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区域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然而,部分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表面化,以致区域活动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和途径,以更好地凸显区域活动的价值。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通过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进行的自主游戏和学习,是教师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幼儿、教师和材料是区域活动的三个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结合园本实际,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基于人们对童年的关注,倡导将“儿童”与“童年”视作具有概念性和自主性的研究者们对此做了很多新的理论与研究,“新童年社会学”也对儿童的社会化做出了新的阐释。首先,儿童是积极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他们积极地产生了自己特别的儿童文化,同时也参与到成人的社会生产之中。其次,儿童自出生开始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范围内对于儿童权利和利益的关注提醒着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应树立“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区域活动是幼儿的区域活动,教师是区域活动的引导者和环境的提供者。同时,教师并不是为了开展区域活动而开展,开展区域活动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确保材料投放的高质量
案例一:“现在的主题是‘春天’,我要在美工区做点什么呢?”辰辰在美工区一边溜达一边自言自语道,可是又迟迟没有做出选择。只见辰辰拿起皱纹纸做的柳条看了一眼,又放回了原处,嘴里说道:“哎呀,我都做了很多柳树了,早就做够了,没意思,还是换别的区域玩吧!”然后她默默地走开了。
案例二:在老师眼里,班里的观察室真是美不胜收,有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可是孩子们却很少进入,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一天,有个小女生偷偷地告诉我:“老师,你知道吗,我周末去蔬菜大棚了,里面有很多我没见过的瓜果蔬菜,比我们观察室的这些花草漂亮多了。”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材料作为构成区域的主体部分,其投放质量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两个案例中的幼儿之所以对区域活动没有兴趣,是因为投放的材料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为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意识,使区域活动能够高效开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且有意义的操作材料。
(一)基于儿童兴趣,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基于兴趣,才能给予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是,在现在的很多幼儿园中,美工区里都是一些常年不更新的材料,幼儿早已对其失去了兴趣,自然不愿意去触碰。因此,教师应选择生动、有趣、可操作的材料,并且对材料进行及时更新,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愿望,推进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让材料来说话,让材料来影响幼儿。
一方面,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能够注意到这一点,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例如,我们在益智区里针对数字学习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材料,有稍微简单一点的实物点数,也有数字迷宫等综合学习材料。多层次的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这样就避免了幼儿因操作材料困难而放弃游戏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老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幼儿的这些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在区域中投放多样化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以美工区为例,教师除了准备基本的美术用品外,还可以多投放一些原始的、自然的、多功能的活动材料,如树叶、豆子、沙土、塑料瓶等,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
(二)结合主题开展,投放相应材料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集体教育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区域是集体教育的延伸,是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对已有经验的温习和提升。因此,结合主题的开展投放不同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以“快乐的冬天”主题为例:在美工区,教师可以投放棉花、线绳等材料,供幼儿做各种雪人;在图书区,教师可以投放与冬天相关的绘本,如《雪地里的脚印》《动物小镇下雪了》等;在益智区,教师可以投放雪人拼图、雪花数字迷宫等。这些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集体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三、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否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保证区域活动的高效开展,就必须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案例三:益智区里新投放了福禄贝尔玩具,孩子们貌似很感兴趣,都想玩一玩。可是,朔朔面对多样的玩具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摆弄了几下,不知道怎么玩,就把玩具放在了一边,用玩具盒玩起了看电视的游戏。
(一)有效指导的前提是善于观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所以,教师的敏锐观察对于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整个教室巡视,每个活动区仅停留十几秒。这样如何能观察到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需求呢?所谓的“观察”主要包括:操作材料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能否保持游戏热情,幼儿能否专心完成一件事情,幼儿是如何操作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幼儿与同伴间能否愉快地合作分享,等等。如在案例三中,教师只有先观察到朔朔不会操作玩具,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使问题迎刃而解。让孩子体验成功,孩子才能更喜欢所提供的玩具材料。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观察者的角色,随时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 (二)有效指导的重点是适时介入
玩具盒竟然比玩具本身更具吸引力,这不禁令人诧异。究其原因,是朔朔对玩具的玩法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就干脆不玩。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里经常出现,幼儿在遇到困难后,活动没办法再继续进行。此时,教师的引导和介入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应在何时进行何种引导呢?
首先,教师的引导必须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只是引导,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教师可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想出解决办法。其次,教师不能把指导变为“干扰”,只有当幼儿有需要时,教师才能介入引导。如案例三中,当教师观察到幼儿不会操作福禄贝尔玩具时,才可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幼儿一起玩,借机示范玩具玩法。当幼儿了解了玩具玩法后,教师要及时退出,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使活动区真正成为幼儿自由探索的天地。
四、增强评价的合理性
案例四:今天的美工活动是“创意花瓶”,教师请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地给花瓶做装饰,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兴趣,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浩浩小心翼翼地为花瓶涂色,还用橡皮泥做了一些装饰,他自豪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用橡皮泥做了一个海底世界!”老师说道:“这是海底世界吗?一点都不像啊!”周围的小朋友听老师这么一说也都围了过来,有的幼儿说到:“这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好看!”浩浩低下了头一句话也不说,手里的橡皮泥也被放到了一边。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知识,提升幼儿的经验。同时,幼儿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在案例四中,教师用自己固有的标准消极地评价幼儿的作品,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幼儿对教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很显然,教师的这一行为是不可取的。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呢?
