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外语人才培训应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导入有利于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和企业文化特点;导入内容应包括基础背景文化,词语文化内涵,社会习俗和价值观;采用直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比较、组织讨论和直观教学手段。
关键词:企业外语培训;文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099-02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的人才,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体现在其外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员工的外语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企业外语培训得到了较快发展,一些大的企业如立邦、爱立信、海尔公司员工的外语培训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外语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员工在培训中学了一些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但是语言的运用能力低下。在外事活动场合,我国员工的语音不错,语法也正确,但交流不得体。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对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因此,在企业外语人才培训中,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适时导入异域文化,提高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们普遍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认为语言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因此,考察研究语言现象必须放在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背景中去。通过从文化的维度来探究语言的交际过程,人们发现在人类语言行为过程中不单单依赖语言系统,同时还不可避免地涉及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文化系统。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语言从宏观上看属于人类总体文化。虽然语言从总体上看属于大文化的范畴,但是它在社会总体文化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与社会其他文化现象是相互对应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与文化融合的媒介。
从微观来看,语言和文化又是同时产生的、互相促进的,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沃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了语言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人员的共识,布兰贝克曾幽默地说,“学习外语而不学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办法”(王振亚,2005::2)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明确把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列于其中。
二、我国企业外语培训中文化导入的作用
我国企业的外语培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学习外语主要用于与外商谈判、阅读外文资料;另一类是企业员工,这部分人学习外语主要用于日常工作交流。这两类人员所需掌握的外语知识深度不一,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与外方人员交流。因此,企业外语人才培训中的文化导入对于员工顺利与外方人员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在沟通文化与语言之间起着桥梁作用。首先,思维方式与文化紧密相关,它集中体现了文化心理特征,对文化心理各要素起制约作用;其次,思维方式与语言紧密相关,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发展和升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主体意向性思维,往往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更重视伦理道德而非逻辑推理,属主体意向性思维。西方人属于客体对象性思维,注重科学思维,主体与客体区分明确,以合理的逻辑探索自然规律。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
企业外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与外方顺利交流。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大量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员工的对外交际能力,才能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理解西方文化的做事方式。从而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有利于了解东西方企业文化特点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事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沃尔夫森(N. wolfson )曾说,“在此本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的思维方式,在各自的企业文化中也反映出不同的特点。东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的合作精神,反映在管理模式上,就是强调集权式管理。西方企业文化总体而言,崇尚“自我”,每个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讲究效率,强调科学性。
企业外语培训中,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东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员工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彼此加深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可以使双方的交流不拘于课堂和书本上所学到的语言材料,而使用更加地道使用的语言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三、企业外语培训中文化导入方面的内容及措施
对企业而言,外语人才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培训必须通过适合企业员工的措施,适时导入目的与国家的文化。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企业外语人才培训的文化导入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基础背景文化、词语文化内涵、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学好外语离不开外族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渗透。因此我们在对企业外语人才培训中不可避免地要介绍外族语言的人文背景,在培训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把语言国的等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俗、风土 人情、词语掌故等介绍给学员,努力培养跨文化意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词语文化内涵是指单个的词、习语、成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英语中也有许多只有了解其来源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的词语。如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句子:“You have found an elephant in the moon.” 你可能会感到很困惑,你若照字面理解为“你发现了月亮上有一只大象”,那就错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你这个人真是异想天开。” 但是只要你了解了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你就会明白其意思了。十七世纪,有一个很自负的学者叫保尔•尼尔爵士(Sir Paul Neel)。据说他看见月亮上有一只大象。后来查明,原来是一只小耗子钻进了他的望远镜。他所看到的大象,只是他异想天开的结果罢了。《圣经》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宝库,在企业外语培训时,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有选择地向学员介绍一些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典故。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学习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传递。我们要注意在一种文化中人们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就是禁忌的话题(taboo)。因此,我们要引导学员学会外语交际的安全话题。
(二)文化导入的措施
1、直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直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参加培训的员工都是成人,学习主动性较强。他们以前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有时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与我们的相同。因此,教师可直接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但必须注意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受训员工的需求。比如,为销售人员重点安排听说类课程和商务英语课程;为科研人员除了设置词汇、语法课之外,还可开设普及性语言国家的文化概况课程及跨文化交际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受训员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文化比较。 在跨文化教学中,人们常用比较的方法,在企业外语培训中更应如此。通过比较母文化与语言国文化在结构、内涵、寓意和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来培养学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例如:要对比中国人与语言国人在礼仪、称谓、服饰、餐饮等的差异,要对比在色彩、体态语、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了解比较文化差异,是为了提高文化的适应性,抑制其在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使外语交流更加有效。
3、组织讨论
讨论也是很有效的措施之一。在课堂上让学员就某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现象充分进行讨论,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和对语言交际的影响,能够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进一步增强运用外语交际的准确性。例如,可以开展文化一日一题(a cultural topic a day)等活动, 每次培训开始前,让学员就某一文化方面的话题展开简单的讨论。互相交流,畅谈体会,达成共识,促进学习,提高培训的效果。
4、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感受外国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浸入所学语种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并非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如在课堂上播放经过精选或剪辑的反映英美现实生活的电影电视剧,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等练习活动,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总之,随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对外语人才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企业外语培训中进行文化导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要在导入材料、时间、对象、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周密安排,教学中要依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整。文化导入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一种补充,导入适当、适度才会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邓铁(1962-),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词汇学,世界经济发展史。
参考文献:
[1]龚晓斌.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反映[J].江南学院学报.2000,9.
