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育人氛围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h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毋庸置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要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也相应的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尊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这一职业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一度成为别人羡慕的职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忽视了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也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我们谈谈目前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承担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要想培养出健康人格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做到自己心理健康,然而,在新时期下,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他们的心理被扭曲了,甚至成为“畸形”。下面我就择几点来剖析其心理。
  1.职业优越感的丧失
  众所周知,爱岗才能敬业。教师唯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积极忘我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且获得一种奉献后的满足感、幸福感。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个别教师逐渐丧失了职业优越感。他们禁受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物质追求超过了精神追求,部分教师热衷于有偿家教等以赚钱为主的活动,而对于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丧失了道德底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教学热情,不认真备课,教法呆板,缺乏创新,对学生失去爱心、耐心,情绪波动大,动辄打骂学生,甚至虐待学生等。
  2.自卑心理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过关,普通话过关,学历达标,成绩排名,竞争上岗,奖优罚劣等,无一不使教师在知识经验、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透支,甚至造成教师心力交瘁,出现职业倦怠。正是这么多考验使许多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导致他们自信心严重受损,产生自卑心理,当然教学就成为他们难以应付的沉重负担了。
  3.不稳定情绪的滋生
  面对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部分教师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抑郁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处之;焦虑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焦灼和忧虑,说不出具体原因,有时我们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也不过分。这种不稳定情绪的滋生使教师易发脾气、易被激怒,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用不稳定的情绪来教学是很危险的。
  二、我们找找教师产生以上心理的原因
  1.升学——巨大无形的压力
  众所周知,在教师心里,永远有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升学。但凡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感到这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考高分并且升到重点中学或者重点大学。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使得教师超负荷地运转,就是一台机器时间长了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何况是血肉之躯呢!也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使得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
  2.教师——高度负责的职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的高度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得注意学生的安全。教师也是普通人,也应当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是,教师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该怒的时候得强装笑颜,该笑的时候还不能有失体统。这样,教师的精神必然常处于一种矛盾和紧张状态,压抑过久的人的正常情感得不到有效的释放。
  3.学生——新时代的黄金一族
  如今的学生可谓新时代的黄金一族,学习任务重,学习强度大,依赖性强,自觉性不高,承受挫折能力弱,再加上网络时代的来临,他们身上表现出错综复杂的个性,还有独生子女的优势,他们我行我素不服管教,经常挑战教师的权威,这些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长期这样下去,教师的心理负担怎能不加重呢。
  4.评价——一卷定天下的评价
  长期以来,学校评价教师就是以分数定优劣。分数高,头抬得高;分数低,头抬得低。上级部门还将教师分为几类,什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这些高不可攀的“硬件”让教师疲于应付,身心疲倦。我们建议学校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也关注一下过程评价,有时,过程也是很美丽的。
  三、我们想想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积极营造绿色气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改变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和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要定期举办教职工趣味体育比赛、小型文艺活动等,不断提高教职工在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度,让教师在轻松愉快中忘却教学带来的烦恼。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对于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而言,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绝不能一蹴而就。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无论何时都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让教师科学发展,因此,积极营造绿色氛围显得尤为必要。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生没有真正“读书”,他们一般不是“看”就是“听书”,以为能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就行了。其实,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理解还只是在破译别人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要真正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重复朗读。朗读在英语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    (一)还原口头语言。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
一、考点说明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本考点是考试大纲在教材主干知识点外补充的一个知识点,但它与教材很多知识点相衔接,因此这个知识点成为高考常考考点之一,是我们备考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考试中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考题题型主观题与非主观题均有可能,但大多会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入题。    二、本考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的主要联系点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    一、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一)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
普京宣布离婚后,一个俄罗斯网友的推特写得非常有意思:柳德米拉是俄罗斯唯一一个能够挣脱普京寻求自由的人。  2000 年初到俄罗斯采访,街头最流行的歌曲是“嫁人要嫁普京这样的人”,但是这些年,出现了年轻的 Pussy Riot 这样的声音,是普京变了,还是俄罗斯社会变了,他却没有跟上?  政治人物的婚姻,会让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变成公众的问题,如果应对不当,甚至会影响一个政治人物的前程。不过想来想去,其
摘 要: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地球科学: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活动贯穿教材的内容编排,探究实验难度层层递进、形式多样,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内容的组织形式、内容的呈现都有其特色。  关键词:地理教材;探究活动;特点  探究活动指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科学的观念和求真求实的态度。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探究活动
英语书面表达是一种测试考生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综合能力的题型。如何才能写好英语作文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教学过程中我对写作的看法和感受,以供参考:  首先,写作的基础是阅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以不断的阅读作输入,才会有自然而然的最终输出,即写作。课本上的篇章结构、平时接触到的写作范文、练习题中的精彩语段都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材料。当然,阅读应该是有目的的阅读,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去
新课改下由浙江省第一次自主命题的文科综合测试卷政治试题已与我们见面了,不难发现,2009年试题与过去的全国文综1卷政治试题基本上无多大差异,从感性上多少让人感到意外。但综合有关高考及新课程改革的众多因素,从理性上感到2009年的政治试题多少又在情理之中。笔者也试就此淡一些粗浅的看法,敬请同行多多指正。    (一)意料之外  1.有继承,创新不足。2009年的政治试题基本上继承了以往全国文综1卷的
在全球化趋势不可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国际意识教育,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占据先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是历史学科与国际意识培养的主要媒介,使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主阵地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深化课程改革,使教材更多地体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方面,上海、北京走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开头的十分钟是很关键的,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学也就容易进入佳境。本人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课艺术进行了一些探索,以下谈谈导课的方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  这是一种在政治课教学中最普通最常用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前一节课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呢?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也就是要求学生以教学的客观载体——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原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联系社会实际,作能力迁移实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