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点,成就一样的精彩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为写作文而烦恼,不同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文章有的中心不明确,有的词汇贫乏,有的语句不通顺、不完整……笔者尝试将四年级上册教材中一些精彩的文本转化成“写本”,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资源,努力从教材中寻找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点”,体现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有针对性地模仿写话,让他们的模仿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学生差异; 读写结合 ;教材;策略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乐于读书和善于读书,乐于表述和善于表述。但是,学生在善于表述这个层面,表现得让人实在焦心。学生的习作有的中心不明确,有的偏题,有的词汇贫乏,有的语句不通顺、不完整,有的语段层次不分明,有的场景不生动具体……处在教学一线,我们教师不得不承认学生间的这些个体差异。面对差异,怎么去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得,有所提高呢?
  语文教材里面入选的文本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范本。所谓“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杜威说过:“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教育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认真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及语言文字,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有一定特色的词语、句子、句群, 进行仿说,努力从教材中寻找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点”(有特色的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并基于学生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模仿写话,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充分发展。
  一、基点:寻找不同层次的“点”
  学生时常感到头痛,作文该写什么。教师如果能对习作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类和有机地指导,完全可以把学生引向乐写之路。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文本,如 《火烧云》《长城》《颐和园》《鸟的天堂》……可以说,入选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有“读写结合点”可以挖,我们在备课时应尽量多地寻找多个“读写结合点”,以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写。
  笔者发现四年级的读写训练点包括:文前、文中和文后,课本中黄色泡泡中的问题;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园地中的“我的发现”。
  比如《颐和园》一文,就有这几个“读写结合点”:①文章的结构是移步换景,按游览顺序写,可让学生模仿结构写作;②文章语句优美,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③文中描写景物时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可引导学生重点模仿修辞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这样的“菜单式”的“读写结合点”,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习作中最薄弱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
  又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的故事。教授本课时可指引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出观察中的趣事。如:魏格纳住院(交代时间、地点、人物)——魏格纳在病房的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起因)——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考证)——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震动)。
  又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并具体、细致地描写事物,读写结合点有:①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学习观察方法;②学写观察日记;③佳句仿写。
  要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二、策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写”
  每个学生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的弱点,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师提供的“点”进行习作,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不足的方面。
  根据学生在习作时所出现的问题,笔者将“能否按一定的顺序写事物”“遣词造句能力”“文章结构是否层次明晰”“能否根据内容展开想象”等这几点作为划分依据,习作训练时有侧重地进行训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1.侧重模仿“顺序”,使条理清晰
  以《颐和园》一文为例,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是一篇特别有价值的、值得学生仿写的范本。我曾做了以下尝试:
  本文是采用移步换景法,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范本。“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通过三个过渡句的运用,颐和园的景点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循着这样的游览顺序仿佛把读者带入了颐和园内。笔者让层次比较好的学生模仿整篇文章的“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写一篇游记。
  如学生在《玉皇飞云》中写道:
  “‘玉皇飞云’可是新西湖十景之一哦,现在请你跟我一起去游游吧。
  爸爸的车一直开到玉皇山脚下,我们沿着石阶往上走,终于来到了紫来洞……游玩紫来洞往前走,有一空旷的平地,我站在平地最边缘往下看,哇,南宋皇帝耕种的八卦田就呈现在了眼前……远眺完八卦田,我们又向山顶出发,站在山顶,整个杭州城似乎就在我们脚下了……”
  在有了多次这样的模仿练习后,孩子对怎样使文章条理更清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把握文章脉络也渐渐找到了感觉。
  2. 侧重模仿词句,积累好词佳句
  不可否认,很多孩子也读了不少书,但一说起习作,仍旧痛苦不堪,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干巴巴”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为他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是浏览式的阅读,读得很快,只抓取大概,只关注情节,囫囵吞枣。比如,《鸟的天堂》里有这样一个句子:“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读完这段话,有的孩子就只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有一棵茂盛的榕树。而有的人会把这些文字想象成画面,并且是具体的画面,他记住的不仅仅是树,而是一棵翠绿的、涌动着生命力的树,他关注到了细节,对“一簇”“缝隙”“照耀”“颤动”等词语印象深刻。
  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笔者通过模仿写话,让班级里遣词造句能力欠佳的一部分孩子完成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8段和第12段,然后凭记忆尽量用到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述你所看到的“大榕树”和你所看到的“鸟”,还原你看到的段落。下面一段话就是学生凭着印象写下来的,里面的一些重要的词语都基本得到了保留。
  “榕树长得很茂盛,翠绿的树叶,一簇一簇的,没有缝隙。似乎有很多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叫,有的飞,有的扑翅膀。”
  这种看似“简单机械”的模仿对那些词汇贫乏、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很有帮助,因为这种“模仿”实际是通过任务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注意积累好词佳句,关注细节。
