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王心葵是我国近代有影响的著名音乐家,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诸城琴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古琴大师。所编撰的《玉鹤轩琴学摘要》及表达的音乐思想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玉鹤轩琴学摘要》进行简单的分析,来简单了解王心葵先生的美学思想,及诸城琴派的风格形成。
【关键词】:琴学摘要;诸城琴派;王心葵
一、《玉鹤轩琴学摘要》简介
王心葵所编撰的《玉鹤轩琴学摘要》,是其根據实践,考订诸谱,对于其“指法不明,律吕不谐,音调错讹”之处,“黜俗规雅,选其捷要”,摘录而成。现能查到的《琴曲集成》第29册的《琴学摘要》影印自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原抄重录本。据其《凡例》所言:“谱分八编,一二编理论,三四编法则,五六七八编曲谱”(王心葵琴学摘要序),但其曲目录却为十五卷,按照内容,一可分为理论、法则、曲谱三部分。可见,无论卷数多寡,其编辑结构都是相容的,根据杨和平先生言,该谱于“1937年春,由詹澂秋先生将其整理,并为其作《琴学宗师琅琊王心葵先生略传》,抄于卷首。1960年又将此传略修正,成为现存的《玉鹤轩琴学摘要》”因此其中出入或是在传抄过程中造成,或是詹澂秋在重新整理时另行分卷所致。
《玉鹤轩琴学摘要》的法则部分为王心葵先生自作,除了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体现之外,更是王心葵先生独特的美学思想及对美学思想的追求。这也展现了诸城琴派的美学思想。
二、在独特演奏个性中体现琴曲美学
諸城琴派发源于北方山东齐鲁大地,北方气候凛冽,性格刚直,质朴豪爽,这种地域人的性格自然也反应到音乐艺术中,另外,山东为孔孟发源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音乐风格传统,注重古风。这两者的存在使得北方分支的美学特点上保持了传统的诸城琴派特点,保持了古琴的清微淡远的艺术特点,在演奏上自然是运指有力、取音苍劲,古朴典雅。诸城琴派从王兵鲁、王心葵开始有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中展现了独特的美学思想。
注重节拍。以王心葵为代表的诸城琴派认为,琴曲、琴声是蕴含了作者和演奏者的内心世界,起着作为音乐艺术承担的传递感情的作用,这是音乐美学的基本要素。但传统上的琴家们在弹奏时不太注重节拍,而只管自娱自乐,指法独到即可。诸城派对此进行了创新,他们要求琴曲一定要表达内容,琴谱上应该有节奏的标志并作为传承时的准绳。这种做法的显然好处就是让古琴从一件独奏乐器变为可以齐奏的乐器,这让琴曲更容易流传。诸城派通过创新,在不同的琴曲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轮指手法和节奏,发扬光大了琴曲的美学,使其能够达到雅俗共赏。
三、遵循基本的审美取向与标准
诸城派注重汲取他家之长不断开拓创新。诸城琴派美学思想仍然认为,遵循基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是发展琴曲音乐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才能让琴曲表现的像一门和谐的音乐艺术,能起到传递情感、涤荡心灵的桥梁。
追求“和”的境界。“和”是古琴艺术最核心的审美要素,这一要素不因诸城派的传承与创新而丢失,相反诸城琴派特别注重“和”的思想。在王心葵先生的著作《玉鹤轩琴学摘要》中,充分的体现了对“和”这一美学思想的追求。其中王心葵先生自己编纂的法则部分,更加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
四、立调体系中美学思想的体现
自清代以来,古琴立调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弦为宫的五音命调法;另一类是以一弦为宫的均命调法。诸城古琴采取以上两种立调折中的办法形成了自己的立调体系,即以三弦为宫而以律吕命调法:三弦为宫音的调是黄钟调(F调);一弦为宫的调是林钟调(C调),慢三弦;二弦为宫的调是林钟调(bE调),紧二、五、七弦;四弦为宫音的调是太簇调(G调),慢一、三、六弦;五弦为宫音的调是仲吕调(bB调),紧五弦。我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是推崇再现音乐作品的创造性以及二度创作的自由性,所以中国古代记谱法只能记出音高,并未记出准确节奏,这就给演奏者足够的空间进行二度创作,所以演奏家在二度创作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王心葵先生在所编著的《玉鹤轩琴学摘要》中,将这一立调体系运用到各个曲目当中。