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科学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实践证明,如果纯粹地凭借教师的说和写,学生是很难学好科学这门学科的。为此,探讨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切身去感受科学的魅力,更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围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情促思;趣味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教学的趣味性;关键学习活动中的“先学后教”方案;预留课外延伸点等五点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164-02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对有效的教学课堂进行构建,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奥妙,享受科学的乐趣,从而实现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无形的课程教学资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节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和谐、融洽之特点,孩子们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利于摆脱那种在教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得益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交流,师生间能否充分互动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想让学生主动进行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前提。为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想[1]。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激情促思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倾向。”即在学习中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实践活动的爱好。学好科学,首先要能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依赖于兴趣的高低,有兴趣才会产生要学会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之特点,设置有趣的实验、精彩的导入,让他们置身到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当中,激情促思,激发出浓厚的探究欲。例如,在学习《热空气》一课时,可将做好的一条纸蛇和过节挂的“走马灯”带到课堂上。
师:“大家都喜欢玩玩具吧,今天我做了两个玩具与你们一起玩。”
学生一听玩玩具,兴趣大增。
师:我先和你们玩第一个。(此时,我手提纸蛇面对大家)
师:“这条纸蛇动不动,游不游?”
生:“不动、不游。”
师:“你们看,我能让它立刻会游、会动”。
此时,将纸蛇悬在点燃的蜡烛上,大家看到纸蛇旋转起来了,好像一条真蛇在游动。正当大家都感到好奇时,我紧接着又玩起了第二个玩具,把“走马灯”上的蜡烛点燃,画在叶轮上的纸马也立刻转动了起来,犹如万马奔腾。孩子们都非常兴奋,且好奇。我抓住了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提问:“你们想做个玩具玩吗?”
生:“想!”
接下来,请大家仔细听课,我们开始学习制作的方法和原理,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而且“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知识通过小实验顺利讲解,学生也识记牢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趣味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教学的趣味性
比如,游戏教学,增强科学课堂趣味性。游戏教学,即在玩中学习,要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当中去,可以十分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体能和思想情感的多重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好奇心较重的学生,应用游戏教学能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到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力,激发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2]。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情境创设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对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强化学习的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情境中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四、关键学习活动中的“先学后教”方案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主,教师通过演示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是“关键学习活动”,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接触新内容时主动学习和总结,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3]。例如,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先为学生准备好食盐、沙子和两杯水。提出问题:
师:这里有一堆沙子,一堆食盐,我分别把其放置到两杯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想法,都不要直接肯定或者否定,要讓他们带着食盐和沙子通过实验去思考化与不化的疑问。为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观察水杯中沙子与食盐的变化,及时将现象记录下来。这样,会使实验目的更明确,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在学生记录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给每个组发一个搅拌棒,搅拌一下水杯中的水,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
引导大家先进行猜测,再去动手操作实验,并且讨论总结。这样能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思考问题,在主动思考探究中达到实验之目的。而且还不会让学生盲目去实验,摒弃毫无头绪的学习。这样的活动设计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为支点,通过聚焦问题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实质性,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教学效率自然也就非常理想了。
五、预留课外延伸点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课程教学可以以调查活动、实践活动为基点进行适当延伸,丰富课堂所学、拓展课堂知识[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预留课外的延伸点,让学生都在课后都能带着问题主动去探讨,主动走进实践活动当中。开展课外拓展,比如,开展一个统计活动——统计每一个学生一学期要用掉多少纸,统计一个班要用掉多少纸?根据调查结果探讨自己的感想。也可以开展一个科学幻想的活动——让学生都畅想一下未来的纸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制作?会不会污染空气、污染环境?等,也可以开展“小小设计师”的实践活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一张有特色的纸等……由此可见,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在实际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关键点,在关键点上多下工夫,这样,科学教学才能走向高效。
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作用重大,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科学课程的最大功能,同时,也要体现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主动探究,激发出更多的潜力,为推动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李胜伦.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7):21.
[2]宗永康.浅议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42.
