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荣八耻”为高职学院和谐校园建设确立了新的价值导向,在高职学院学生中培育团结互助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将对“八荣八耻”要求的落实及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培育学生团结互助精神面临的问题及培育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面临的问题
1.信息网络化高度普及带来的冲击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高职学院学生生活内容的重心之一。在个人视野得到拓宽的同时,网络中虚假、色情、暴力信息也大量膨胀,网络虚幻的美好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撞击着传统的文明与道德观念。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心理的孤独与压抑,造成高职学院学生与社会、与集体的分隔化、孤立化,这就弱化了个人对集体的依赖,甚至在青年学生的观念中制造了个人离开他人、离开集体依然可以生活得多姿多彩的假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学生集体观念的淡薄,团结互助精神的缺失。
2.成长环境差距带来的冲击
大学校园里聚集着来自不同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虽然年龄和阅历相近,却在学习生活条件上存在着差距,这种贫与富的差距被浓缩、汇集在一起,显得更加明显和强烈。学生间以贫富来划分活动圈子,贫与富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了“仇富”“厌贫”两种心态。再加上当前高职学院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顺利的家庭环境,没有同龄人的成长状态,使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思考问题时又常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矛盾往往归咎于他人,这些就使得在高职学院学生中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成为泡影。
3.市场经济引发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冲击
现阶段,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已经形成。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造成了高职学院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这迫使处于改革大潮中的青年学生,适应经济发展的观念更新日益加快,他们的价值取向、利益追求和成长成才需要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了能在毕业之时及时顺利地搭上就业快车,有的高职学院学生便早早地通过打工等方式加大与社会的接触,有的则在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锤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的就通过各种考级考证活动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繁忙的社会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日渐减少,而无形中的任职与就业竞争又或多或少地引发着彼此间的矛盾与摩擦,这些都给集体成员的团结互助带来困难,甚至造成彼此间的疏远与隔膜。
4.高教改革深化带来的冲击
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開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改革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尚未解决且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使得高校传统的团结互助精神的教育载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学分制的实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院系当中。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因为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学术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而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学生食宿上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就更加弱化了学生的团队、集体观念,弱化了班集体、院系等对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教育引导功能。况且取而代之的新教育平台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也客观上给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造成困难。
二、培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教书育人作用
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管理人员要既管理又育人,后勤人员则要既服务又育人。同时,我们应看到,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职学院学生内心对团队、集体的认可与需求,而这种认可与需求不是天然生成的。一方面,它需要灌输,不间断地、理直气壮地灌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探求如何提高灌输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何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和完善灌输的手段与途径,提高灌输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它需要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引导。教育者要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提供帮助、说服教育等方法,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荣辱观上来,使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和养成由外力作用转化为内功修炼。
2.积极完善教育载体建设
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需要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通过集体的示范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团结互助成为一种自觉。这种集体,在实行学年制的高校,更多地表现为班级、院系。以此为依托,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层层深入,将团结互助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学制始终,不断强化群体意识,确保班集体的教育平台作用得到展现。当然,在完全实施弹性学分制与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就应积极创建团结互助精神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如可以借助两课教学、校园网、广播电台、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努力探索团结互助精神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电台、进社团、进公寓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把团结互助精神渗透到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念,从而自觉抵制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
3.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高职学院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高职学院学生处理好个体成才与集体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并有意识地针对高职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学知识讲座、人际交往训练、升学就业指导、成立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等形式,借助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手段,为高职学院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以此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困惑,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确保高职学院学生在集体和谐中健康成长。
4.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格局更是培育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一个重要媒介。我们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为导向,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宣传版块都体现出培育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意义,让校园里的每一场文化活动都展现出团结互助精神的巨大魅力。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追求团队间、集体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追求个人与集体、与他人之间的良好互动状态。通过广泛开展以培育团结互助精神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建设起价值导向鲜明的班风、校风、教风、学风,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调适、凝聚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营造出一个鲜明、和谐、团结、互助的校园环境。
