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对制造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控技术;教学改革
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大幅度扩招,使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普遍认为上大学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普高热”愈演愈烈,拉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正走向萎缩,中专、技校等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逐年下降,加剧了中高职教育的办学困难。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就不需要了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的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在世界发达国家都普遍地出现了。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1980年为31.77%,到1999年则下降到25.15%;美国1982年相应的比例为34%,到1994年下降为25%,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在过去20多年中确实不断缩小,但是,这一萎缩是一个逐渐稳步的过程。历经20多年,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才下降了6个百分点,美国则经过12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并不意味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不再重要了,而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员。这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在今年召开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再次重申了职业技术的重要性,并决定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职业技术中来,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再走老路是行不通的,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转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为青年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顺利进入某一职业就业,有着职前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一个统一和连续的过程;而且还要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探索职业,了解职业和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此外,还要为全民(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通过劳动部门的引导,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逐渐也会只招收有职业技能、有职业教育证书的人员。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是只重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狭隘的教育,而是转为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把职业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职业技能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再学习的能力。
第三、适应新经济,随时拓宽专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学校要适时拓宽专业,数控专业就是这样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
第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上移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有机地衔接起来了。
数控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它的开设是时代的需要: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推广应用数控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恶劣及危险环境的作业等,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现代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采用数控技术所获取经济效益大致为:操作人员减少50%,成本降低60%,机床利用率达60%--80%,机床台数减少50%,生产面积减少40%。世界制造业由于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通机械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的数控设备所替代。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大量使用,而我国数控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9%,而日本高达30%,美国超过了40%;国家规划在2010年前,使数控化率达10%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洗衣机、电视机、空调器、小家电、集装箱等一百多种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我国制造业虽已名列世界前茅,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制造业虽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就短缺几十万人。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上奇缺,而且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我国制造业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我国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数控系,使高职学生系统的学习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的操作及维修、系统的维护及数控技术的开发等知识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制造业的需要。
数控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数控专业涉及数控原理及编程、数控机床、自动控制技术、电气驱动伺服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机床精度、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它涵盖面广、涉及其它专业的知识较多,而教材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轻视实践环节,内容过于深奥晦涩成了学生学习时的最大困难;同时中学生中成绩优异的不愿报考高职的行为也导致优秀人才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无缘。
数控专业教材编辑各自为阵,教材编写有的还是普通大学要求,过多的加入了理论性较深的知识,没有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没有一套合适的教材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数控技术是新型产业,它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而数控专业现有教材一成不变;所以,数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增、减是数控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关键。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上多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完全的数控实践教学,应有专门的实践基地,有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可编程实验室、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器以及相应的位置检测实验仪器,甚至要有一个相当规模和配置的计算机房,可以运行大型的数控软件,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并能动态模拟加工轨迹、进行三维,并与数控机床有良好数据接口,使程序经过后置处理转换成NC代码,从而在数控机床上运行。这些硬件在目前国内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即使学校用有限的资金投资购买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建设教学实验环境。此类设备价格昂贵,花大力气买回一台两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成本安全性上考虑,都不大适合众多的学生的普及性教学和实验。这类教学实验中心即便建成,实际应用效率和效果往往也不是很理想。同时学校普遍对理论教师的培养和待遇很重视,而指导实操的老师的待遇却普遍偏低,并忽视了对理论老师指导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数控专业课程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学有所练、学和用结合,是数控专业教学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控技术;教学改革
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大幅度扩招,使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普遍认为上大学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普高热”愈演愈烈,拉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正走向萎缩,中专、技校等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逐年下降,加剧了中高职教育的办学困难。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就不需要了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的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在世界发达国家都普遍地出现了。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1980年为31.77%,到1999年则下降到25.15%;美国1982年相应的比例为34%,到1994年下降为25%,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在过去20多年中确实不断缩小,但是,这一萎缩是一个逐渐稳步的过程。历经20多年,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才下降了6个百分点,美国则经过12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并不意味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不再重要了,而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员。这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在今年召开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再次重申了职业技术的重要性,并决定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职业技术中来,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再走老路是行不通的,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转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为青年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顺利进入某一职业就业,有着职前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一个统一和连续的过程;而且还要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探索职业,了解职业和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此外,还要为全民(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通过劳动部门的引导,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逐渐也会只招收有职业技能、有职业教育证书的人员。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是只重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狭隘的教育,而是转为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把职业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职业技能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再学习的能力。
第三、适应新经济,随时拓宽专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学校要适时拓宽专业,数控专业就是这样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
第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上移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有机地衔接起来了。
数控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它的开设是时代的需要: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推广应用数控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恶劣及危险环境的作业等,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现代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采用数控技术所获取经济效益大致为:操作人员减少50%,成本降低60%,机床利用率达60%--80%,机床台数减少50%,生产面积减少40%。世界制造业由于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通机械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的数控设备所替代。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大量使用,而我国数控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9%,而日本高达30%,美国超过了40%;国家规划在2010年前,使数控化率达10%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洗衣机、电视机、空调器、小家电、集装箱等一百多种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我国制造业虽已名列世界前茅,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制造业虽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就短缺几十万人。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上奇缺,而且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我国制造业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我国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数控系,使高职学生系统的学习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的操作及维修、系统的维护及数控技术的开发等知识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制造业的需要。
数控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数控专业涉及数控原理及编程、数控机床、自动控制技术、电气驱动伺服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机床精度、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它涵盖面广、涉及其它专业的知识较多,而教材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轻视实践环节,内容过于深奥晦涩成了学生学习时的最大困难;同时中学生中成绩优异的不愿报考高职的行为也导致优秀人才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无缘。
数控专业教材编辑各自为阵,教材编写有的还是普通大学要求,过多的加入了理论性较深的知识,没有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没有一套合适的教材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数控技术是新型产业,它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而数控专业现有教材一成不变;所以,数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增、减是数控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关键。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上多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完全的数控实践教学,应有专门的实践基地,有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可编程实验室、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器以及相应的位置检测实验仪器,甚至要有一个相当规模和配置的计算机房,可以运行大型的数控软件,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并能动态模拟加工轨迹、进行三维,并与数控机床有良好数据接口,使程序经过后置处理转换成NC代码,从而在数控机床上运行。这些硬件在目前国内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即使学校用有限的资金投资购买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建设教学实验环境。此类设备价格昂贵,花大力气买回一台两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成本安全性上考虑,都不大适合众多的学生的普及性教学和实验。这类教学实验中心即便建成,实际应用效率和效果往往也不是很理想。同时学校普遍对理论教师的培养和待遇很重视,而指导实操的老师的待遇却普遍偏低,并忽视了对理论老师指导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数控专业课程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学有所练、学和用结合,是数控专业教学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