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告诉世界,贫困不是必然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南宁,高铁行驶在金黄的田野上

  2020年,渐近尾声。
  下一个春天降临,就要兑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的任务要求,即到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反贫困,是人类的自觉,因为这是深植于本能当中的需求。但同时,这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人类社会到今天为止,数十万年,还没有摆脱绝对贫困。
  一个共同体,一个国家,它可能富裕程度位列全球前茅,但始终存在一定比例的绝对贫困人口。
  2020年的中国,将告别绝对贫困。
  这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2000多年前就摆脱了严苛的等级制,有了“天下”观念、大同理想,一代代心怀使命感的担当之士,为这一理想不懈奋斗,但从未实现。
  今天的中国,将要实现这一历史上心心念念的未来图景。
  何以可能?何以成功?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这也是中国反贫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核心的原因。
  且听分解。

何为天理


  贫困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
  说白了,就是有一些人能支配很多财富,而有一些人能支配的非常有限,甚至食不果腹。
  经济问题,用经济方法来解决。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假设,一是理性人,二是稀缺性。
  这两者,都必须放到市场当中才有意义。理性人,会根据自身利益作出理性决策,而稀缺性,则导致了资源按照出价来分配。
  理性人,是人的动物本能,而稀缺性,是动物本能追逐的目标。
  在文明基础上,人们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追逐目标,满足本能,从而把霍布斯假设的“人对人是狼”,转换为人与人的和平博弈、平等交易关系。
  归根到底社会还是霍布斯式的,只是,内部关系从厮杀局面转换为一种和平的、合法的局面。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虽然也是假设性的。
  动物本能具有原始特征,因此,市场这种“文明的斗争”,又被理论家进一步解释为“自发秩序”,这种秩序,是基于自然法则,一开始就是这样,逻辑上也必然会呈现的局面。
人们看到市场在效率上的积极功能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它的淘汰功能。它的积极功能,事实上是建立在淘汰功能的基础上的。

  自然法则是什么?
  如果一定要从中国文化中拿出相应概念,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天理”。市场竞争,这种“文明的斗争”,天理昭昭。
  市场竞争有一种水涨船高的作用。如果市场充分发达,它就是残酷的。一般来说,市场充分发达的国家,都会带来人民福祉的普遍提升,因为市场讲究效率,效率会让所有人受益。
  效率至上,这是普遍观念。
  不过,人们看到市场在效率上的积极功能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它的淘汰功能。它的积极功能,事实上是建立在淘汰功能的基础上的。
  这就意味着,总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没有人被淘汰,就不会有市场。
  如果我们把市场定位为人类经济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运行法则,那么,被淘汰的人就是活该的。
  天理嘛。
  被市场机制所淘汰的人,往往就是穷人。他们要么因竞争失败而致穷;要么因为身边根本不存在市场而自然穷;要么因为无力进入市场而“固穷”—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最后,要么因为身体或精神有缺陷、残疾而“必穷”。
  他们真的是活该吗?他们理性不及格,或无以发挥理性,就应该贫穷吗?
  其实中国先辈早就给出了答案。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老子说,天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只有人间,才“损不足,奉有余”。
  所以我们要期盼“有道者”的出现,来以有余以奉天下,让人道符合天道。
  等等,天理,前面的解释不就是市场竞争吗?市场竞争怎么可能“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还说,人间“损不足,奉有余”,这是说人间在一直违背天理—自然法吗?
  是的,道理就是这样蹊跷。
  哈耶克说,他的“自发秩序”(天理)是从老子来的,人们也一直认为老子是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而老子又说,天理就是公平啊,“人道”是违背天理的呀。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贫困是必然的吗?