总之,教育者、教育载体、校园文化等方面应形成一个多维体系,在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团结互助精神深入人心,成为高职学院学生的自觉选择,并使他们逐渐成长为综合素质高,群体意识强,协作能力好的社会急需型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面临的问题
1.信息网络化高度普及带来的冲击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高职学院学生生活内容的重心之一。在个人视野得到拓宽的同时,网络中虚假、色情、暴力信息也大量膨胀,网络虚幻的美好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撞击着传统的文明与道德观念。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心理的孤独与压抑,造成高职学院学生与社会、与集体的分隔化、孤立化,这就弱化了个人对集体的依赖,甚至在青年学生的观念中制造了个人离开他人、离开集体依然可以生活得多姿多彩的假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学生集体观念的淡薄,团结互助精神的缺失。
2.成长环境差距带来的冲击
大学校园里聚集着来自不同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虽然年龄和阅历相近,却在学习生活条件上存在着差距,这种贫与富的差距被浓缩、汇集在一起,显得更加明显和强烈。学生间以贫富来划分活动圈子,贫与富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了“仇富”“厌贫”两种心态。再加上当前高职学院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顺利的家庭环境,没有同龄人的成长状态,使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思考问题时又常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矛盾往往归咎于他人,这些就使得在高职学院学生中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成为泡影。
3.市场经济引发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冲击
现阶段,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已经形成。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造成了高职学院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这迫使处于改革大潮中的青年学生,适应经济发展的观念更新日益加快,他们的价值取向、利益追求和成长成才需要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了能在毕业之时及时顺利地搭上就业快车,有的高职学院学生便早早地通过打工等方式加大与社会的接触,有的则在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锤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的就通过各种考级考证活动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繁忙的社会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日渐减少,而无形中的任职与就业竞争又或多或少地引发着彼此间的矛盾与摩擦,这些都给集体成员的团结互助带来困难,甚至造成彼此间的疏远与隔膜。
4.高教改革深化带来的冲击
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開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改革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尚未解决且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使得高校传统的团结互助精神的教育载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学分制的实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院系当中。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因为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学术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而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学生食宿上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就更加弱化了学生的团队、集体观念,弱化了班集体、院系等对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教育引导功能。况且取而代之的新教育平台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也客观上给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造成困难。
二、培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教书育人作用
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管理人员要既管理又育人,后勤人员则要既服务又育人。同时,我们应看到,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职学院学生内心对团队、集体的认可与需求,而这种认可与需求不是天然生成的。一方面,它需要灌输,不间断地、理直气壮地灌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探求如何提高灌输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何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和完善灌输的手段与途径,提高灌输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它需要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引导。教育者要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提供帮助、说服教育等方法,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荣辱观上来,使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和养成由外力作用转化为内功修炼。
2.积极完善教育载体建设
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需要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通过集体的示范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团结互助成为一种自觉。这种集体,在实行学年制的高校,更多地表现为班级、院系。以此为依托,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层层深入,将团结互助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学制始终,不断强化群体意识,确保班集体的教育平台作用得到展现。当然,在完全实施弹性学分制与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就应积极创建团结互助精神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如可以借助两课教学、校园网、广播电台、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努力探索团结互助精神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电台、进社团、进公寓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把团结互助精神渗透到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念,从而自觉抵制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
3.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高职学院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高职学院学生处理好个体成才与集体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并有意识地针对高职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学知识讲座、人际交往训练、升学就业指导、成立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等形式,借助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手段,为高职学院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以此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困惑,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确保高职学院学生在集体和谐中健康成长。
4.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格局更是培育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一个重要媒介。我们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为导向,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宣传版块都体现出培育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意义,让校园里的每一场文化活动都展现出团结互助精神的巨大魅力。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追求团队间、集体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追求个人与集体、与他人之间的良好互动状态。通过广泛开展以培育团结互助精神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建设起价值导向鲜明的班风、校风、教风、学风,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调适、凝聚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营造出一个鲜明、和谐、团结、互助的校园环境。
总之,教育者、教育载体、校园文化等方面应形成一个多维体系,在高职学院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团结互助精神深入人心,成为高职学院学生的自觉选择,并使他们逐渐成长为综合素质高,群体意识强,协作能力好的社会急需型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