲劳,放松身心,开阔心境,劳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大脑发育,更有益于他们智力的进一步发育,继而有效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
1.因材施教,发展學生个性
学生步入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因此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从而恢复更加饱满的学习状态,促进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行更好的因材施教,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如双手举过头顶、用力伸懒腰,然后再深呼吸进行反复练习,从而让学生心情获得更好地放松。另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做广播体操,既没有很大的运动强度,不会耗费学生多少体力,又有益于血液循环,化解学生压力,进而真正实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
2.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挫折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意志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增强他们承受逆境的意志,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外界环境。首先,教师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某种运动技巧,教师通常会让学生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练习,以此巩固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但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极易因为多次的训练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鼓励,通过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身,超越自我,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直面挫折;其次,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适当的利用恶劣天气等外在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在雪天组织学生打雪仗,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又有助于学生抵抗严寒意志品质的增强,从而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得更加坚强。
3.长期锻炼,培养学生表现意识和竞争能力
当前社会,人们需要通过自己表现自身价值,并在竞争体现出来。人类表现、创新及竞争意识不断实践和发展的表达,就是体育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是人们在向其他人展示自身能力及形体美。如,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玩出个性,表现出自己的自信;而对于长跑、跳远等偏向实力的运动,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欲望等,以此激励学生向着更好、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同时,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不仅身体素质获得了有效的改善,其性格和气质也会获得一定的改变,从而意志顽强、人格健全,为其以后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双方面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他们自信心的同时,还要善于培养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华夏教师,2019(36):31.
[2]陆建平.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3):30-3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锻炼;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既要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又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因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心态,锻炼学生意志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实际学情,根据学生身心素质合理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1.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体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质,大多是在户外开展,主要是针对于肢体和筋骨的活动,完成相应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关节更加灵活、协调,从而增强学生知觉判断力,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提高学生自信心
现如今,一些初中学生会由于自己成绩落后而感受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放松心理,磨练意志,以此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先利用简单、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然后在逐渐深入,并渗透竞争等元素,让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从而让他们爱上体育,消除负面情绪。
3.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迈出校园、走进户外,脱离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引导他们在大自然中缓解自己的疲劳,放松身心,开阔心境,劳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大脑发育,更有益于他们智力的进一步发育,继而有效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
1.因材施教,发展學生个性
学生步入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因此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从而恢复更加饱满的学习状态,促进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行更好的因材施教,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如双手举过头顶、用力伸懒腰,然后再深呼吸进行反复练习,从而让学生心情获得更好地放松。另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做广播体操,既没有很大的运动强度,不会耗费学生多少体力,又有益于血液循环,化解学生压力,进而真正实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
2.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挫折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意志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增强他们承受逆境的意志,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外界环境。首先,教师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某种运动技巧,教师通常会让学生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练习,以此巩固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但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极易因为多次的训练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鼓励,通过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身,超越自我,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直面挫折;其次,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适当的利用恶劣天气等外在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在雪天组织学生打雪仗,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又有助于学生抵抗严寒意志品质的增强,从而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得更加坚强。
3.长期锻炼,培养学生表现意识和竞争能力
当前社会,人们需要通过自己表现自身价值,并在竞争体现出来。人类表现、创新及竞争意识不断实践和发展的表达,就是体育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是人们在向其他人展示自身能力及形体美。如,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玩出个性,表现出自己的自信;而对于长跑、跳远等偏向实力的运动,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欲望等,以此激励学生向着更好、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同时,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不仅身体素质获得了有效的改善,其性格和气质也会获得一定的改变,从而意志顽强、人格健全,为其以后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双方面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他们自信心的同时,还要善于培养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华夏教师,2019(36):31.
[2]陆建平.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