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三宝“精、气、神”
假如一个人西装领带,皮鞋锃亮,走路昂首挺胸,你们说他有没有精气神呢?那是肯定有的,那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气质。一个看上去神气十足的人,是个有精有神的人;一个看上去像是掉了阳气的人,是个缺精少神的人或没精打采的人。
哲学上,有“精、气、神”这个概念,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单位。中医学上,“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养精、气、神,可以健身、抗衰老。你看那些长寿的老大爷老太太,哪一个不是精神矍铄——那是因为他们懂得保养自己的精气神。
精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就如同一台机器,必须有电流,才能保证它的基本运行,电力充足,它的运行才能正常。广义上的“精”,包括精、血、津液。我们常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这就因此阴精充盛,不仅可以使生长发育正常,而且也能增强抗病能力。
就像一个人的成就一样,歌中唱“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有先天因素,比如智商,也有后天因素,就是勤奋。这个精呢,它的来源也有先、后天之分。先天的,也就是父母给的,娘胎里带来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到“生命之根”的作用。那什么是后天的呢?外界的营养补充,吃喝方面。不过身体吸收食物和水,自然需要脾胃发挥作用,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后天之精就是补充物质,从而保证人体“精”不亏。注意饮食全面,营养均衡,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
气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果说精是电流,那么气就是机器的运行能力。一方面,气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另一方面,又代表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活动能力。也就是说它既是物质的,又是功能的。比如人体的呼吸、消化、营养补充、血液运行、抵抗疾病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神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常说的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中的“望”其中之一就是望神。如何养神呢?“闭目养神”,并不是单单指闭上眼睛,而是闭眼让大脑思维沉淀下来,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是养神的首务。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源于“精”,维持生命的原动力是“气”,而生命的外在表现则是“神”。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举个例子,“精气神”就是人的财富。生活中,人的财富主要有三个层面,即现金、储蓄以及整体的生活水平或状态。人体的“气”就是现金,是生活中随时要用的;“精”就是储蓄,现金有余就存入变成储蓄,现金不足就提出储蓄来用;而“神”呢,就是人整体的生活水平。
保养精气神就是长寿的秘诀。在生活中,要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年龄稍长的朋友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练气功。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虽然不似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或者鹤发童颜的周伯通,至少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
病扰心神出异梦
小时候做梦梦到飞,父母欣喜解释说是在长个子。这也并不是单纯的迷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民间,“周公解梦”流传非常广。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却也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从梦中醒来,往往为梦中奇异怪诞的梦境感到迷惑,它意味着什么?它在暗示些什么?或者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
有人认为,梦与疾病有关,从一个人所做的‘梦’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有梦与疾病相关的说法。《列子》记载,梦到大水感到恐惧,是因为身体阴气壮;梦到大火,是因为阳气壮;如果梦到杀人,那就是阴阳两气都壮。《黄帝内经素问》认为,肺气虚,就会梦见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五行之一的金旺之时,会梦见战争。肾气虚,就会梦见舟船淹死人,当五行之一的水旺之时,会梦见大火燃烧。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
在我国古代,对疾病致梦论述的最典型、最详细的要算隋代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他说:“夫虚劳之人,血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正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而不安,喜梦。”多梦的根本原因是由机体内在变化引起的。
总之,当我们熟睡的时候,大脑并没有休息,他就像一个忠实的哨兵,监视着我们体内的各种细微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投射到我们心里。因此病人就诊时应该把自己有关的梦境告诉大夫,以便根据不同梦境的分析,寻找身体内部潜在病变,发现早期疾病,及早治疗。
市面上、网络上,像周公解梦之类的,可以看,但最好不要全信。不要因为做的某个梦而疑神疑鬼,导致自己心神不宁,过度紧张,说不定还真的引起其他疾病。
古法刺血治百病
放血能治病!不要惊讶,这里的放血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运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治疗疾病就是如何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使得经络气血运行正常,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古人常用,现代也有。
怎么做放血疗法呢?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脉(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手术放血,借经引出病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是为放血疗法。工具呢,就是针,即刺血疗法。古法刺血,主要采用锋针、铍针、镌针治疗,与现代临床上主要采用的三棱针不同。“刺血”,又称“刺络放血疗法”。
古代人是怎么想到用刺血来治疗疾病呢?有这样一种观点,在新石器时代,某个头痛患者,一天在干农活时,被石头刺破了手,出了血,没想到后来竟然头不痛了。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偶然创伤出血而导致原有症状减轻或者消失,长期实践这才积累了这样一种疗法。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是砭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里面对刺血疗法的机制、施术部位、操作手法、适应症及禁忌症都有精辟的论述。还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10多种疾病,如癫狂、头痛、腰痛、疟疾、热病、突然失音、热喘、流鼻血等病证。
刺络放血为何能治疗这么多病?
