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贫困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正确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人力资本的素质,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地理位置与人口的合理结构,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要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必须是多措并举,从而以减少城市的贫困人口。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对策;
一、我国的贫困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耕文化根深地固,而贫困人口主要就集中在偏远农村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还有83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自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
当前823个贫困县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那里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自然灾害多发,资金缺乏增加了扶贫开发的难度。
二、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因素
1、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的贫困
当前我国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832个贫困县,如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河南、安徽、云南、贵州、广西等,即中、西、北部与西南部,特别是西部贫困问题显著。由于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当地农民大多在家务农,他们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农业生产。一般说来,土地肥沃产出就多,收入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然而这些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土壤贫瘠、资源匮乏,而且气候干旱、少有降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产出极不丰富。2009 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年农业产值达 2897.8亿元,而偏远多山地和自然资源 匮乏的青海、宁夏和西藏西部地区年农业产值才 247.2 亿元,不到东三省的 10%。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直接因素。
2、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的贫困
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条件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在贫困农村修建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但是数量有限,而且很多已经年久失修,防洪、抗旱能力薄弱。因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多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在遇到不可预期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农田不可避免地会减产、减收。同时,贫困农村公路发展也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如果有较好的农村公路,化肥成本会降低14%,农民收入会增长 12%,而农业产品产值则会上升 32%,而且方便的运输条件可促进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增加附加值。交通的不便利导致这些可以为农村增收、降低成本的机会都随之丧失,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无法有效地实现物质、信息、商务贸易等合理流动。因此,道路交通不便也是偏远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3、资金缺乏导致的贫困
财政收入有限用钱地方却太多,当前许多乡镇政府都时常觉得“缺钱”。随着集资提留的终止和农业税费的取消,农村政府的财政顿时陷入困境。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却一刻也离不开资金支持,无论是迁村并点还是建厂办园,无论是筑桥铺路还是盖楼建校,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公益事业,离开了资金都将是空谈。单纯依靠上级财政拨付,维持机关运转尚且困难,更别谈产业机构调整了。许多乡镇政府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想办法“化缘”。由此也导致了乡镇政府负债严重,无力偿还。从而使得经济发展不起来,导致医疗、保险、教育水平上不去。
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1、实施政府救济、市场开发和异地移民并举的扶贫之路。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赤贫人口自己没有能力脱贫,只有通过救济。一些贫困者长年被疾病困扰、没有劳动能力、受教育水平极低,他们中很多人集老、病、残于一身,对于这类贫困人口,只能通过长年救济的办法。但是,低保制度不能代替扶贫开发,只有开发型扶贫才是脱贫的长远之策。在实施市场开发型的扶贫中,应当注意科学决策扶贫项目,完善扶贫项目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受益者是农村贫困人口且项目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幫助贫困地区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基础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重视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以区域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撑贫困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地发展非农业。对于生活在地理条件极差、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口过多等生存空间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与其不断“输血”,不如为其走出困难,实施移民让地工程。
2、普及基础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贫困家庭经的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机会。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强普及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工作能力。合理配比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落实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平等的进程。省、市、县级财政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比例。保证教育资金的高效合理利用。再者,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在贫困村任教。生活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是农村留不住好教师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把教师群体的利益放在吸引人才任教的首位。贫困地区要想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应重点改善中小学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降低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制定有效促进和引导教师流动的政策,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标准。
3、.加强贫困地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完善,根据当地贫困村及上级政府的经济状况给予合理的财政支持。首先,可以从距离贫困村最近且较发达镇开始铺设公路,逐渐地向偏远贫困农村辐射。再次,贫困村也要发挥自身的力量,组织村内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到公路建设中,这样不仅能缓解修路用人紧张状况,而且可以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要注重对公路的保养和维护,降低公路建造的后期成本,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用在偏远地区公路扩展上。这样村、镇、市才能形成互相连接的交通网,不但拉近了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市之间的距离,节约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在道路上不必要的时间和农业必需成本,改善和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促进了人口、货物和服务的流动,便于国家对贫困农村的开发,加快脱贫速度。
总之,贫困问题是关系我国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因此,国家正着手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其中《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2020 年)》明确提出:“ 力争到 2015 年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因此,不断寻求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持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推进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人民网.2016年10月17日
