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冉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appy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冉在老房子办公,楼外一小园,桃红遍地。
  一日阴雨,门房老赵,告诉我老冉刚上楼。
  园里桃花,前几日还开得好好的,一夜风雨,几乎落尽了。
  上楼,发现窗门都关着,满楼的风声雨味,正诧异,门窗有些声响,素来听说这楼里有狐仙,今天空无一人,不免害怕,连忙又下来。老赵说:老冉确实刚上楼。我将信将疑,又上楼来。
  一排长窗依旧关着,老冉却分明端端正正坐在那里,面前一杯茶,手里一支烟。
  我推门进去,一房风声雨味。
  老冉见我,一愣,刚才是你吗,我听见楼板响,为什么不进来。
  我说,刚才上楼,没有你在。
  老冉笑了,怎么会,我一直都在,就坐在窗口看园里的桃花。去年的这一天,我也坐在这里,那是个好天,桃花倒不见得比今年的好。
  我走进去,把窗户打开,小园里,桃树遮了半壁,已是绿成荫了。
  以前对老冉说过,这危楼宜阴雨,宜雪,阳光灿烂并不见生动,倒是一两人枯坐,觉得惟这危楼是真实的,至于别的,甚至对面之人,一笑,一嗔,都隐约,都是没有区别的。
  我说,都讲这楼里有狐仙,你信还是不信。
  老冉不语,片刻:若真有那么只狐仙,闲来与人坐坐,倒也未尝不可。
  危楼里坐久了,心开始沉下去。豆棚瓜架雨如丝,没有豆棚,瓜架上一片青色。老冉再无话语,阴阴沉沉,令人疑狐。
  回家,已是黄昏,想想总觉蹊跷。狐仙一说,听听而已,从未见过,倒是老冉日日坐着,一杯茶、一支烟,今日风声雨味,恍惚之中,竟仿佛以他为狐,但再一想,风声雨声危楼小园,狐是什么,人又是什么?我笑了。
  第二日,阴雨不断。老冉依旧端坐屋中,一杯茶、一支烟。说及昨天的事,他很诧异,说昨天是去寒山寺听的钟声,并未来此。
  我马上想起了狐,有些失色。老冉倒似乎很坦然:
  昨日所见,一定是狐了──那样的凄风苦雨,危楼独坐,若非修炼百世,一颗凡俗的心,必是敏感于其中的无味或凄凉,只狐仙心不设防,云来雾去,如此而已。
  我追问,那今日你不是同样如此?
  老冉笑笑,不置是否。
其他文献
三联出了新书,搞了新活动,倡导生活新品质——“Home书系”三种,欧阳应霁的《设计私生活》、《回家真好》、《两个人住》——总之是新,簇新的包装,崭新的说法,全新的价格,献给大陆新的一代。  新的一代什么都要。拿来无需主义,只管拿来。为了弥补过往的缺憾,更为了追赶别处同辈的繁华似锦,新一代一路狂奔而去,重要的是张开双臂,伸展十指,抓住一切目力所及的先进和美好,哪怕能力暂时不及。  据说有人买欧阳应霁
期刊
两年前的某个清晨,我穿着吊带睡裙,蓬乱着头发,来到厨房倒一杯橙汁的时候,透过玻璃窗,意外地发现街对面废弃的工厂成了一个建筑工地。当时我就清醒地认识到,不久的将来,我将不能再穿这么少的衣服在房间里进进出出,我的房间,和对面未来的居民楼只隔一条窄窄的马路,只要我愿意,接上三根长竹竿就能捅到对面阳台的铝合金玻璃窗。这样近距离的长相厮守,总免不了偷窥和被偷窥。后来,居民楼建成了,短短几个月就住满了人家,果
期刊
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建设,已然较为清晰地内化为学科发展的潜意识,取得可观成果。而与现代文学血脉相连的当代文学,研究长期由理论批评主导,常被加诸“以论代史”的批评。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制于当代文学的学科特性,当然不宜简单评判。但随着当代文学逐步走向历史化,史料学建设的问题便凸显了出来。近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已日渐被学者重视,并取得不少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还更多集中于个案
