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它既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古人云:读书动笔墨。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正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办法。“随文练笔”即通常所说的“课堂小练笔”,它以课文内容为写作材料,体现了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理解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方法很多,我们应因文、因人而异。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的几点“随文练笔”训练策略:
一、课文延伸,引导续写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接触文本,揣摩语言,充分感知课文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情感。
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紧扣“收养——抚养——养大”这条故事主线展开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为达到续写效果,我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要前后一致。(2)掌握故事情节主线,要前后连贯,(3)想象要合情合理。(4)把从课文中领略到的一些表达方式适当运用于练笔中,如: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利用标点符号表现人物心情等。
二、课文补白,随文扩写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内容耐人寻味,语言优美规范,教师若能用心与文本对话,寻找、发现每一细节,就可以为学生寻找到扩写练习的机会。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一文,因为课文是书的缩写,叙述简略,形成许多空白点,而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正好涉及到删去的原著中的一些细节(如鲁滨逊是怎样吃掉自己种出的麦子的?他穿的是什么?)。对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反应,对自己特别喜欢的故事情节,觉得特别重要的问题等作出想象,并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穿插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将课文扩写出好几个自然段,学生在补白扩写中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完整本,读后,有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扩写与原著基本一致而兴奋不已,有的会为自己的想法富有创新而感到自豪。
三、课文迁移,指导仿写
教材中精心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都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范文。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既复习阅读教学中的所得,又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既能降低习作的难度,又能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向读者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积累、仿说,然后以《美丽的德贤小学》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校园进行仿写,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窘迫,又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快乐。
四、课文换型,鼓励改写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从第三学段开始,阅读目标对不同文体进行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述作品、诗歌提出阅读目标。这样的表达是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提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阅读要求。因此,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文体的互换改写,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各种文体特色,更能引发他们对各种文体的阅读乐趣。
例如:把精练的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丰富语义体会深透,再把诗词中人物、景物、事件加以扩展,加上个人理解,可改写成叙事性,写景抒情等各类型文章;把一些平实的说明性文章改写成童话式叙述文,使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实际,则更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改写为《地球的自述》,让学生充分运用个性化语言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重组,完全体现了他们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发现、建构、创造新意义的过程,
五、课文拓展,写好读后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思想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荡涤人们的灵魂。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对一些主题鲜明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写好读后感。
例如:《匆匆》一文,可以先从课题入手,根据课题质疑,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写对“匆匆”的理解;学文时,读句子谈体会,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情感;最后让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重新思考对“匆匆”的理解,使学生由衷地感悟到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更感受到惜时的重要,此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一篇篇真实可信、特点各异的读后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应始终紧扣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表达这条人文主线,以灵活多样的训练策略,让学生不断从所学的阅读文章中积累、感悟、迁移、模仿、创新、深化,从而实现激发读书兴趣与提高写作技能相融合,达到阅读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一、课文延伸,引导续写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接触文本,揣摩语言,充分感知课文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情感。
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紧扣“收养——抚养——养大”这条故事主线展开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为达到续写效果,我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要前后一致。(2)掌握故事情节主线,要前后连贯,(3)想象要合情合理。(4)把从课文中领略到的一些表达方式适当运用于练笔中,如: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利用标点符号表现人物心情等。
二、课文补白,随文扩写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内容耐人寻味,语言优美规范,教师若能用心与文本对话,寻找、发现每一细节,就可以为学生寻找到扩写练习的机会。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一文,因为课文是书的缩写,叙述简略,形成许多空白点,而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正好涉及到删去的原著中的一些细节(如鲁滨逊是怎样吃掉自己种出的麦子的?他穿的是什么?)。对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反应,对自己特别喜欢的故事情节,觉得特别重要的问题等作出想象,并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穿插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将课文扩写出好几个自然段,学生在补白扩写中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完整本,读后,有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扩写与原著基本一致而兴奋不已,有的会为自己的想法富有创新而感到自豪。
三、课文迁移,指导仿写
教材中精心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都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范文。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既复习阅读教学中的所得,又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既能降低习作的难度,又能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向读者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积累、仿说,然后以《美丽的德贤小学》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校园进行仿写,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窘迫,又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快乐。
四、课文换型,鼓励改写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从第三学段开始,阅读目标对不同文体进行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述作品、诗歌提出阅读目标。这样的表达是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提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阅读要求。因此,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文体的互换改写,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各种文体特色,更能引发他们对各种文体的阅读乐趣。
例如:把精练的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丰富语义体会深透,再把诗词中人物、景物、事件加以扩展,加上个人理解,可改写成叙事性,写景抒情等各类型文章;把一些平实的说明性文章改写成童话式叙述文,使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实际,则更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改写为《地球的自述》,让学生充分运用个性化语言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重组,完全体现了他们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发现、建构、创造新意义的过程,
五、课文拓展,写好读后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思想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荡涤人们的灵魂。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对一些主题鲜明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写好读后感。
例如:《匆匆》一文,可以先从课题入手,根据课题质疑,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写对“匆匆”的理解;学文时,读句子谈体会,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情感;最后让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重新思考对“匆匆”的理解,使学生由衷地感悟到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更感受到惜时的重要,此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一篇篇真实可信、特点各异的读后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应始终紧扣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表达这条人文主线,以灵活多样的训练策略,让学生不断从所学的阅读文章中积累、感悟、迁移、模仿、创新、深化,从而实现激发读书兴趣与提高写作技能相融合,达到阅读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