[2]胡文仲.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企业外语培训;文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099-02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的人才,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体现在其外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员工的外语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企业外语培训得到了较快发展,一些大的企业如立邦、爱立信、海尔公司员工的外语培训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外语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员工在培训中学了一些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但是语言的运用能力低下。在外事活动场合,我国员工的语音不错,语法也正确,但交流不得体。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对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因此,在企业外语人才培训中,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适时导入异域文化,提高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们普遍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认为语言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因此,考察研究语言现象必须放在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背景中去。通过从文化的维度来探究语言的交际过程,人们发现在人类语言行为过程中不单单依赖语言系统,同时还不可避免地涉及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文化系统。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语言从宏观上看属于人类总体文化。虽然语言从总体上看属于大文化的范畴,但是它在社会总体文化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与社会其他文化现象是相互对应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与文化融合的媒介。
从微观来看,语言和文化又是同时产生的、互相促进的,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沃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了语言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人员的共识,布兰贝克曾幽默地说,“学习外语而不学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办法”(王振亚,2005::2)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明确把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列于其中。
二、我国企业外语培训中文化导入的作用
我国企业的外语培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学习外语主要用于与外商谈判、阅读外文资料;另一类是企业员工,这部分人学习外语主要用于日常工作交流。这两类人员所需掌握的外语知识深度不一,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与外方人员交流。因此,企业外语人才培训中的文化导入对于员工顺利与外方人员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在沟通文化与语言之间起着桥梁作用。首先,思维方式与文化紧密相关,它集中体现了文化心理特征,对文化心理各要素起制约作用;其次,思维方式与语言紧密相关,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发展和升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主体意向性思维,往往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更重视伦理道德而非逻辑推理,属主体意向性思维。西方人属于客体对象性思维,注重科学思维,主体与客体区分明确,以合理的逻辑探索自然规律。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
企业外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与外方顺利交流。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大量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员工的对外交际能力,才能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理解西方文化的做事方式。从而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有利于了解东西方企业文化特点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事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沃尔夫森(N. wolfson )曾说,“在此本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的思维方式,在各自的企业文化中也反映出不同的特点。东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的合作精神,反映在管理模式上,就是强调集权式管理。西方企业文化总体而言,崇尚“自我”,每个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讲究效率,强调科学性。
企业外语培训中,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东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员工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彼此加深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可以使双方的交流不拘于课堂和书本上所学到的语言材料,而使用更加地道使用的语言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三、企业外语培训中文化导入方面的内容及措施
对企业而言,外语人才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培训必须通过适合企业员工的措施,适时导入目的与国家的文化。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企业外语人才培训的文化导入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基础背景文化、词语文化内涵、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学好外语离不开外族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渗透。因此我们在对企业外语人才培训中不可避免地要介绍外族语言的人文背景,在培训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把语言国的等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俗、风土 人情、词语掌故等介绍给学员,努力培养跨文化意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词语文化内涵是指单个的词、习语、成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英语中也有许多只有了解其来源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的词语。如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句子:“You have found an elephant in the moon.” 你可能会感到很困惑,你若照字面理解为“你发现了月亮上有一只大象”,那就错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你这个人真是异想天开。” 但是只要你了解了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你就会明白其意思了。十七世纪,有一个很自负的学者叫保尔•尼尔爵士(Sir Paul Neel)。据说他看见月亮上有一只大象。后来查明,原来是一只小耗子钻进了他的望远镜。他所看到的大象,只是他异想天开的结果罢了。《圣经》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宝库,在企业外语培训时,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有选择地向学员介绍一些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典故。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学习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传递。我们要注意在一种文化中人们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就是禁忌的话题(taboo)。因此,我们要引导学员学会外语交际的安全话题。
(二)文化导入的措施
1、直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直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参加培训的员工都是成人,学习主动性较强。他们以前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有时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与我们的相同。因此,教师可直接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但必须注意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受训员工的需求。比如,为销售人员重点安排听说类课程和商务英语课程;为科研人员除了设置词汇、语法课之外,还可开设普及性语言国家的文化概况课程及跨文化交际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受训员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文化比较。 在跨文化教学中,人们常用比较的方法,在企业外语培训中更应如此。通过比较母文化与语言国文化在结构、内涵、寓意和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来培养学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例如:要对比中国人与语言国人在礼仪、称谓、服饰、餐饮等的差异,要对比在色彩、体态语、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了解比较文化差异,是为了提高文化的适应性,抑制其在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使外语交流更加有效。
3、组织讨论
讨论也是很有效的措施之一。在课堂上让学员就某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现象充分进行讨论,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和对语言交际的影响,能够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进一步增强运用外语交际的准确性。例如,可以开展文化一日一题(a cultural topic a day)等活动, 每次培训开始前,让学员就某一文化方面的话题展开简单的讨论。互相交流,畅谈体会,达成共识,促进学习,提高培训的效果。
4、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感受外国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浸入所学语种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并非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如在课堂上播放经过精选或剪辑的反映英美现实生活的电影电视剧,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等练习活动,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总之,随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对外语人才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企业外语培训中进行文化导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要在导入材料、时间、对象、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周密安排,教学中要依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整。文化导入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一种补充,导入适当、适度才会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邓铁(1962-),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词汇学,世界经济发展史。
参考文献:
[1]龚晓斌.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反映[J].江南学院学报.2000,9.
[2]胡文仲.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