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湖北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致力于德育创新,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德育实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明确创新思维,引领德育创新
2006年,湖北省教育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即“坚持适应时代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断创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探寻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切合点,增强教育效果。”文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增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创造求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全省各地掀起了德育创新的热潮。
二、创新管理举措,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湖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 确定政策导向。2007年,省教育厅拟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传承以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新时期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根据各地、校实际,制定、完善相宜的班主任工作机制。
2. 组织开展师德论坛活动。自2003年以来,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全省开展师德论坛活动,探讨师德建设规律,树立师德标兵,推广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效果显著。
3.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蕲春县第四中学教师汪金权、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教师桂贤娣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省教育厅及时组织报告团,邀请他们到全省各地进行巡回报告,宣传师德典型,推广先进育人经验,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
全省各地也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1. 实行中小学教师正高职称制度。2006年,宜昌市率先推出中小学教师正高职称制度,规定中小学教师可以评聘正高职称,保证待遇落实。这在全国具有创新价值。
2.推行班主任职级制。荆州市部分学校将班主任分为见习班主任、合格班主任、骨干班主任、明星班主任和首席班主任五个职级,聘期三年。首席班主任在校享受“首席教师”的同等待遇,并享受独立的办公室和科研经费。
3. 开展“树立班主任标杆行动”。武汉市实施了“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 开展了“树立班主任标杆行动”。在坚持“十佳”班主任、“百优”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基础上,组织开展“功勋”班主任评选工作,由市政府授予武汉市“功勋”班主任荣誉称号,对每名市“功勋”、“十佳”、“百优”班主任分别给予一万元、五千元和一千元一次性奖励,为每个市“功勋”班主任工作室提供两万元工作经费。资助“功勋”班主任、“十佳”班主任著书立说,鼓励他们跨校带班带徒,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打造主题教育活动,凸现载体育人功能
我们围绕“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这一思路,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凸现载体育人功能。依靠特色活动育人,主要开展了下列活动。
1. 组织开展“湖北美德少年评选活动”。2009年7月,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组织了“湖北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根据“信守家庭美德,在家庭做个好孩子”、“恪守学生道德,在学校做个好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标准,评选出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各十名。通过评选美德少年,树立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学生可感、可学,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开展“忠、孝、雅、诚传统美德教育”活动。2007年,教育厅倡导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以“忠、孝、雅、诚”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各地学校积极响应,活动成果精彩纷呈,一些地区和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仙桃市和赤壁市长期坚持开展“孝雅“教育,对于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和“孝敬父母、忠于祖国”的品质,具有积极意义,“孝雅教育”成为该地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3. 开展“教师课外访万家”活动。该活动要求所有中小学校、所有教师全部参与,覆盖全部学生家庭。教师家访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以班主任为主,其它科任教师都要参加。学校所在县(市、区)域内学生家庭采用实地家访的形式,县(市、区)域外的学生家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话、信函等辅助形式进行。通过家访,促进了家校互动,增强了家长和教师的育人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家访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校内校外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填写《家访手记》。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建立学生家访档案。家访活动结束后,每位参与家访的教师要写家访情况报告。省教育厅通过专项考核评估加强对家访活动的领导和管理。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湖北省十分重视利用荆楚文化的丰厚底蕴,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从构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四个层面,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如,恩施实验小学近几年来高举“文化润校”的大旗,倾力打造以“翔”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品牌,形成了独特的楼道文化、走廊文化和广场文化,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为师生打造幸福精神家园。宜昌市实验小学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首开“校园儿童文化”课题研究,整合教育资源,把学校经营成了儿童的快乐家园。
五、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007年,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对策研究”,提出“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密切家校关系,成立家长联谊会,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全社会齐抓共管”等教育措施。在此基础上,各地纷纷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留守儿童教育新路。