贫困不是必然


  老子在第七十七章里的话,其实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宇宙的终极价值是公平。只不过,人间现实的运行规则,让终极价值无以实现,而且还走向了它的反面。
  然后,中国历史2000多年来就一直这样走啊走—不公平。
  不公平何以产生呢?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给出了明确答案:因为生产资料所有权控制在少数人手里。
  對于中国来说,我们不是没有觉悟。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统治阶级,就明白了社会之所以分化、动荡,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控制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大多数人才陷于贫困。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但,这仍然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假设生产资料能够公平分配到全体人民手中,中国人就能摆脱贫困吗?
  未必。因为摆脱贫困,还需要发展生产力这一基础。如果社会经济整体产出能力很弱,平均下来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也不可能摆脱贫困。   生产资料是核心,这一点,中国人早已知晓。
  中国历代大一统政权,虽然不能克服私有制,但都会用力防止私有制的癌症式发展—无限制的土地兼并。
  此外,大一统政权还会有意识地阻止金钱阶级(商人)进入权力中心,自隋唐确立科举制开始就不让他们参加科举,以此阻遏金钱对公共权力的劫持。
  劫持就會导致腐败,以及利益集团的形成。
  中国郡县时代的大一统政权,并不是与人民利益相一致,只是政治家们意识到,如果不能最低限度照顾普通人的利益,那么这个政权也就离崩溃不远了。
  历代政权之崩溃,除了天灾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对权力阶级的利益集团化以及对土地兼并的无计可施。
  一旦公共权力利益集团化,它自身就成为了土地兼并的最大行为主体,它不可能去反对自己。
  这样下去,贫困就是必然的。
  必然的贫困,导致了必然的造反。“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政权更迭,造反频仍,最终的原因还是贫困。贫困,会饿死,在饿死面前,其它都不在乎了,造反。
  霹雳弦惊。
  “西方有圣人,吾将往从之。”
  马克思告诉人们,贫困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的。不是什么天理—自然法,而是人欲—生产关系使然。
  再来看哈耶克和马克思。
摆脱贫困,还需要发展生产力这一基础。如果社会经济整体产出能力很弱,平均下来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也不可能摆脱贫困。

  1966年9月,哈耶克在东京作《自由主义社会秩序诸原则》的演讲,谈到自发秩序理论时,激动地反问:“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五十七章的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吗?”
  “无为而治”,被引以为新自由主义“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来源。然而,人之所以无为,前提在于顺应天道,老子最担心的就是,人如果作为,就会违背天道。因此他的继承者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就是老子所担忧的违背天道的有影响力的人。
  天道是什么?“损有余而补不足。”
  很显然,自由市场做不到这一点,它能够而且必然做到的,恰恰就是与“天道”对立的“人道”—“损不足,奉有余”。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一点,一直被历史所证明。
  老子的无为,不是自由竞争,而是不竞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既否定理性经济人,也否定稀缺性。
  他可不是什么新自由主义的祖宗,恰恰是最大的反对派。
  但是,人类社会毕竟仍然按照本能(人道)来运转,而且组成了政府。那么政府的作用,就体现为是放纵人道,还是均衡人道与天道。
  在善治前提下,这就是所谓小政府和大政府。
  在近代化的路上,世界选择了“人道”(不是人道主义)。因此,“损不足奉有余”就成为了必然结果,并且,随之而起的一大批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来维护这一结果,纷纷呈现出解释性理论的面目。
  当政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国家诞生之后,马克思出现了。
  他告诉人们,“损不足奉有余”是不对的。一部分人富贵,大部分人陷入贫困绝境,是人为结果,不是本源真理。
  贫困不是必然的。

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基于他对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观察,马克思发现,由于不能掌握生产资料,工人只是工具,只是商品,所以他只能不断异化自身,也异化劳动,他生产得越多,他就越贫困,他越努力工作,他的贫困就越加深。
  因为他的所有努力,归根结底都会导致他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在市场上贬值。
9月16日,四川阿坝,门基一家曾经住在更高处的山顶。后来政府补贴了10.5万元,他们只需花一两千元即可住到这幢供8口人生活的藏式小楼里

  马克思发现,在权利不平等的条件下,市场会不断制造贫困。而权利不平等,根本原因就是生产资料的不平等。
  因此,贫困,甚至悲惨,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的。
  所以反对贫困,首先就是要反对人,反对那些让多数人陷于贫困乃至沦于奴隶地位的少数人。
  中国革命的真谛就在这里。
  晚清以来,我们把一切技术引进和制度改良都尝试过了,发现都没有作用,然后发生了革命。
  共和革命深具进步意义,但也不能否认它在结果上的虚有其表,因为它未能改变最关键的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最核心的就是土地,仍然掌控在少数人手里。
  这样的话,贫困虽然不是必然,却是自然。如果不能解决土地控制在少数人手里这一现实问题,就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
  新文化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来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首要目标就是摧毁生产资料私有制,真正建立一个孙中山先生所谓的“民生主义”社会。
自1921年到1949年,缔造共和国的先辈们,就是在搏杀中度过。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它做到了。
  既然贫困的是人为的,那么就必须反对人。反对人,必然途径就是搏杀—阶级斗争,为此,必须舍生忘死。
  自1921年到1949年,缔造共和国的先辈们,就是在搏杀中度过。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土地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奠定了基础。
  土地国有,或者集体所有,按人口均分使用权,这一点,中国历代大一统政权屡有尝试,但只有新中国做到。
  而且,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从根本上杜绝了兼并的可能性。
  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梦寐以求却从未梦想成真的“小康”社会,出现了曙光。