中医上说“久病人络”,意思是:病的时间比较久了,病邪就会由浅入深,从经脉影响到络脉。打个比方,经 脉就好像是主干道,在人体里面的位置比较深,络脉好比是小街小巷,交联错杂,位置比较浅,有些血络在皮肤表面就可以看到。病情轻的,不会侵到络脉,但是如果有病不及时治疗痊愈,病邪气就会弥漫,周身气血不畅,络脉也会受牵连。这时候,如果用针刺的方法,可以驱散在经脉的病邪,病会得到缓解但不能轻易治愈。如果使用“以血行气”的刺络放血疗法,逼邪随血外出,以令血气经脉通行。如同喝水可以排毒一样,在这里,放出来的血就是病邪的载体。
大家都知道血是相当贵重的,却不知道血中也存害。刺血是特殊外治法,能祛除瘀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止痛消肿,急救开窍。
其实那么多疾病都可以用放血疗法来治疗,也说明了疾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治病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正邪交争疾病时
武侠小说里常说,正、邪两派交锋,往往是邪不压正。这是在弘扬正气,即正义之气。中医上也有正气和邪气之分。单从字面上理解,同武侠里一样,正气就是对身体有利的,邪气就是对身体有害的。正气和邪气的划分最早来源与《黄帝内经》,书中认为,此二气与疾病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正气是人体各种功能之气的总和,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和抵御病邪的重要因素,简称“正”。而破坏人体内部及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称为“邪气”,简称“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与邪气交锋时,邪气占上风,那么疾病就发生了。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医学从邪正相搏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认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相争,邪胜正负则发病。
辩证哲学讲,要抓主要矛盾。那什么时候该祛邪呢?当邪气正盛是主要矛盾的时候,这时可能的病症有感冒、大便秘结、肿瘤包块等。
怎样祛邪呢?比如感冒,如属于邪在体表的表实证,就用发汗的办法;大便秘结,邪在肠道,就用泻下通便的办法。肿瘤包块,就用促进软化、帮助消散、解毒抗癌的方法。所有的祛邪办法,都是因势利导,排除致病因素。
当正气虚弱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时候,就适宜于扶正,比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病证。
怎样扶正呢?使用滋补强壮性的药物,或者加强营养、进行体育锻炼等,都能扶正。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补益药必须有针对性,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如果邪正双方在病变中的地位差不多,那就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比如体质不好的病人患了感冒,就应该在治疗感冒的发汗药中加一些补益药,中医叫“扶正解表”。体质不好的病人发生大便秘结,就要在泻下通便的药中加一些补益药,这种方法,中医叫“攻补兼施”。
不管体内正气和邪气如何相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调节。
三分饥寒保儿安
没有生育经验的人们,偶尔带一次小孩子,看到小孩子大哭大闹就不知所措了。大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会难过,会大喊大叫,何况小孩子。有经验的妈妈们,会看小孩子是不是尿湿了,或者是不是有感冒等疾病。
“要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和寒”。这句俗语出自明代医家万密斋的《育婴家秘》,相当贴切,要确保小儿身体健康,就不能给他们吃得太饱、穿得太暖。
然而,现在一般孩子们各个都是家里宝贝,家长们生怕孩子营养跟不上,影响发育,顿顿都是肉蛋奶,看到孩子吃到打嗝才高兴;出不出门都要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穿上几层还怕冻着。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想得起这句俗语?反观孩子们,有些越喂越瘦,有些虽然白胖,却娇气得很,老是闹病。家长们肯定想不到,自己的“添衣加饭”的育儿政策却刚好适得其反。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反复强调初生婴儿衣不可过暖,他说:“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害血脉………‘儿衣棉帛,特忌厚热,慎之慎之。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意思是告诫大人们在看护小儿时,要注意不能给小孩子穿太厚、盖太厚,否则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