在所自传的法则中,也体现了这一立调体系,及其所反应出的美学思想。在《玉鹤轩琴学摘要》的第三部分,王心葵先生收录了琴曲30首。每一首都注明该琴曲为何音、何调。并在每曲曲首作乐曲简介和演奏要求。王心葵先生也曾在《凡例》中说到:“旧时的选曲者,往往不论何音、何调、皆为黄钟一调。,此谱则按十二调备选一曲,以名旋宫之意”,所以对选曲“曲谱详加改正,使其音律不杂,指法有序,指法由各本猜出,有不合者重加改革,故与它谱不同”。这一对曲调,指法,音律的改正,体现了王心葵先生对“和”的追求,这种“和”不是政治上的“和”,而是要追求琴音和琴技之间的和、琴技与琴乐之间的和、琴乐与琴心的和等等。“和”是琴的基本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不管是儒家的“琴者,禁也”,还是道家的“琴者,心也”,两者都具有相似之处。王心葵集成和融汇了儒道两家以中和为美,追求自然为美的思想。并在其演奏与作品中,充分的展现出来。
五、总结
《玉鹤轩琴学摘要》用了相当大的篇幅,采入我国典籍和各种琴谱中的有关古琴理论内容,入第一部分的乐律学、琴律理论、琴律图、指法等,并对其错讹处加以改正,给现代研究乐律学和琴学理论着提供了较完整的史料。王心葵先生通过多年演奏实践,总结归纳了古琴演奏的法则,编入其中。为我们研究近代古琴演奏艺术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琴学摘要》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玉鹤轩琴学摘要》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王心葵先生崇雅薄俗、追求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的思想。而这一的音乐审美思想,贯穿王心葵先生所编著的《琴学摘要》。《琴学摘要》丰富和发展了我过近代的琴学理论,对我们研究近代古琴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总要的参考价值。也对我们了解研究王心葵先生琴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敬.王心葵音乐论文中的美学思想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3).
[2]马立婧.诸城派古琴美学思想考究[J].音乐创作,2013,(3).
【摘要】:王心葵是我国近代有影响的著名音乐家,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诸城琴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古琴大师。所编撰的《玉鹤轩琴学摘要》及表达的音乐思想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玉鹤轩琴学摘要》进行简单的分析,来简单了解王心葵先生的美学思想,及诸城琴派的风格形成。
【关键词】:琴学摘要;诸城琴派;王心葵
一、《玉鹤轩琴学摘要》简介
王心葵所编撰的《玉鹤轩琴学摘要》,是其根據实践,考订诸谱,对于其“指法不明,律吕不谐,音调错讹”之处,“黜俗规雅,选其捷要”,摘录而成。现能查到的《琴曲集成》第29册的《琴学摘要》影印自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原抄重录本。据其《凡例》所言:“谱分八编,一二编理论,三四编法则,五六七八编曲谱”(王心葵琴学摘要序),但其曲目录却为十五卷,按照内容,一可分为理论、法则、曲谱三部分。可见,无论卷数多寡,其编辑结构都是相容的,根据杨和平先生言,该谱于“1937年春,由詹澂秋先生将其整理,并为其作《琴学宗师琅琊王心葵先生略传》,抄于卷首。1960年又将此传略修正,成为现存的《玉鹤轩琴学摘要》”因此其中出入或是在传抄过程中造成,或是詹澂秋在重新整理时另行分卷所致。
《玉鹤轩琴学摘要》的法则部分为王心葵先生自作,除了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体现之外,更是王心葵先生独特的美学思想及对美学思想的追求。这也展现了诸城琴派的美学思想。
二、在独特演奏个性中体现琴曲美学
諸城琴派发源于北方山东齐鲁大地,北方气候凛冽,性格刚直,质朴豪爽,这种地域人的性格自然也反应到音乐艺术中,另外,山东为孔孟发源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音乐风格传统,注重古风。这两者的存在使得北方分支的美学特点上保持了传统的诸城琴派特点,保持了古琴的清微淡远的艺术特点,在演奏上自然是运指有力、取音苍劲,古朴典雅。诸城琴派从王兵鲁、王心葵开始有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中展现了独特的美学思想。