[3]齐立.基于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5(91):184.
[4]钟振裕.科学引导生成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内蒙古教育,2011(10):28-30.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164-02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对有效的教学课堂进行构建,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奥妙,享受科学的乐趣,从而实现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无形的课程教学资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节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和谐、融洽之特点,孩子们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利于摆脱那种在教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得益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交流,师生间能否充分互动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想让学生主动进行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前提。为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想[1]。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激情促思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倾向。”即在学习中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实践活动的爱好。学好科学,首先要能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依赖于兴趣的高低,有兴趣才会产生要学会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之特点,设置有趣的实验、精彩的导入,让他们置身到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当中,激情促思,激发出浓厚的探究欲。例如,在学习《热空气》一课时,可将做好的一条纸蛇和过节挂的“走马灯”带到课堂上。
师:“大家都喜欢玩玩具吧,今天我做了两个玩具与你们一起玩。”
学生一听玩玩具,兴趣大增。
师:我先和你们玩第一个。(此时,我手提纸蛇面对大家)
师:“这条纸蛇动不动,游不游?”
生:“不动、不游。”
师:“你们看,我能让它立刻会游、会动”。
此时,将纸蛇悬在点燃的蜡烛上,大家看到纸蛇旋转起来了,好像一条真蛇在游动。正当大家都感到好奇时,我紧接着又玩起了第二个玩具,把“走马灯”上的蜡烛点燃,画在叶轮上的纸马也立刻转动了起来,犹如万马奔腾。孩子们都非常兴奋,且好奇。我抓住了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提问:“你们想做个玩具玩吗?”
生:“想!”
接下来,请大家仔细听课,我们开始学习制作的方法和原理,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而且“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知识通过小实验顺利讲解,学生也识记牢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趣味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教学的趣味性
比如,游戏教学,增强科学课堂趣味性。游戏教学,即在玩中学习,要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当中去,可以十分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体能和思想情感的多重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好奇心较重的学生,应用游戏教学能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到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力,激发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2]。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情境创设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对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强化学习的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情境中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四、关键学习活动中的“先学后教”方案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主,教师通过演示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是“关键学习活动”,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接触新内容时主动学习和总结,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3]。例如,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先为学生准备好食盐、沙子和两杯水。提出问题:
师:这里有一堆沙子,一堆食盐,我分别把其放置到两杯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想法,都不要直接肯定或者否定,要讓他们带着食盐和沙子通过实验去思考化与不化的疑问。为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观察水杯中沙子与食盐的变化,及时将现象记录下来。这样,会使实验目的更明确,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在学生记录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给每个组发一个搅拌棒,搅拌一下水杯中的水,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
引导大家先进行猜测,再去动手操作实验,并且讨论总结。这样能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思考问题,在主动思考探究中达到实验之目的。而且还不会让学生盲目去实验,摒弃毫无头绪的学习。这样的活动设计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为支点,通过聚焦问题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实质性,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教学效率自然也就非常理想了。
五、预留课外延伸点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课程教学可以以调查活动、实践活动为基点进行适当延伸,丰富课堂所学、拓展课堂知识[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预留课外的延伸点,让学生都在课后都能带着问题主动去探讨,主动走进实践活动当中。开展课外拓展,比如,开展一个统计活动——统计每一个学生一学期要用掉多少纸,统计一个班要用掉多少纸?根据调查结果探讨自己的感想。也可以开展一个科学幻想的活动——让学生都畅想一下未来的纸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制作?会不会污染空气、污染环境?等,也可以开展“小小设计师”的实践活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一张有特色的纸等……由此可见,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在实际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关键点,在关键点上多下工夫,这样,科学教学才能走向高效。
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作用重大,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科学课程的最大功能,同时,也要体现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主动探究,激发出更多的潜力,为推动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李胜伦.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7):21.
[2]宗永康.浅议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42.
[3]齐立.基于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5(91):184.
[4]钟振裕.科学引导生成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内蒙古教育,2011(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