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这一悲剧形象,生动的反映了东汉建安年间女性由于社会动荡受到的压迫。
关键词 悲剧根源 社会 动荡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全是375句,1785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诗”。不少学者专家评论其一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綮,为后代学习研究者所认同。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者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为我们展现了刘兰芝这样一个才貌俱佳,品德娴熟,几无瑕疵,近于完美的艺术典型。兰芝那么好,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什么非休了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怕没人替儿子求婚?这一系列困惑让笔者更为执着的深思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根源。在这,笔者就谈谈动荡的社会给兰芝带来的伤害。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从汉代社会中寻找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悲剧结局的必然与无奈。
据《孔雀东南飞》诗序记载,故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年间,也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在位时期。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并于公元184年发生了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起义结束后,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壮大,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各割据势力相互残杀,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献帝公元196年继位,据说就是在大军阀——董卓挟持下进行的。董卓何许人也?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好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那是一个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他们的任何利益包括生命都没有保障,“刀剑,强权”代替了“法律、道德”。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妇女无一能幸免灾难,除非他被一个强者庇护着。
刘兰芝不仅勤劳能干,她也知书达礼,而且更是貌若天仙的绝世佳人。她“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她“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的美貌不仅可以从原诗文字表述直接体现:“腰若流纨素,……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而且可以从侧面看出:县令,太守的公子对如此一个被谴送回家的有夫之妇趋之若骛。并且一旦答应,以太守之尊不但不认为孩子娶得有夫之妇“有辱门楣”,反而“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试想如果不是有倾城之貌,当时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刘兰芝又没有出自名门,恐怕再也无人问津了。也就是说她是一个任何男人见之都会赞叹、心仪的美人。
刘兰芝的美貌已经是声名远播,你想,“刘兰芝”被谴送回家,这对刘焦两家来说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们肯定不会大肆宣扬,可就在这等“秘密状态”之下,她“还家十余日”,便有“县令谴媒来”,而且拒绝一个又来一个,“媒人去数日,寻谴丞请还”这说明这位绝色美女,早已被垂涎三尺。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焦仲卿的主观条件。全诗中没有一处曾提起过焦仲卿的父亲,由此可见,焦家是由焦母做主,只有一个男丁的家庭。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说明他无权;对母亲的严令威逼,他随即不情愿,却既不敢违背,也无计变通,说明他懦弱,无智;当听说心爱的人被迫改嫁时,他既没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度量,也没有勇气操一把菜刀找仇人拼命,说明他不够血气方刚。他反而去指责刘兰芝,他的贞洁思想逼得刘兰芝以死明志,当听说心爱的人“举身赴清池”时,便选择了“自挂东南枝”。这一切只表明他只是一个痴情的“无能者”。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弱肉强食,“奴隶规则”被撕的粉碎的时代,人人皆知焦家有一个令无数有权有势的男人垂涎的绝色美女。而焦家又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家庭。一个无权无能,无智无谋,无度量,无才华也无武功的懦弱书生,却拥有一位绝色佳人。这就好像强盗丛中,一岁婴儿死守旷世奇宝,结果只能是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即使刘兰芝没有被遣回家,改嫁,自杀,等待她的命运也是不乐观的。所以焦母宁愿选择让儿子伤心也要保住儿子的性命,可是却因为方式不当,言语不当,而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心,使自己下半生也变得无依无靠。刘兰芝的命运是悲哀的,可是被看作棒打鸳鸯的“罪魁祸首”——焦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汉末——这个动荡的时代,因动荡而造就了多少人的悲剧,兰芝的悲剧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
注释
曹操.蒿里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中华书局,1983.
裴注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中华书局,1999:2.
鲁迅.灯下漫笔.杂文集《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6.
参考文献
[1] 黄节笺注.汉魏乐府风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关于刘兰芝性格的矛盾性.文教资料,2007(21).
[3]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名作欣赏,2004(6).
关键词 悲剧根源 社会 动荡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全是375句,1785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诗”。不少学者专家评论其一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綮,为后代学习研究者所认同。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者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为我们展现了刘兰芝这样一个才貌俱佳,品德娴熟,几无瑕疵,近于完美的艺术典型。兰芝那么好,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什么非休了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怕没人替儿子求婚?这一系列困惑让笔者更为执着的深思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根源。在这,笔者就谈谈动荡的社会给兰芝带来的伤害。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从汉代社会中寻找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悲剧结局的必然与无奈。
据《孔雀东南飞》诗序记载,故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年间,也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在位时期。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并于公元184年发生了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起义结束后,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壮大,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各割据势力相互残杀,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献帝公元196年继位,据说就是在大军阀——董卓挟持下进行的。董卓何许人也?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好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那是一个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他们的任何利益包括生命都没有保障,“刀剑,强权”代替了“法律、道德”。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妇女无一能幸免灾难,除非他被一个强者庇护着。
刘兰芝不仅勤劳能干,她也知书达礼,而且更是貌若天仙的绝世佳人。她“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她“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的美貌不仅可以从原诗文字表述直接体现:“腰若流纨素,……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而且可以从侧面看出:县令,太守的公子对如此一个被谴送回家的有夫之妇趋之若骛。并且一旦答应,以太守之尊不但不认为孩子娶得有夫之妇“有辱门楣”,反而“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试想如果不是有倾城之貌,当时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刘兰芝又没有出自名门,恐怕再也无人问津了。也就是说她是一个任何男人见之都会赞叹、心仪的美人。
刘兰芝的美貌已经是声名远播,你想,“刘兰芝”被谴送回家,这对刘焦两家来说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们肯定不会大肆宣扬,可就在这等“秘密状态”之下,她“还家十余日”,便有“县令谴媒来”,而且拒绝一个又来一个,“媒人去数日,寻谴丞请还”这说明这位绝色美女,早已被垂涎三尺。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焦仲卿的主观条件。全诗中没有一处曾提起过焦仲卿的父亲,由此可见,焦家是由焦母做主,只有一个男丁的家庭。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说明他无权;对母亲的严令威逼,他随即不情愿,却既不敢违背,也无计变通,说明他懦弱,无智;当听说心爱的人被迫改嫁时,他既没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度量,也没有勇气操一把菜刀找仇人拼命,说明他不够血气方刚。他反而去指责刘兰芝,他的贞洁思想逼得刘兰芝以死明志,当听说心爱的人“举身赴清池”时,便选择了“自挂东南枝”。这一切只表明他只是一个痴情的“无能者”。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弱肉强食,“奴隶规则”被撕的粉碎的时代,人人皆知焦家有一个令无数有权有势的男人垂涎的绝色美女。而焦家又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家庭。一个无权无能,无智无谋,无度量,无才华也无武功的懦弱书生,却拥有一位绝色佳人。这就好像强盗丛中,一岁婴儿死守旷世奇宝,结果只能是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即使刘兰芝没有被遣回家,改嫁,自杀,等待她的命运也是不乐观的。所以焦母宁愿选择让儿子伤心也要保住儿子的性命,可是却因为方式不当,言语不当,而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心,使自己下半生也变得无依无靠。刘兰芝的命运是悲哀的,可是被看作棒打鸳鸯的“罪魁祸首”——焦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汉末——这个动荡的时代,因动荡而造就了多少人的悲剧,兰芝的悲剧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
注释
曹操.蒿里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中华书局,1983.
裴注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中华书局,1999:2.
鲁迅.灯下漫笔.杂文集《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6.
参考文献
[1] 黄节笺注.汉魏乐府风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关于刘兰芝性格的矛盾性.文教资料,2007(21).
[3]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名作欣赏,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