期刊
有一个人,在我70年代的日记里出现过两次,他的名字叫刘岑楼。  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身份是一个农村电影放映员。这是一个经常与乡村月亮和乡村教师打交道的职业,原因有二:一是露天电影只有夜晚才能放映;二是放映场地一般都是选择学校操坪。  其时我正青草年龄,既懒散,又耽于幻想,想天天记日记,但坚持得并不好。历史的看,那个年代并不美好,但就我个人而言,那是一个诗意的年代。  这从我当年的日记也可看出来:
期刊
我坐在街角的酒馆里,听十多年来第一回邂逅的老同学于干说他同老婆恋爱的故事。  于干是学油画的,他老婆是他们大学里音乐系的同届学生。据于干说,他老婆小秦漂亮得简直“六宫粉黛无颜色”,所以,追慕者甚众就不奇怪。于干把“淘汰赛”的过程说的很烦琐,但我的注意力只放在了他同另一个体育系的一米八五的大个子学生的最后角逐上。于干说实际上他还没有同小秦搭上关系大个子就捷足先登,开始同小秦在学院的假山后面约会了。那
期刊
那天赵新强突然来了。我们是老同学,不见面已经好多年。他跟我小学同学,中学又同学,插队也离得不远,当年来往是很多的。那时候,赵新强是我们那一带知青的角色。  角色这个词在长沙话里面,指的就是英雄好汉,或者也可以说是帮派势力的头目,总之不是常人。不过那个年月当角色通常倒也简单,主要是要有力气,不怕死,当然人不能太蠢。有了这几条,再做几桩惊动四方的业绩,一个角色就立起来了。我们下乡的地方,散布了几千的知
期刊
小七喜欢去红色年代跳舞,去老树咖啡屋喝咖啡,有时又在酒吧里出现,过得很小资,也很现代。享受生活是她的特色。  听音乐喜欢某个女孩的声音,沙哑而忧郁,就像成都的夜色,小七喜欢得不得了。工作是去采访一些好玩的地方,因而就分不清哪里是工作哪里是生活,反正这都不重要。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说着形形色色的话,成都的酒吧、咖啡屋都曾在她眼前掠过,后来就成了她眼影的一部分,谁也不知道,她会忽然这样了。  晚上,一个
期刊
还是那个百万富翁和渔夫的旧笑话:百万富翁看到懒洋洋晒太阳的渔夫,上去建议说:“你为什么不更努力地工作,赚更多的钱?”渔夫说:“赚更多的钱干嘛?”百万富翁更着急:“赚到足够的钱,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晒太阳享受人生了啊!”渔夫还是懒洋洋地看着他,说:“那你以为我现在是在干嘛?”  这实际上是两种人,一种是一定要有足够安全感,例如他自己认为足够的钱,他才能稍微放松地晒太阳。这种人一定是在吃饭的时候把好菜留
期刊
球星越来越多,但产生“君临天下”的巨星却越来越难。学者们说,诗人总生活在诗歌传统和前辈诗人的阴影之下。同样,球星除了面对对手和观众外,也生活在足球传统和前辈球星的阴影下。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球星传统呢?让我们从头开始一路看过去。  英国的马修斯爵士是足球世界里第一个能称为星的选手。他不仅球技精湛,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绅士,他奠定了球星“好好先生”的传统。当然,在那个西装革履“坐”着看球的时代,这也是
期刊
按古龙的说法,性产业是最古老的职业,“堪为百代祖师”,那时候没有钞票,人们拿贝壳换粮换米,我怀疑有些人收藏贝壳就是想回到原始社会。根据伪学者慕容雪村的考证,“性”这东西可以算是另一种贝壳,每一单位的性资源换多少张狍子皮,换几捧高粱米,大概早有定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性依然是万能结算工具,可以换彩电,换房子,换工作,换城镇户口,有个美女还拿它换了一个法官当。所以英国前首相狄斯赖利说“货币是惟一比爱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