1. 兴办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老河口市在仙人渡镇开办专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服务的“星星家园”,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娱乐、管理、监护等服务。目前累计入住的留守儿童达100余名,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2.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监利县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统一开展“五个一”活动:建立一个视频聊天室,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沟通;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做一些公益活动;开展一次手拉手活动,达到教育学生、影响家长、带动社会的效应;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聚会,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3. 建立“假日驿站”,对留守儿童实施无缝关爱。如京山县平坝中学从2005年开始,在全镇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建立了15个假日驿站,节假日教师到假日驿站担任孩子们的校外教育辅导员,把孩子们从家里接到假日驿站,举办各种有益活动,有效弥补了农村学生节假日教育的盲区和“空档期”,保证了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建立“一带一”留守儿童帮扶机制。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油建学校将留守儿童一一分配给每个老师,每人至少负责一个留守儿童,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和“责任人”,一对一结对帮扶。
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湖北省目前已建成了37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2396个留守儿童服务站、免费安装了6万余部亲情电话,并拥有一支人员多达12万名的“爱心妈妈”队伍,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1. 制定政策,正确导向。省教育厅颁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和教学内容。”
2. 成立机构,加强管理。为了发挥好管理职能,专门了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委员会下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作为执行工作机构。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提供良好的保证条件。省教育厅明确要求:“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完善心理辅导员制度,一千人以上省级示范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条件好的中小学要成立学校心理教育咨询室。”根据这一要求,各中小学依托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省教科所等单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全省大多数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4.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我们采取了“统一要求,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策略,在全省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枣阳市开展了“万名教师万封信”活动,让广大教师通过教育书信的方式对那些有厌学情绪、学习有困难、家庭有变故、心理有疾患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的关爱,让全市中小学生在公平教育阳光的沐浴下健康、和谐、全面发展,架起了一座座沟通师生情感的“连心桥”。
七、改进德育评价机制,落实德育为首地位
1. 建立德育工作专项评价制度,强化德育管理。江汉油田教育集团于2009年制定颁发了《学校德育工作评估细则》,明确中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内容,规定学校德育的工作标准、活动形式及工作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科学规范,同时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形成规范而科学的考评机制。
2. 定期评选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扎实推动工作。天门市每年在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基础上,对优秀学校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的称号,对工作突出的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并纳入评先表模、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表彰的同时采取了处罚措施,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学校如德育工作不力,年度考核时取消其它评先资格,如有因德育工作不到位而导致重大校园事故者,校长免职。
3. 建立“新三好”学生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从2005开始,武汉市开始试行“新三好”评价体系。“新三好”是指: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好孩子(好子女)、在社会做好公民,包括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社会实践;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孝亲敬长、自我服务等二级指标。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下,学校与社区以及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在评比中重视社区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由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提升为注重良好习惯、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素质。新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构建。
八、推行社区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整体效益
从2003年开始,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支持下,省教科所组织开展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全省130多个学校开展实验研究。省教育厅要求“挖掘并整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建立社区德育资源库,利用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开展专题教育;积极开展学校与社区和谐拱出,共建精神文明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各地学校边研究,边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五峰县一中通过开展调查论证、构思库模、收集资源、整理资源、归档入库、更新资源等工作,建立乡土德育资源库,并且不断“激活”乡土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加以运用。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开展“社区德育超市”运行机制研究,实施“学校牵头、社区携手、家长同盟”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明确学校、社区和家庭在育人过程中的职责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升了社区的文明品位。
九、依托教育科研,推动德育创新
在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德育科研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课题研究成为德育改革与创新的鲜艳旗帜。自2008年以来,省教科所和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 “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家讲坛”,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并举办“德育创新”征文活动,吸引了数百名教师踊跃参与,影响深远。武汉市教科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推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等,无一不是德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德育科研成为德育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高举创新旗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现阶段,社会上道德失范的突出事件频频发生,社会道德滑坡的议论不绝于耳,进行社会道德重建、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形势下,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实现教育强省的进程中有效落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责任编辑:赵春燕