市场失能政府顶上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地看,这一点确实从未改变。
  但怎么做到呢?
  不挨打,当然是首要的。反帝反封,目的就是不挨打,挨打的话,谈何建设?
  解决不挨打的问题,正是历代改良与革命不能成功,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不挨饿,也就是反贫困的问题。李大钊先生说,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邓小平先生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试图让每个人都吃饱饭,这是最坚决的反贫困,但结果却不如预期。“不患寡而患不均”,看来还不行。
  问题出在哪?出在生产力水平还不能支持这样超前的生产关系。
  贫困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正因如此,我们才说它根本上是人为的问题,人为制造,或人为忽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因为生产关系,而罹受苦难。
  然而,我们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制度要求。
  于是就有了改革开放,这样一种“战略性退却”。即把讲求效率的市场机制,继续引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当中,并且把它作为决定性机制。
  根据理论,市场机制讲求效率,因此能够造成“帕累托最优”。
  当然,也不是你要引入就能随时引入。
  改革开放,还是东西方和解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扩展的结果。十几年前我们耳熟能详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微笑曲线”,术语叙述的,就是和解导致的转移和全球分工。
  所以我们抓住时机,不要犹豫。
  首先,不背历史包袱,中央定论,社会不争论;其次,不心怀执念,不管姓资姓社,效率优先。
  有了效率,也就是有了供给能力,反贫困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必要条件之下,获得充分条件。
  所以,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就是中国主动反贫困(扶贫)的开端。
  工业化史、市场化史就不多赘述,虽然它们是中国反贫困最有力的干将。
  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了一种全社会共享的水涨船高效应,人民福祉普遍改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涨船高效应,官方用语就是“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就经济生活而言,所谓改革,主要就是市场化改革。
  它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前面说过,市场的效率,奠基于淘汰。总要有人被淘汰,淘汰的原因千差万别,可能是竞争失利,可能是无缘于市场,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和精神的残疾与缺陷,或者最简单的,年纪太大。
  总之,有人被淘汰。如果没有人被淘汰,就不会有市场。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那些被淘汰的人,真的是活该吗?
  竞争失利,就权当活该吧。身体和精神残疾,年纪太大,还有僻处山中无缘市场,能算是活该吗?
  不能。
  所以,你应该发现了,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讲究效率,那么彻底的反贫困就是空中楼阁。你怎么可能在最没有效率的领域去提倡效率至上呢?
  如果这样,只能导致一个愚蠢的回答:“何不食肉糜?”
  在反贫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市场是失能的,而且注定失能。水涨船高效应消失了。
  这时怎么办?贫困人口如何救济?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顶上。
  所以,自从十八大之后,扶贫的中心转变为“精准扶贫”,就是在市场失能的领域政府顶上的表现。
  当然,政府顶上也不是必然的。

最后的问题:政府为什么要顶上


  事情就像看戏,越往后越有趣。
  哪怕已经是最后一公里,效率已死,至少跟效率瓜葛甚少的时候,还是有人要讲效率。
这个党,不是党派,不是唐朝的牛僧孺、李德裕,不是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这个党,是人民的代表,人民意愿的公约数。