(一)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标准要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找到其长处,给予其肯定的评价,让其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获得自信。另外,教师不能将是否完成或是否成功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如案例四中,不能以“像不像”作为标准,而要看作品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融入了孩子的想法和情感。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不应局限于教师或成人,有时候孩子们更在意同伴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相互评价,充分调动幼儿的智慧,锻炼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区域活动的高效开展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探索和发展的机会,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给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游戏和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幼儿的活动自主性。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时刻树立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让区域真正“活”起来。P
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基于人们对童年的关注,倡导将“儿童”与“童年”视作具有概念性和自主性的研究者们对此做了很多新的理论与研究,“新童年社会学”也对儿童的社会化做出了新的阐释。首先,儿童是积极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他们积极地产生了自己特别的儿童文化,同时也参与到成人的社会生产之中。其次,儿童自出生开始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范围内对于儿童权利和利益的关注提醒着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应树立“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区域活动是幼儿的区域活动,教师是区域活动的引导者和环境的提供者。同时,教师并不是为了开展区域活动而开展,开展区域活动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确保材料投放的高质量
案例一:“现在的主题是‘春天’,我要在美工区做点什么呢?”辰辰在美工区一边溜达一边自言自语道,可是又迟迟没有做出选择。只见辰辰拿起皱纹纸做的柳条看了一眼,又放回了原处,嘴里说道:“哎呀,我都做了很多柳树了,早就做够了,没意思,还是换别的区域玩吧!”然后她默默地走开了。
案例二:在老师眼里,班里的观察室真是美不胜收,有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可是孩子们却很少进入,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一天,有个小女生偷偷地告诉我:“老师,你知道吗,我周末去蔬菜大棚了,里面有很多我没见过的瓜果蔬菜,比我们观察室的这些花草漂亮多了。”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材料作为构成区域的主体部分,其投放质量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两个案例中的幼儿之所以对区域活动没有兴趣,是因为投放的材料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为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意识,使区域活动能够高效开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且有意义的操作材料。
(一)基于儿童兴趣,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基于兴趣,才能给予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是,在现在的很多幼儿园中,美工区里都是一些常年不更新的材料,幼儿早已对其失去了兴趣,自然不愿意去触碰。因此,教师应选择生动、有趣、可操作的材料,并且对材料进行及时更新,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愿望,推进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让材料来说话,让材料来影响幼儿。
一方面,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能够注意到这一点,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例如,我们在益智区里针对数字学习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材料,有稍微简单一点的实物点数,也有数字迷宫等综合学习材料。多层次的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这样就避免了幼儿因操作材料困难而放弃游戏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老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幼儿的这些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在区域中投放多样化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以美工区为例,教师除了准备基本的美术用品外,还可以多投放一些原始的、自然的、多功能的活动材料,如树叶、豆子、沙土、塑料瓶等,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
(二)结合主题开展,投放相应材料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集体教育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区域是集体教育的延伸,是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对已有经验的温习和提升。因此,结合主题的开展投放不同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以“快乐的冬天”主题为例:在美工区,教师可以投放棉花、线绳等材料,供幼儿做各种雪人;在图书区,教师可以投放与冬天相关的绘本,如《雪地里的脚印》《动物小镇下雪了》等;在益智区,教师可以投放雪人拼图、雪花数字迷宫等。这些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集体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三、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否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保证区域活动的高效开展,就必须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案例三:益智区里新投放了福禄贝尔玩具,孩子们貌似很感兴趣,都想玩一玩。可是,朔朔面对多样的玩具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摆弄了几下,不知道怎么玩,就把玩具放在了一边,用玩具盒玩起了看电视的游戏。
(一)有效指导的前提是善于观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所以,教师的敏锐观察对于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整个教室巡视,每个活动区仅停留十几秒。这样如何能观察到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需求呢?所谓的“观察”主要包括:操作材料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能否保持游戏热情,幼儿能否专心完成一件事情,幼儿是如何操作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幼儿与同伴间能否愉快地合作分享,等等。如在案例三中,教师只有先观察到朔朔不会操作玩具,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使问题迎刃而解。让孩子体验成功,孩子才能更喜欢所提供的玩具材料。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观察者的角色,随时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 (二)有效指导的重点是适时介入
玩具盒竟然比玩具本身更具吸引力,这不禁令人诧异。究其原因,是朔朔对玩具的玩法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就干脆不玩。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里经常出现,幼儿在遇到困难后,活动没办法再继续进行。此时,教师的引导和介入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应在何时进行何种引导呢?
首先,教师的引导必须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只是引导,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教师可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想出解决办法。其次,教师不能把指导变为“干扰”,只有当幼儿有需要时,教师才能介入引导。如案例三中,当教师观察到幼儿不会操作福禄贝尔玩具时,才可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幼儿一起玩,借机示范玩具玩法。当幼儿了解了玩具玩法后,教师要及时退出,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使活动区真正成为幼儿自由探索的天地。
四、增强评价的合理性
案例四:今天的美工活动是“创意花瓶”,教师请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地给花瓶做装饰,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兴趣,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浩浩小心翼翼地为花瓶涂色,还用橡皮泥做了一些装饰,他自豪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用橡皮泥做了一个海底世界!”老师说道:“这是海底世界吗?一点都不像啊!”周围的小朋友听老师这么一说也都围了过来,有的幼儿说到:“这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好看!”浩浩低下了头一句话也不说,手里的橡皮泥也被放到了一边。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知识,提升幼儿的经验。同时,幼儿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在案例四中,教师用自己固有的标准消极地评价幼儿的作品,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幼儿对教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很显然,教师的这一行为是不可取的。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呢?
(一)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标准要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找到其长处,给予其肯定的评价,让其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获得自信。另外,教师不能将是否完成或是否成功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如案例四中,不能以“像不像”作为标准,而要看作品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融入了孩子的想法和情感。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不应局限于教师或成人,有时候孩子们更在意同伴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相互评价,充分调动幼儿的智慧,锻炼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区域活动的高效开展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探索和发展的机会,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给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游戏和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幼儿的活动自主性。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时刻树立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让区域真正“活”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