看来溺爱孩子又照料不得法也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先贤们也多指出了小儿过饱过暖的弊端。
那么如何养护小儿比较适宜呢?其实简单得很,就如文章开头所说,要“三分饥”和“三分寒”。
喂养小儿时,切记“三分饥”,让孩子吃七分饱就可以了。但要特别注意补充一些清淡却又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同时不要让孩子吃太多零食,还要帮他们养成吃饭定时定量的好习惯。广告里这样讲:“妈妈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宝宝大口吃饭。”定时定量吃饭,才能让小孩子身体壮壮的。
还有,给孩子穿衣时,切记“三分寒”。有些妈妈们冬天带孩子,裹着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这是不对的。摸摸孩子的脖颈,如果手感湿漉漉的,那就是穿得有点多了,如果没有汗,手感刚好温暖,这就可以了。
适当少穿衣可以增强皮肤对温度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预防外感病的目的。所以孩子在由热转冷的季节,要缓加衣,稍偏点凉也无妨。
养孩子不要让孩子越来越娇气,动不动就伤风感冒,要牢记“要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和寒”这句话,这句古训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点中了小儿养护秘诀。
假如一个人西装领带,皮鞋锃亮,走路昂首挺胸,你们说他有没有精气神呢?那是肯定有的,那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气质。一个看上去神气十足的人,是个有精有神的人;一个看上去像是掉了阳气的人,是个缺精少神的人或没精打采的人。
哲学上,有“精、气、神”这个概念,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单位。中医学上,“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养精、气、神,可以健身、抗衰老。你看那些长寿的老大爷老太太,哪一个不是精神矍铄——那是因为他们懂得保养自己的精气神。
精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就如同一台机器,必须有电流,才能保证它的基本运行,电力充足,它的运行才能正常。广义上的“精”,包括精、血、津液。我们常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这就因此阴精充盛,不仅可以使生长发育正常,而且也能增强抗病能力。
就像一个人的成就一样,歌中唱“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有先天因素,比如智商,也有后天因素,就是勤奋。这个精呢,它的来源也有先、后天之分。先天的,也就是父母给的,娘胎里带来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到“生命之根”的作用。那什么是后天的呢?外界的营养补充,吃喝方面。不过身体吸收食物和水,自然需要脾胃发挥作用,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后天之精就是补充物质,从而保证人体“精”不亏。注意饮食全面,营养均衡,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
气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果说精是电流,那么气就是机器的运行能力。一方面,气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另一方面,又代表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活动能力。也就是说它既是物质的,又是功能的。比如人体的呼吸、消化、营养补充、血液运行、抵抗疾病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神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常说的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中的“望”其中之一就是望神。如何养神呢?“闭目养神”,并不是单单指闭上眼睛,而是闭眼让大脑思维沉淀下来,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是养神的首务。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源于“精”,维持生命的原动力是“气”,而生命的外在表现则是“神”。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举个例子,“精气神”就是人的财富。生活中,人的财富主要有三个层面,即现金、储蓄以及整体的生活水平或状态。人体的“气”就是现金,是生活中随时要用的;“精”就是储蓄,现金有余就存入变成储蓄,现金不足就提出储蓄来用;而“神”呢,就是人整体的生活水平。