  如果从西方政治理性的角度看,贫困问题,其实是边缘人群的少数性的问题。
  贫困人口既無力在社会上发声,也不能通过游说等金钱政治方式影响决策,因此,他们基本不会对执政造成负面影响。
  你听到特朗普说要维护中产阶级,但肯定不会听到他说要维护流浪汉的,因为这些人在政治价值上不值一提。
  他说要保持工人的饭碗,那是竞选需要,空口那么一喊,因为他做不到。如果美国工人都能掌握阶级分析法,肯定也不会那么容易上当。
  放眼全世界,在反贫困问题上,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会在最后一公里强硬顶上的,这一点,非常坚定。
  中国为人烟稀少的地方修路、通电,为环境闭塞的区域修建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为脱贫提供条件。这不是市场效率问题能解释的,而是关乎一个政治体,如何看待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如果把它排在第一位,那么所有的代价都值得去支付。
  政治之根本,不在于政权形式,而在于善治。
  在中国,事关社会公平与正义,效率必须让路。
  举例吧,中国的警察和官员,会介入对家庭、邻里矛盾等“鸡毛蒜皮”的调处。中国消防,不管什么事,脑袋卡在栅栏里,给你弄出来,家里有个马蜂窝,给你摘掉,戒指太小摘不下来,为你解决,都不收钱。
  仰头想想,今天的中国,真是必然吗?当然不是,全天下都没有这样的必然。
  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性。这个党,不是党派,不是唐朝的牛僧孺、李德裕,不是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
  这个党,是人民的代表,人民意愿的公约数。这个党的理想和人民的理想一致,并且理想随着现实不断发展。
  因为它紧密联系群众,所以它可以长期执政;因为它长期执政,所以它眼光长远,可以制定和通向长期目标;又因为它目标总是如期实现,所以群众主动跟它密切联系。
  反贫困,彻底地反对绝对贫困—就像它过去彻底反帝反封一样,其他人都做不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其他文献
2008年,一南一北有两个报社不约而同地做着一个30年的阅读推选活动,主旨大抵一致:30年中有哪些书深刻影响过中国人。很凑巧,这两个报社都是商报,南边是《深圳商报》,北边是《中国图书商报》。深圳商报社办了一个“30年30本书”的活动。具体操办这个活动的是该报社的“文化广场”主编胡洪侠和他的同事们,胡洪侠是河北人,人称“胡大侠”,而他的同事也都以北方人居多;中国图书商报社办的活动叫“30年最具影响力
插图/丁得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有两句非常流行的话,第一句话是“国家间最重要的区别是管治的程度,而不是政府的形式”,第二句话是“不是所有的好事情都会一起到来”。  其中第二句话也被称作“亨廷顿悖论”,也就是说经济快速发展与政治社会稳定很难两全。几十年来,这个悖论被众多发展中国家反复验证,阿拉伯之春、颜色革命等反政府运动浪潮不断涌现,革命浪潮过后,政权易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  中国则成为
一把抓住竹鼠的尾巴,熊永红把这只毛茸茸的小家伙倒立着提了起来。她在竹鼠的腹部按了几下,叹了口气,又缓缓把它放回养殖箱。进入繁殖期快一个月了,熊永红养的竹鼠还没有怀上。  熊永红是江西兴国县崇贤乡北胜村的村民。两年多以前,她的丈夫突发脑溢血,不仅失去了劳动能力,还让这个四口之家欠下了五万多元的债务。从那以后,本就因眼疾没有外出打工的熊永红成为了全家唯一的劳动力。她一面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一面拉扯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拥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广大企业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并就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五点希望,希望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
近日,西安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全市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推进会。携手扶贫部门集中开展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精确预防和精准打击,并出台《西安市检察机关、西安市扶贫部门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目前,西安市已建立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线索移送查办配合机制,实现扶贫部门12317举报平台与检察机关受理平台的粘合。12317举报平台收到的涉及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举报线
如果记者都纷纷退却,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谁去发挥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谁去报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伤及社会成本的事情?    2008年12月25日,《南方周末》与国内传媒同行联袂推出“2008年度十大评论”。其中位列第九名的,为《东方早报》2008年10月13日刊登的《为什么娄烦的真相还在被删除》一文,作者署名“长平”。  针对2008年8月1日,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尖山铁矿排土场发生重大垮塌
【摘要】情景教学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轻松学习英语。本文中,笔者介绍了几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情景设计,也简略阐述了情景设计的注意点。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情景;兴趣  【作者简介】徐永芳,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交通、通信和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员往来也多了起来,每年出国的中国人和来华旅游的外国人数以千万计,在这种大背景下
城乡关系是关键。从目前的状况看,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追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农村同样实现了富裕和现代化,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才有可能建立。    9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  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告诉当地百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
访国有资产法草案起草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    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的五年任期内,将审议和通过多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草案)》的立法过程历经15年,跨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十一次会议上进行首次审议。这部事关数十万亿国有资产的大法,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中将取得怎样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