  3.侧重模仿结构,使层次分明
  对于大部分中年级孩子来说,习作时呈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是语段的整体感不强。他们的习作,单拎出其中几句话,觉得不错,因为他们已经有意识在句子中用上一些“好词好句”。但是如果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看,就觉得语序凌乱,句群没有中心,没有重点。他们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针对这一点,笔者在钻研教材时,会特别留意结构清晰严谨的、很有“模仿”价值的精彩语段。
  《长城》中就有这样的语段:“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城墙外沿有……城墙顶上……”这篇文章就是运用了概括介绍和具体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先概括介绍长城的长及雄伟气势,再具体介绍长城的结构。
  下面两段话就是学生的“模仿”作品:
  “桂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观光旅游。桂林的山,高峭耸立……桂林的水清澈见底……”
  “我们的校园建筑在古运河畔,它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文渊。它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太极文化墙’上有各种太极的招式,带你走入太极的世界……‘英语涂鸦壁’上有小朋友们熟悉的卡通人物,它们的口中蹦出了一个个英语单词,带我们畅游英语世界……”
  这样的练笔,让文章结构变清晰了,景物也写得具体、细致了,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很有效的训练方式。与此同时,如果教师能做到正视学生差异,尝试运用“分层习作”的策略,必然使训练更有效,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新课标里所要求的:“让每一个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丁有宽,戴汝潜,朱作仁,等.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渊小学)
其他文献
为了创新习作教学改革,寻找古诗与习作教学的新结合点,我大胆地将古诗《秋思》的改写作为本次习作教学比武的教学内容。  一、课例回放  《秋思》这首古诗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古诗改写是习作教学的新课题,是丰富学生习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新《语
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艺术长廊里的一朵奇葩,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然而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稍显单调,大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路子上,忽视了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人类灵魂净化陶冶的张力,忽略了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固有的美。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
《青蛙看海》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苍鹰告诉它,要想看到大海,必须登上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这在小青蛙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只松鼠启发、鼓励了它,并且引领着青蛙跟着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它们终于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这篇课文是要人们从青蛙的身上感受到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
勤劳是美德,节俭同样也是美德。在衣食不愁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城市,如何培养城市小学的学生勤工俭学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小的时候,我在山里读书,每到星期五的下午,我们就上劳动课,真正的劳动——捡干柴。我们捡干柴是为了给老师们烧火煮饭,没有煤炭,没有煤气,更不可能有电磁炉,靠的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节课下来,小山一样的干柴堆满了屋子,够老师们煮两个星期的饭了。  下半年总会有一件很有趣的事
编者按:几度易名,绽放六十年芬芳;和衷共济,收获六十年硕果。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六十年来,莘莘学子在这里播下希望,放飞梦想;无数教师在这里浇灌理想,铸就辉煌。  回顾过去,这是一部历代“海师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一代代“海师学子”自强不息、刻苦成才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浓缩了海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发展史。如今,海南师范大学已发展成“琼岛名校,教师摇篮”,实现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读的重要性及读的各种方法,即品味词句,体会读;想象移情,体验读;感悟妙句,赏析读;理解角色,合作读。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不能认为“诵读”教学层次低,费时多,见效慢,就忽略甚至抛弃。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讲求读的质量,将诵读作为教好语文和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诵读;体会读;体验读;欣赏读;合作读  诵读,指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
美术教学犹如一幅优美的国画作品,应根据课堂教学的主旨,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疏有密地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章法。而教学过程中的停顿、休整就是教学中的“留白”,它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知识进入学生的大脑,学生并不是立刻就接收的,而是有一个处理、转换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停顿的时间,正如一幅花鸟画总要有空白一样。因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特殊的地方,留出时间,提
临近期末考试还有两周的时候,我们终于结束了新课,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历史课每周只有2课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宝贵的2课时,我上第一节复习课的时候,没设计什么导入语,直接告诉学生复习哪个单元的什么内容,然后就让他们用15分钟时间识记基础知识,接着用10分钟时间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剩下的20分钟时间做练习巩固。大部分学生都很紧张的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地完成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既“温故知新”,又“学以致用
摘 要:体验式教学策略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实践进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感悟生命。所以,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备受一线教师的喜爱。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浅谈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体验式;情境;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班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细致工作,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期,班主任的职责必然有新的内涵,要求班主任提高水平,在转变教育管理理念方面做出更好的创新,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服务。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心血的结晶。班主任管理班级,得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友情贴近  素质教育新时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