保养精气神就是长寿的秘诀。在生活中,要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年龄稍长的朋友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练气功。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虽然不似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或者鹤发童颜的周伯通,至少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
病扰心神出异梦
小时候做梦梦到飞,父母欣喜解释说是在长个子。这也并不是单纯的迷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民间,“周公解梦”流传非常广。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却也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从梦中醒来,往往为梦中奇异怪诞的梦境感到迷惑,它意味着什么?它在暗示些什么?或者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
有人认为,梦与疾病有关,从一个人所做的‘梦’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有梦与疾病相关的说法。《列子》记载,梦到大水感到恐惧,是因为身体阴气壮;梦到大火,是因为阳气壮;如果梦到杀人,那就是阴阳两气都壮。《黄帝内经素问》认为,肺气虚,就会梦见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五行之一的金旺之时,会梦见战争。肾气虚,就会梦见舟船淹死人,当五行之一的水旺之时,会梦见大火燃烧。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
在我国古代,对疾病致梦论述的最典型、最详细的要算隋代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他说:“夫虚劳之人,血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正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而不安,喜梦。”多梦的根本原因是由机体内在变化引起的。
总之,当我们熟睡的时候,大脑并没有休息,他就像一个忠实的哨兵,监视着我们体内的各种细微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投射到我们心里。因此病人就诊时应该把自己有关的梦境告诉大夫,以便根据不同梦境的分析,寻找身体内部潜在病变,发现早期疾病,及早治疗。
市面上、网络上,像周公解梦之类的,可以看,但最好不要全信。不要因为做的某个梦而疑神疑鬼,导致自己心神不宁,过度紧张,说不定还真的引起其他疾病。
古法刺血治百病
放血能治病!不要惊讶,这里的放血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运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治疗疾病就是如何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使得经络气血运行正常,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古人常用,现代也有。
怎么做放血疗法呢?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脉(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手术放血,借经引出病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是为放血疗法。工具呢,就是针,即刺血疗法。古法刺血,主要采用锋针、铍针、镌针治疗,与现代临床上主要采用的三棱针不同。“刺血”,又称“刺络放血疗法”。
古代人是怎么想到用刺血来治疗疾病呢?有这样一种观点,在新石器时代,某个头痛患者,一天在干农活时,被石头刺破了手,出了血,没想到后来竟然头不痛了。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偶然创伤出血而导致原有症状减轻或者消失,长期实践这才积累了这样一种疗法。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是砭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里面对刺血疗法的机制、施术部位、操作手法、适应症及禁忌症都有精辟的论述。还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10多种疾病,如癫狂、头痛、腰痛、疟疾、热病、突然失音、热喘、流鼻血等病证。
刺络放血为何能治疗这么多病?