一、明确创新思维,引领德育创新
2006年,湖北省教育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即“坚持适应时代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断创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探寻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切合点,增强教育效果。”文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增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创造求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全省各地掀起了德育创新的热潮。
二、创新管理举措,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湖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 确定政策导向。2007年,省教育厅拟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传承以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新时期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根据各地、校实际,制定、完善相宜的班主任工作机制。
2. 组织开展师德论坛活动。自2003年以来,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全省开展师德论坛活动,探讨师德建设规律,树立师德标兵,推广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效果显著。
3.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蕲春县第四中学教师汪金权、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教师桂贤娣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省教育厅及时组织报告团,邀请他们到全省各地进行巡回报告,宣传师德典型,推广先进育人经验,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
全省各地也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1. 实行中小学教师正高职称制度。2006年,宜昌市率先推出中小学教师正高职称制度,规定中小学教师可以评聘正高职称,保证待遇落实。这在全国具有创新价值。
2.推行班主任职级制。荆州市部分学校将班主任分为见习班主任、合格班主任、骨干班主任、明星班主任和首席班主任五个职级,聘期三年。首席班主任在校享受“首席教师”的同等待遇,并享受独立的办公室和科研经费。
3. 开展“树立班主任标杆行动”。武汉市实施了“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 开展了“树立班主任标杆行动”。在坚持“十佳”班主任、“百优”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基础上,组织开展“功勋”班主任评选工作,由市政府授予武汉市“功勋”班主任荣誉称号,对每名市“功勋”、“十佳”、“百优”班主任分别给予一万元、五千元和一千元一次性奖励,为每个市“功勋”班主任工作室提供两万元工作经费。资助“功勋”班主任、“十佳”班主任著书立说,鼓励他们跨校带班带徒,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打造主题教育活动,凸现载体育人功能
我们围绕“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这一思路,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凸现载体育人功能。依靠特色活动育人,主要开展了下列活动。
1. 组织开展“湖北美德少年评选活动”。2009年7月,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组织了“湖北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根据“信守家庭美德,在家庭做个好孩子”、“恪守学生道德,在学校做个好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标准,评选出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各十名。通过评选美德少年,树立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学生可感、可学,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开展“忠、孝、雅、诚传统美德教育”活动。2007年,教育厅倡导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以“忠、孝、雅、诚”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各地学校积极响应,活动成果精彩纷呈,一些地区和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仙桃市和赤壁市长期坚持开展“孝雅“教育,对于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和“孝敬父母、忠于祖国”的品质,具有积极意义,“孝雅教育”成为该地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3. 开展“教师课外访万家”活动。该活动要求所有中小学校、所有教师全部参与,覆盖全部学生家庭。教师家访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以班主任为主,其它科任教师都要参加。学校所在县(市、区)域内学生家庭采用实地家访的形式,县(市、区)域外的学生家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话、信函等辅助形式进行。通过家访,促进了家校互动,增强了家长和教师的育人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家访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校内校外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填写《家访手记》。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建立学生家访档案。家访活动结束后,每位参与家访的教师要写家访情况报告。省教育厅通过专项考核评估加强对家访活动的领导和管理。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湖北省十分重视利用荆楚文化的丰厚底蕴,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从构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四个层面,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如,恩施实验小学近几年来高举“文化润校”的大旗,倾力打造以“翔”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品牌,形成了独特的楼道文化、走廊文化和广场文化,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为师生打造幸福精神家园。宜昌市实验小学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首开“校园儿童文化”课题研究,整合教育资源,把学校经营成了儿童的快乐家园。
五、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007年,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对策研究”,提出“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密切家校关系,成立家长联谊会,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全社会齐抓共管”等教育措施。在此基础上,各地纷纷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留守儿童教育新路。