注重节拍。以王心葵为代表的诸城琴派认为,琴曲、琴声是蕴含了作者和演奏者的内心世界,起着作为音乐艺术承担的传递感情的作用,这是音乐美学的基本要素。但传统上的琴家们在弹奏时不太注重节拍,而只管自娱自乐,指法独到即可。诸城派对此进行了创新,他们要求琴曲一定要表达内容,琴谱上应该有节奏的标志并作为传承时的准绳。这种做法的显然好处就是让古琴从一件独奏乐器变为可以齐奏的乐器,这让琴曲更容易流传。诸城派通过创新,在不同的琴曲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轮指手法和节奏,发扬光大了琴曲的美学,使其能够达到雅俗共赏。
三、遵循基本的审美取向与标准
诸城派注重汲取他家之长不断开拓创新。诸城琴派美学思想仍然认为,遵循基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是发展琴曲音乐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才能让琴曲表现的像一门和谐的音乐艺术,能起到传递情感、涤荡心灵的桥梁。
追求“和”的境界。“和”是古琴艺术最核心的审美要素,这一要素不因诸城派的传承与创新而丢失,相反诸城琴派特别注重“和”的思想。在王心葵先生的著作《玉鹤轩琴学摘要》中,充分的体现了对“和”这一美学思想的追求。其中王心葵先生自己编纂的法则部分,更加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
四、立调体系中美学思想的体现
自清代以来,古琴立调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弦为宫的五音命调法;另一类是以一弦为宫的均命调法。诸城古琴采取以上两种立调折中的办法形成了自己的立调体系,即以三弦为宫而以律吕命调法:三弦为宫音的调是黄钟调(F调);一弦为宫的调是林钟调(C调),慢三弦;二弦为宫的调是林钟调(bE调),紧二、五、七弦;四弦为宫音的调是太簇调(G调),慢一、三、六弦;五弦为宫音的调是仲吕调(bB调),紧五弦。我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是推崇再现音乐作品的创造性以及二度创作的自由性,所以中国古代记谱法只能记出音高,并未记出准确节奏,这就给演奏者足够的空间进行二度创作,所以演奏家在二度创作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王心葵先生在所编著的《玉鹤轩琴学摘要》中,将这一立调体系运用到各个曲目当中。在所自传的法则中,也体现了这一立调体系,及其所反应出的美学思想。在《玉鹤轩琴学摘要》的第三部分,王心葵先生收录了琴曲30首。每一首都注明该琴曲为何音、何调。并在每曲曲首作乐曲简介和演奏要求。王心葵先生也曾在《凡例》中说到:“旧时的选曲者,往往不论何音、何调、皆为黄钟一调。,此谱则按十二调备选一曲,以名旋宫之意”,所以对选曲“曲谱详加改正,使其音律不杂,指法有序,指法由各本猜出,有不合者重加改革,故与它谱不同”。这一对曲调,指法,音律的改正,体现了王心葵先生对“和”的追求,这种“和”不是政治上的“和”,而是要追求琴音和琴技之间的和、琴技与琴乐之间的和、琴乐与琴心的和等等。“和”是琴的基本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不管是儒家的“琴者,禁也”,还是道家的“琴者,心也”,两者都具有相似之处。王心葵集成和融汇了儒道两家以中和为美,追求自然为美的思想。并在其演奏与作品中,充分的展现出来。
五、总结
《玉鹤轩琴学摘要》用了相当大的篇幅,采入我国典籍和各种琴谱中的有关古琴理论内容,入第一部分的乐律学、琴律理论、琴律图、指法等,并对其错讹处加以改正,给现代研究乐律学和琴学理论着提供了较完整的史料。王心葵先生通过多年演奏实践,总结归纳了古琴演奏的法则,编入其中。为我们研究近代古琴演奏艺术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琴学摘要》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玉鹤轩琴学摘要》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王心葵先生崇雅薄俗、追求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的思想。而这一的音乐审美思想,贯穿王心葵先生所编著的《琴学摘要》。《琴学摘要》丰富和发展了我过近代的琴学理论,对我们研究近代古琴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总要的参考价值。也对我们了解研究王心葵先生琴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敬.王心葵音乐论文中的美学思想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3).
[2]马立婧.诸城派古琴美学思想考究[J].音乐创作,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