中医上说“久病人络”,意思是:病的时间比较久了,病邪就会由浅入深,从经脉影响到络脉。打个比方,经 脉就好像是主干道,在人体里面的位置比较深,络脉好比是小街小巷,交联错杂,位置比较浅,有些血络在皮肤表面就可以看到。病情轻的,不会侵到络脉,但是如果有病不及时治疗痊愈,病邪气就会弥漫,周身气血不畅,络脉也会受牵连。这时候,如果用针刺的方法,可以驱散在经脉的病邪,病会得到缓解但不能轻易治愈。如果使用“以血行气”的刺络放血疗法,逼邪随血外出,以令血气经脉通行。如同喝水可以排毒一样,在这里,放出来的血就是病邪的载体。
大家都知道血是相当贵重的,却不知道血中也存害。刺血是特殊外治法,能祛除瘀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止痛消肿,急救开窍。
其实那么多疾病都可以用放血疗法来治疗,也说明了疾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治病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正邪交争疾病时
武侠小说里常说,正、邪两派交锋,往往是邪不压正。这是在弘扬正气,即正义之气。中医上也有正气和邪气之分。单从字面上理解,同武侠里一样,正气就是对身体有利的,邪气就是对身体有害的。正气和邪气的划分最早来源与《黄帝内经》,书中认为,此二气与疾病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正气是人体各种功能之气的总和,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和抵御病邪的重要因素,简称“正”。而破坏人体内部及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称为“邪气”,简称“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与邪气交锋时,邪气占上风,那么疾病就发生了。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医学从邪正相搏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认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相争,邪胜正负则发病。
辩证哲学讲,要抓主要矛盾。那什么时候该祛邪呢?当邪气正盛是主要矛盾的时候,这时可能的病症有感冒、大便秘结、肿瘤包块等。
怎样祛邪呢?比如感冒,如属于邪在体表的表实证,就用发汗的办法;大便秘结,邪在肠道,就用泻下通便的办法。肿瘤包块,就用促进软化、帮助消散、解毒抗癌的方法。所有的祛邪办法,都是因势利导,排除致病因素。
当正气虚弱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时候,就适宜于扶正,比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病证。
怎样扶正呢?使用滋补强壮性的药物,或者加强营养、进行体育锻炼等,都能扶正。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补益药必须有针对性,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如果邪正双方在病变中的地位差不多,那就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比如体质不好的病人患了感冒,就应该在治疗感冒的发汗药中加一些补益药,中医叫“扶正解表”。体质不好的病人发生大便秘结,就要在泻下通便的药中加一些补益药,这种方法,中医叫“攻补兼施”。
不管体内正气和邪气如何相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调节。
三分饥寒保儿安
没有生育经验的人们,偶尔带一次小孩子,看到小孩子大哭大闹就不知所措了。大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会难过,会大喊大叫,何况小孩子。有经验的妈妈们,会看小孩子是不是尿湿了,或者是不是有感冒等疾病。
“要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和寒”。这句俗语出自明代医家万密斋的《育婴家秘》,相当贴切,要确保小儿身体健康,就不能给他们吃得太饱、穿得太暖。
然而,现在一般孩子们各个都是家里宝贝,家长们生怕孩子营养跟不上,影响发育,顿顿都是肉蛋奶,看到孩子吃到打嗝才高兴;出不出门都要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穿上几层还怕冻着。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想得起这句俗语?反观孩子们,有些越喂越瘦,有些虽然白胖,却娇气得很,老是闹病。家长们肯定想不到,自己的“添衣加饭”的育儿政策却刚好适得其反。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反复强调初生婴儿衣不可过暖,他说:“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害血脉………‘儿衣棉帛,特忌厚热,慎之慎之。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意思是告诫大人们在看护小儿时,要注意不能给小孩子穿太厚、盖太厚,否则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
看来溺爱孩子又照料不得法也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先贤们也多指出了小儿过饱过暖的弊端。
那么如何养护小儿比较适宜呢?其实简单得很,就如文章开头所说,要“三分饥”和“三分寒”。
喂养小儿时,切记“三分饥”,让孩子吃七分饱就可以了。但要特别注意补充一些清淡却又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同时不要让孩子吃太多零食,还要帮他们养成吃饭定时定量的好习惯。广告里这样讲:“妈妈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宝宝大口吃饭。”定时定量吃饭,才能让小孩子身体壮壮的。
还有,给孩子穿衣时,切记“三分寒”。有些妈妈们冬天带孩子,裹着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这是不对的。摸摸孩子的脖颈,如果手感湿漉漉的,那就是穿得有点多了,如果没有汗,手感刚好温暖,这就可以了。
适当少穿衣可以增强皮肤对温度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预防外感病的目的。所以孩子在由热转冷的季节,要缓加衣,稍偏点凉也无妨。
养孩子不要让孩子越来越娇气,动不动就伤风感冒,要牢记“要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和寒”这句话,这句古训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点中了小儿养护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