1. 兴办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老河口市在仙人渡镇开办专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服务的“星星家园”,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娱乐、管理、监护等服务。目前累计入住的留守儿童达100余名,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2.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监利县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统一开展“五个一”活动:建立一个视频聊天室,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沟通;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做一些公益活动;开展一次手拉手活动,达到教育学生、影响家长、带动社会的效应;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聚会,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3. 建立“假日驿站”,对留守儿童实施无缝关爱。如京山县平坝中学从2005年开始,在全镇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建立了15个假日驿站,节假日教师到假日驿站担任孩子们的校外教育辅导员,把孩子们从家里接到假日驿站,举办各种有益活动,有效弥补了农村学生节假日教育的盲区和“空档期”,保证了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建立“一带一”留守儿童帮扶机制。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油建学校将留守儿童一一分配给每个老师,每人至少负责一个留守儿童,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和“责任人”,一对一结对帮扶。
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湖北省目前已建成了37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2396个留守儿童服务站、免费安装了6万余部亲情电话,并拥有一支人员多达12万名的“爱心妈妈”队伍,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1. 制定政策,正确导向。省教育厅颁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和教学内容。”
2. 成立机构,加强管理。为了发挥好管理职能,专门了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委员会下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作为执行工作机构。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提供良好的保证条件。省教育厅明确要求:“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完善心理辅导员制度,一千人以上省级示范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条件好的中小学要成立学校心理教育咨询室。”根据这一要求,各中小学依托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省教科所等单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全省大多数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4.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我们采取了“统一要求,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策略,在全省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枣阳市开展了“万名教师万封信”活动,让广大教师通过教育书信的方式对那些有厌学情绪、学习有困难、家庭有变故、心理有疾患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的关爱,让全市中小学生在公平教育阳光的沐浴下健康、和谐、全面发展,架起了一座座沟通师生情感的“连心桥”。
七、改进德育评价机制,落实德育为首地位
1. 建立德育工作专项评价制度,强化德育管理。江汉油田教育集团于2009年制定颁发了《学校德育工作评估细则》,明确中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内容,规定学校德育的工作标准、活动形式及工作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科学规范,同时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形成规范而科学的考评机制。
2. 定期评选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扎实推动工作。天门市每年在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基础上,对优秀学校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的称号,对工作突出的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并纳入评先表模、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表彰的同时采取了处罚措施,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学校如德育工作不力,年度考核时取消其它评先资格,如有因德育工作不到位而导致重大校园事故者,校长免职。
3. 建立“新三好”学生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从2005开始,武汉市开始试行“新三好”评价体系。“新三好”是指: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好孩子(好子女)、在社会做好公民,包括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社会实践;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孝亲敬长、自我服务等二级指标。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下,学校与社区以及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在评比中重视社区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由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提升为注重良好习惯、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素质。新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构建。
八、推行社区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整体效益
从2003年开始,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支持下,省教科所组织开展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全省130多个学校开展实验研究。省教育厅要求“挖掘并整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建立社区德育资源库,利用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开展专题教育;积极开展学校与社区和谐拱出,共建精神文明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各地学校边研究,边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五峰县一中通过开展调查论证、构思库模、收集资源、整理资源、归档入库、更新资源等工作,建立乡土德育资源库,并且不断“激活”乡土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加以运用。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开展“社区德育超市”运行机制研究,实施“学校牵头、社区携手、家长同盟”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明确学校、社区和家庭在育人过程中的职责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升了社区的文明品位。
九、依托教育科研,推动德育创新
在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德育科研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课题研究成为德育改革与创新的鲜艳旗帜。自2008年以来,省教科所和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 “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家讲坛”,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并举办“德育创新”征文活动,吸引了数百名教师踊跃参与,影响深远。武汉市教科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推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等,无一不是德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德育科研成为德育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高举创新旗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现阶段,社会上道德失范的突出事件频频发生,社会道德滑坡的议论不绝于耳,进行社会道德重建、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形势下,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实现教育强省的进程中有效落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