[2]王成新,王格芳.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3]毛瑞明.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及战略对策 农业考古 2005
作者简介
武震旭(1993—)性别:男,籍贯:江苏徐州,学校:沈阳理工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对策;
一、我国的贫困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耕文化根深地固,而贫困人口主要就集中在偏远农村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还有83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自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
当前823个贫困县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那里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自然灾害多发,资金缺乏增加了扶贫开发的难度。
二、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因素
1、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的贫困
当前我国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832个贫困县,如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河南、安徽、云南、贵州、广西等,即中、西、北部与西南部,特别是西部贫困问题显著。由于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当地农民大多在家务农,他们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农业生产。一般说来,土地肥沃产出就多,收入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然而这些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土壤贫瘠、资源匮乏,而且气候干旱、少有降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产出极不丰富。2009 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年农业产值达 2897.8亿元,而偏远多山地和自然资源 匮乏的青海、宁夏和西藏西部地区年农业产值才 247.2 亿元,不到东三省的 10%。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直接因素。
2、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的贫困
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条件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在贫困农村修建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但是数量有限,而且很多已经年久失修,防洪、抗旱能力薄弱。因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多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在遇到不可预期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农田不可避免地会减产、减收。同时,贫困农村公路发展也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如果有较好的农村公路,化肥成本会降低14%,农民收入会增长 12%,而农业产品产值则会上升 32%,而且方便的运输条件可促进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增加附加值。交通的不便利导致这些可以为农村增收、降低成本的机会都随之丧失,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无法有效地实现物质、信息、商务贸易等合理流动。因此,道路交通不便也是偏远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3、资金缺乏导致的贫困
财政收入有限用钱地方却太多,当前许多乡镇政府都时常觉得“缺钱”。随着集资提留的终止和农业税费的取消,农村政府的财政顿时陷入困境。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却一刻也离不开资金支持,无论是迁村并点还是建厂办园,无论是筑桥铺路还是盖楼建校,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公益事业,离开了资金都将是空谈。单纯依靠上级财政拨付,维持机关运转尚且困难,更别谈产业机构调整了。许多乡镇政府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想办法“化缘”。由此也导致了乡镇政府负债严重,无力偿还。从而使得经济发展不起来,导致医疗、保险、教育水平上不去。
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1、实施政府救济、市场开发和异地移民并举的扶贫之路。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赤贫人口自己没有能力脱贫,只有通过救济。一些贫困者长年被疾病困扰、没有劳动能力、受教育水平极低,他们中很多人集老、病、残于一身,对于这类贫困人口,只能通过长年救济的办法。但是,低保制度不能代替扶贫开发,只有开发型扶贫才是脱贫的长远之策。在实施市场开发型的扶贫中,应当注意科学决策扶贫项目,完善扶贫项目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受益者是农村贫困人口且项目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幫助贫困地区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基础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重视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以区域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撑贫困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地发展非农业。对于生活在地理条件极差、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口过多等生存空间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与其不断“输血”,不如为其走出困难,实施移民让地工程。
2、普及基础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贫困家庭经的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机会。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强普及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工作能力。合理配比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落实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平等的进程。省、市、县级财政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比例。保证教育资金的高效合理利用。再者,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在贫困村任教。生活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是农村留不住好教师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把教师群体的利益放在吸引人才任教的首位。贫困地区要想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应重点改善中小学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降低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制定有效促进和引导教师流动的政策,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标准。
3、.加强贫困地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完善,根据当地贫困村及上级政府的经济状况给予合理的财政支持。首先,可以从距离贫困村最近且较发达镇开始铺设公路,逐渐地向偏远贫困农村辐射。再次,贫困村也要发挥自身的力量,组织村内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到公路建设中,这样不仅能缓解修路用人紧张状况,而且可以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要注重对公路的保养和维护,降低公路建造的后期成本,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用在偏远地区公路扩展上。这样村、镇、市才能形成互相连接的交通网,不但拉近了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市之间的距离,节约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在道路上不必要的时间和农业必需成本,改善和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促进了人口、货物和服务的流动,便于国家对贫困农村的开发,加快脱贫速度。
总之,贫困问题是关系我国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因此,国家正着手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其中《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2020 年)》明确提出:“ 力争到 2015 年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因此,不断寻求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持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推进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人民网.2016年10月17日
[2]王成新,王格芳.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3]毛瑞明.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及战略对策 农业考古 2005
作者简介
武震旭(1993—)性别:男,籍贯:江苏徐州,学校:沈阳理工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